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梅瓶形制定型考

2018-05-13陈景虹

陶瓷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梅瓶鸡腿设计

陈景虹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市, 333000)

0 引言

梅瓶,口细而项短,丰肩,至颈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形制定型于宋代,唐代景德镇窑双系瓶和辽代鸡腿瓶造型皆与其关系紧密,或为其形制源流脉络中的重要参照。以下,就宋代梅瓶之功能用途,形制定型规律,演变缘由,南、北方造型差异等问题做一简要考述。

1 梅瓶之功能用途

梅瓶始见于宋代,是重要的盛储酒具。最广为人引用的例证是上海博物馆藏的一对宋代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分别在瓶腹上书“清沽美酒”和“醉乡酒海”(高43cm,口径4cm,底径9cm。)另外,从梅瓶的形制上亦可管窥一二。梅瓶小口、颈部短细,便于加盖密封,避免酒液挥发;丰肩,能有效地增加盛装量;长腹,便于倾倒时控制流量与流向;胎体上薄下厚,解决了瓶身重心的问题,使器身平稳得当。因此,以梅瓶贮酒,确实极为合宜。

除此之外,梅瓶为花瓶一说也流行甚广,并引南宋“摩挱玉梅瓶,冻合西湖水”,“蔺佩新输绿,梅瓶久蔫红”,“诗案自应留笔研,书窗谁不对梅瓶”等诗句为证,认为宋人爱梅,而梅瓶形态柔美、雅致,应为文人士大夫文房清玩中插梅首选之瓶。然诗词中未言明此梅瓶之造型、形制为何,亦不见宋代以梅瓶插花的相关壁画、绘图等资料印证。仅以插梅之瓶一以贯之,不免牵强。后明代《瓶花谱》‘品瓶’条载:“龙泉、均州瓶有极高大二三尺者,别无可用,冬日投以硫磺,斫大枝梅花插供亦得。”,及‘插贮’条载插花之法:“折得花枝急须插入小口瓶中,紧紧塞之,勿泄其气,则可玩数日。”倒是清楚讲明梅瓶之造型设计,确然符合花瓶之身高、小口等要求。不过,文中解释此瓶“古人原用贮酒,今取以插花”,清末《匋雅》亦言:“古以瓶贮酒,今以瓶插花。”另从梅瓶附件演变情况来看,梅瓶自北宋初年定型后不久,即多带盖,明清以来,无盖者渐多。器盖于花瓶言,无实际效益。亦证明以梅瓶插花之制应行于后世,在宋代应不常见。

2 梅瓶之形制定型

图1 侍女持瓶图

关于梅瓶形制之根源,目前主要有起于辽代和唐代两种观点。较为主流的说法是蔡毅先生在《关于梅瓶历史沿革的探讨》中提出的“梅瓶北方起源说”,认为宋瓷梅瓶起源于辽代契丹族生活的北方地区,梅瓶之前身为契丹人所创鸡腿瓶,用于储水或储酒之用。另杜文先生在其《浅谈梅瓶的源流与演变(上篇)》中补充,鸡腿瓶或为契丹人仿照革囊造型所创[1]。据《蒙古吉林风土记》:“革囊以革为之,用代筐筥罂,盖食用钜细,无所不纳,行汲或以贮水。”可知,革囊为皮革制容器,用于盛装饮品或其他食物。辽代契丹本为游牧民族,革囊轻便、耐磨等特性,确实因极适合游牧民族日常出行或迁徙时随身携带,而在北部游牧地区大行其道。不过,革囊造型并无定制,文中未明确指出鸡腿瓶为仿制哪种皮质、哪种皮制容器形制而创。更重要的是,皮制容器为保器身更能贴附骆驼、马或人的身体,身腹结构通常为扁平型。又为减少奔跑时革囊与牧民身体或马背的碰撞,其高度通常约为20~30cm[2],则鸡腿瓶浑圆、突出的身腹结构,纤瘦、修长的躯干形态与革囊之造型、尺寸并无显著相近之处。

至于梅瓶起源于唐代说则引证稍显含糊。论据一,为1973年陕西三原县焦村发掘的贞观五年(631年)唐淮安靖王李寿墓出土的一具斜山顶殿堂式石椁。石椁内壁刻捧持各式器具的侍女与乐伎形象(图1)。孙机先生指出此图左起第一位侍女所捧长瓶造型,从画面角度看与梅瓶相似。但此图仅粗略描绘器物的大致轮廓,无法确定其细部特征及材质。论据二,是上海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分别收藏的几件白釉素面梅瓶(图2)(高42.5cm,口径9cm,底径17.5cm。)其形制已具备梅瓶小口、短颈、丰肩、小底的大体特征。但其来历不甚明确,不能肯定该梅瓶产于唐代。

