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农村宅基地使用现状研究
2018-05-14牛田田尚大为
牛田田 尚大为
(1.北京清润国际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北京 100176; 2.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农村宅基地是指村民委员会或村小组内部成员身份、以户为单位分配给农民的生活用地,包括三种具体形态,即已建房屋的土地、建过房屋但已经废弃的土地和规划用于建造房屋的土地。截至我区2013年土地变更调查统计,我区农村居民点面积约为75.10万hm2,人均居宅基地用地728 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倍多,该统计数据反映了我区在农村宅基地使用方面的一些问题,基于以上问题,需要对内蒙古地区农村宅基地的使用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对不同地区的村庄宅基地使用情况进行归类比较,梳理、总结使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2 调研概况
表1 典型村落调研概况汇总表
本次调研采用分问卷普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我区的现状,按照地理关系将我区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大的区域部分,并在每个大的区域部分随机抽取了1个~3个具有代表性的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实地的深入调研,具体调研地点和时间如表1所示。
3 内蒙古地区农村概况
3.1 宅基地的组合方式
东部地区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及中段地区,该地区总体上地势平坦,降雨量相对充足,适宜农作物的生长,给大面积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条件,是内蒙古地区最为重要的产粮基地。该地区人口相对密集,耕地与宅基地利用率较高,也反映出了人口众多带来的用地紧张与用地压力。一般情况下为了能空余出更多面积的土地用于耕种,提高土地耕地的使用效率,这一地区的农村院落布局紧密、排列规整有序,闲置现象并不明显。
中部地区地理环境与气候环境较东部地区复杂,这里阴山横亘,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分界线,村落布局形态受到农业与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双重影响,在一些地质条件优良,取水方便的地区村落布局相对紧密规整有序,但大部分地区的农村院落之间的排列分散,没有明显的规划秩序。以牧业为主的农村,考虑养殖与防止牲畜疾病的传播,宅基地之间间距较大以保护牲畜不感染传染病,同时,考虑繁殖与隔离,需要占用到院落之外的土地,并建立临时的隔离的围护结构。虽然这一地区很多的村落虽然没有明显的规划秩序,但在调研中发现这些村落的布局恰恰反映出了这个区域内部生产生活的真实、合理、有序的潜在秩序。
西部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土壤贫瘠,沙漠广布,水浇地面积很少,草场类型属于半荒漠草场,农牧业生产极不稳定,缺少东部地区大规模开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因此这个地区村落相对人口较少;西部草原地区村落零星布置,户数也不多,村与村、苏木与苏木之间相距甚远。
调研的16个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村,按照东、中、西部的地理位置进行划分,同时又根据山地和平原地区进行二次划分,并对这16个村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见表2。
表2 内蒙古地区典型村落宅基地组合方式
3.2 宅基地利用方式
通过对三个区域的农村院落进行整理,将村落中使用方式及样式所占比利最多的宅基地使用样式进行统计整理,并进行归纳。如表3所示为内蒙古地区宅基地的利用方式。
3.3 各地区典型宅基地量化统计分析
东部地区(见表4),由于要满足较大密度就需要排列方式上对各家宅基地宽度进行限制,一般宽度在20 m左右。在使用过程中,随着农民生产生活的提高,原有的面积不能满足当地农民的需求,在宅基地上又受到横向宽度的限制,为了能有更大的空间一些农民尽可能的将原有宅基地向南北纵向方向进行伸展,一般在40 m~70 m,这种现象在东北非常普遍,并形成一种乱占乱建的风气,影响了宅基地的合理使用。
表4 东部地区宅基地面积分布表
中部地区(如表5所示)农村宅基地的面积小于东部地区,功能布局农牧兼顾,一方面要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具备农业生产资料的存放,另一方面还要满足圈养牲畜的场地及草料堆放的场地。该地区平坦的地势院落面积较大,院落也较为规整,坡地或者山地院落大小受到地形限制大小不一,为了能满足生产和生活需求,有的农户占有两处甚至两处以上的宅基地。
表5 中部地区宅基地面积分布表
西部地区(见表6),以草原戈壁为主,多农牧混合为主,除河套地区以农业为主。这一地区大部分宅基地与普通的农业为主的农村院落不同,该地区宅基地围合方式灵活、开放,面积的大小随着生产生活的需求不断的发生变化。近些年,随着农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养殖的数量有所增加,圈养牲畜及储存饲料的围栏面积也有所扩大。
表6 西部地区宅基地面积分布表
4 结语
综合上述图表所总结的,通过分析、对比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复杂多样性:因为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承关系的不同,我区各地农村对院落的使用方式和功能布局也有所不同,目前我区农村村落形态的样式最直接的还是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地理环境的多样性直接影响村落形态的多样性。一方面,说明了我区农业、牧业分布交错,需要进一步的整合完善与土地治理规划,另一方面,农村村落的最基本单元——宅基地的整理就需要依据该地区的地理环境信息,力争更高效的利用,为更好的农村整合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意见。
2)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目前我区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举家外出,基本不再经营原农村的家庭承包地而导致部分耕地与宅基地荒芜,“空心村”现象严重;其次,农村很多地区农民在建造房屋时,建新不拆旧,形成土地及房屋的双重浪费。
3)发展过程中的突发性:随着我区农牧业现代化的推进,传统的农牧业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发展方式,用于储存传统工具、牲畜圈养、粮食储藏等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未来需要更多的大型农业大型机具和规模种养殖,因此,现在宅基地的布局方式与空间大小限制了未来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宅基地的处理需立足长远,进行合理的调整。
参考文献:
[1] 黄利民,张安录,刘成武.耕地撂荒及其定量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08(3):63-64.
[2] 侯俊国.土地整治对农村主要资源要素整合的影响[D].成都:西南大学,2013.
[3] 张仕超,李治猛,魏朝富.乡村土地资源整合模式:土地流转与整治[J].广东农业科学,2014(2):81-82.
[4] 周丽娟,冉瑞平,林武阳,等.农户耕地撂荒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宜宾市南溪区158户农户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4(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