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8-05-14王丹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3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慕课模块化

王丹

摘要:面临大学语文课程边缘化的现状,教学改革刻不容缓。“互联网+”时代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可从三方面入手:在课程设置方面,以课程模块化形式组织教学,发挥教师专业优势,提升语言学及写作学的地位;在教学内容方面,因才选材,将固定化教学内容与专业化教学内容相结合,打造针对性更强的教材;在教学方法方面,合理利用慕课资源,将线上课上有机结合,利用慕课资源构建大学语文课程群。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模块化;慕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3-0121-02

我国历来重视语文教育。早在两千多年前,有关语文教育的内容就已散见于诸子百家的著述之中。大学语文是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延续和升华,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遇到瓶颈,普遍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呆板、班级规模过大、学生满意度不高等问题,甚至被戏称为“高四语文”,逐渐成为边缘学科。

一、课程设置改革:以课程模块化形式组织教学

模块化教学法(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简称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21世纪初广泛应用于欧盟境内高校。模块描述的是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的组合,即一个模块是一个内容及时间上自成一体的教学单位,它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人们应该可以对其进行定性(内容)和定量(学分)地描述,它还必须能够被评判(通过考试)。[1]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繁杂,承载着文学、语言学、写作学、阅读学、美学等众多学科,存在着教学内容过重、对教师要求过于全面、无法满足学生专业需求等诸多问题,而将课程模块化恰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以模块化组织教学,意味着对教学结构进行重新组织。笔者认为,根据课程的目标、学生的需求及未来工作需要,大学语文课程可分为文学理论与作品赏析、语言学理论与语言交际艺术、写作理论与实践、阅读理论与应用四个模块。将课程设置模块化有以下一些优点。

1.优化资源配置、最大程度发挥教师专业优势,每个模块由不同的教师担任主讲,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优势,解决教师专业不明的问题。大学教师往往有自己明确的研究领域,即使汉语言文学下的各个学科均有涉猎,但难以保证科科深入。模块化教学能够使教师选择自己研究领域内的教学内容,既有利于教师个人的科研,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2.改变重文学、阅读学,轻语言学、写作学的现状,当前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多以文选形式为主,教师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讲解字词、理顺写作思路、对作品的艺术性进行分析。以文选为主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及审美情趣,但也直接造成了大学语文课程重文学、轻语言学,重阅读学、轻写作学的现状。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贺阳教授曾对北京4所重点高校的31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测试他们对一些常用汉字的辨识和选择常用词语的能力。结果是:68%的测试者的成绩低于70分,其中30%的测试者不及格;对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汉语”课的作业“给导师的自荐信”进行抽查的结果显示,74份作业中有49份存在行文格式不规范的问题,64份“行文语气与自荐信要求不符”,所有作业无一例外地都存在搭配不当、虚词误用等语法错误。[2]抛开准确运用母语的能力,去谈审美情趣的提升,无疑是水中月,镜中花。从学生自身需求及社会需求层面来分析,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考取普通话等级证书;各科目考试、测评需要上交论文;各类求职均要经过笔试及面试;工作中需要口语交流、应用文写作,而语言学、写作学是大学生学习、研究、求职、工作中最为需要却又最为缺乏的语文知识。

3.有利于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目前大学语文课程评价多采用书面考试形式,模式与中学语文考试类似,内容涉及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几大类,这也是大学语文被称为“高四语文”的最主要原因。语文学习主要在于积累,阅读、写作能力的提升不在一朝一夕,换言之,没有大学阶段的学习,仅凭高中语文知识也可以做好这张大学语文试卷。学与不学,并未在评价体系中体现,这也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采用模块化教学法,每一模块的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行命题,并且可以不局限于书面形式,使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紧密结合,不再“两张皮”,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改革:因才选材,固定化教学内容与专业化教学内容相结合

所谓“因才选材”,即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需求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材。在模块化结构的课程组织形式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专业选用甚至自编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这无疑会极大提升课程的针对性,使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每一模块中,均包含三部分内容:原理性固定教学内容、少量專业化理论内容及专业化实践内容。固定性教学内容适用于各个专业,专业化理论内容数量有限,教师仅需要在作品选择、实例分析、实践训练等方面用心设计,便可以打造出有针对性的模块化课程。如针对外语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在语言学理论与语言交际艺术模块,教师除了固定教学内容之外,应引入修辞学相关理论,训练学生在翻译外文后,运用汉语修辞学知识对译文进行二次润色,提高翻译水准;在文学理论与作品赏析模块中,可有意识地选择分析张承志的作品《美文的沙漠》,与学生共同探讨“美文是否可译”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改革:合理利用慕课资源,建立开放性课程

在“互联网+”时代,各类行业都在积极探索与网络融合的方式,“互联网+教学”已成为教育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慕课(MOOC)就是“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课程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提供海量高质量、低成本课程,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插入练习的方式检测学习效果。

1.以慕课为先导,线上课上有机结合,大学语文课程因教学方式呆板、教师照本宣科而饱受诟病。而慕课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教师提前发布授课计划及各阶段学生任务,以慕课为先导。在课程设计上,将课程分为慕课学习和课上讨论、实践两个环节。在慕课环节,让学生有目的的自学,通过自学对基本知识形成初步认识,完成相关任务,解决课堂时间不足和学生基础不均衡的问题。在课上环节中,对已布置的问题进行讨论,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讲评,并对慕课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

2.利用慕课资源构建大学语文课程群,以课程模块化形式组织教学,使大学语文课程兼顾了文学、语言学、写作学、阅读学等学科,但课时总量有限,各个学科所得时间也极其有限。以往课程建设主张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围绕核心课程开设选修课,弥补必修课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遗憾。

综上所述,在当前大学生语文素养亟待提升的现实情况下,大学语文课程不应被废除,而应顺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走改革发展之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调整,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提高及人文素质、审美品位的提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建中.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模块化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48.

[2]贺阳.大学生语文基础薄弱 高校母语教育亟待加强[N].光明日报,2011-01-11.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慕课模块化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模块化住宅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模块化VS大型工厂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