总体而言,上述诸论皆不甚完善,有待考古印证,但却为探析梅瓶造型定型源流问题提供根据。即梅瓶造型与辽代鸡腿瓶之间应确有渊源,二者形制、功用相似,可能存在借鉴或模仿,但鸡腿瓶造型之原型应非为革囊。则鸡腿瓶造型与梅瓶的融合情况,及其本身的演变脉络有待明确。另外,从出土实物看,唐代景德镇窑产小口、丰肩、弧腹、小足之双系瓶,细部特征与梅瓶更为接近。因此,唐代双系瓶与梅瓶之间的联系亦亟待解析。

图2 白釉梅瓶

秦大树先生在《宋元时期磁州窑瓶类器物的发展及其使用功能探讨》一文中,将鸡腿瓶称为小口长腹瓶,与梅瓶别类。认为梅瓶的器型发展有从矮胖到高瘦的变化规律,而鸡腿瓶始终高瘦。另梅瓶器表常带装饰,鸡腿瓶却素面居多。与梅瓶相较,鸡腿瓶应为更日常的日用瓶类[3]。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宋时梅瓶亦称酒经或经瓶。强指语出北宋赵令畤《侯鲭录》:“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似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云以酒器。书云就一经,或五经焉,他境人游是邦,不达其义,闻五经至,乃知是酒五瓶为五经焉。”,和南宋《瓮牖闲评》:今人盛酒大瓶,谓之经瓶。乃用京师“京”字,意谓此瓶出自京师,误也。“京”字当用经籍之“经”,普安人以瓦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者,名曰经。”细分析两者内容,后者应直接或间接引用前者,但前者表明所录为“晋安”故事,后者却记为“普安”,前后不一,自相矛盾。另文中描述“酒经”形制为“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首先,此“酒经”造型并未涉及梅瓶之重要特征—丰肩”。另外,宋时一斗换算为今6700ml,但从宋时梅瓶形制来看,并非尽能“受一斗”,因此,“酒经”造型与梅瓶实际上并不相符,反而更符合鸡腿瓶形象。

图3 辽代鸡腿瓶形制

图5 宋代北方窑系梅瓶

图6 宋代南方窑系梅瓶

辽代鸡腿瓶小口、短颈、圆溜肩、弧长腹、细足,高约为40~60cm,口径约5~10cm,腹径约15~25cm,底径约10~15cm,如(图3)示。其口、颈、肩与身高在辽代皆变化不大,较为明显的改变在近足部。早中期,鸡腿瓶下腹部两侧曲线弧度较缓和,宽度较大。至后期,两侧曲弧略微向内收缩,弯曲程度加深,呈正反“〕”形,宽度减小。演变后的鸡腿瓶,体态更显曼妙,但底足细窄,瓶体重心超过中部而靠上,有不稳定之态,不易于放置稳当。使用时,需特制木架来支撑。如发现于河北宣化下八里村张世卿墓的辽天庆七年(1117年)《备宴图》局部(图4)[4]。三只绿釉鸡腿瓶皆插至红色长木架上。结合宋代北方窑系梅瓶(图5)分析,宋代北方产梅瓶小口、丰肩、弧长腹、细足,高约为30~60cm,口径约为3~8cm,腹径约为15~30cm,底径约为5~15cm。其身高、下腹部与底足三处设计与鸡腿瓶较为相近,颈、肩两处则与梅瓶差别较大。鸡腿瓶口部与肩部紧紧相连,颈部极短,未给杯型盖留下足够的倒扣空间,若为其加盖,盖的高度超出颈部,盖上部分内部为中空,没有固定点,极易滑落。且鸡腿瓶口径较大,与肩径趋近,则加盖后瓶体上部分趋于圆润,影响外形。故推测鸡腿瓶的设计初衷,或许并不打算为其配盖,从出土实物来看,也确实少见鸡腿瓶带盖者。而梅瓶作为重要的储酒器具,密封性向来被着重强调。因此,为承器盖,其颈部相对细长,口部也较为窄小。此外,肩部是鸡腿瓶与梅瓶相差最显著之处。梅瓶肩部宽博,最大腹径位置偏上,与肩部形成明显落差,整体给人丰满、伟岸的视觉感受。然鸡腿瓶颈部、肩部、最大腹径位置三处过渡平缓,瓶身轮廓呈橄榄形,给人圆润、呆板的心理暗示。又因生产鸡腿瓶的辽代缸瓦窑始烧年代大约在辽太宗(927年)或辽世宗(947年)之间,早于北宋的建国时间(960年)。加上辽宁法库叶茂台七号辽代保宁九年(977年)墓出土的茶叶末釉鸡腿瓶实物印证,则辽代鸡腿瓶的出现时间极有可能早于北宋,早于宋代梅瓶。另鸡腿瓶产区与宋北方窑系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则鸡腿瓶之身高、下腹部与底足三处设计确有可能对北方窑系梅瓶形成影响。

宋代南方窑系所产梅瓶情况如(图6)示,造型亦小口、短颈、丰肩、弧长腹、小足。高约为20~40cm,口径约为5~10cm,腹径约为15~30cm,底径约为5~15cm。其上半身之口部、颈部、肩部与腹径最大位置四处与北方梅瓶很是接近,但其身高与下腹部曲线形态与北方梅瓶存在较大出入。大部分南方梅瓶身高皆矮于北方梅瓶,且下腹至足部两侧曲线弧度的伸缩变化也较之更小、更宽、更短,虽亦可见部分呈正反“〕”形者,但弯曲程度明显更浅。因此,南方梅瓶的重心普遍低于北方,下身的承重能力加强,能够自行站立安稳。当然,北方梅瓶也有身形较矮,能站立者,例发现于河北宣化下八里村辽大庆九年(1093年)张文藻墓《童嬉图》(图7)示,图中绘数汉人装束和契丹装束人物,朱色方桌上置一白釉梅瓶,桌下同色长架上插置二身形较高梅瓶。由此可知,宋代南、北方窑系所产梅瓶之细部特征大体上有所差异,北方梅瓶可能吸收了辽代鸡腿瓶的一些设计因素,但同时保留了基本特性,与南方梅瓶维系着亲密关系,二者为同一谱系。而鸡腿瓶设计别具地域、民族特色,其形制发展脉络始终遵循着自身规律,应不是梅瓶之雏形,后起之金代橄榄式四系瓶更有可能脉承其宗。

图4 《备宴图》局部

图7 《童嬉图》局部

图8 金代橄榄式四系瓶

图9 唐代景德镇窑双系瓶

金代橄榄式四系瓶,小口、束颈、橄榄式腹、圈足,颈肩处置四叶形纽,例(图8)示。四系瓶造型本身源远流长,隋唐时期已有生产,但宋、金时期流行的橄榄式四系瓶瓶身造型与前代大相径庭,其腹身设计与鸡腿瓶更为相仿。辽墓壁画中有展现契丹人用绳索捆绑鸡腿瓶后背运的搬运方式,但鸡腿瓶器表光滑,有滑落危机。因此,制瓷工匠有可能在保持其基本外形的同时,改进细部设计与增加附件来升级运输方式。四系瓶之四系设计不仅益于绳索捆绑牢实,且搬运方式从侧面背运转为上部提拎,则可肩扛、手拎、单挑,移动方式与搬运数量的机动性更胜一筹。进而言之,金代橄榄式四系瓶与梅瓶相较,前者与鸡腿瓶不但在外形和运输方式上更为呼应,外部装饰亦更显粗陋,销售人群应较为重合,二者同为更日常瓶式。且辽代生产鸡腿瓶的窑系于金代多产四系瓶,则两者的制作工艺、审美意向等易于实现传承。

唐代景德镇窑产双系瓶,卷圆唇、束颈、丰肩,肩部饰对称半环状系,鼓腹,肩部以下渐内收,束径底。高约为20~30cm,口径约为5~10cm,底径约为5~10cm,如(图9)示[5]。就形制而论,双系瓶除双系设计,及口径与腹径比值较梅瓶大之外,颈部以下之曲线形态、造型结构等皆与梅瓶相若。至于二者差异,究其因由有二。其一,宋瓷设计追求与实际效用无益的形式美感,则宋人可能病双系瓶之双系设计影响整体形容,故弃双系,改圆卷口为蘑菇形或斜梯形,便于绳索套牢,弥补其无系后的移动便利性。其二,宋代酒质高于唐代,储酒具的密封性能被着重强调。双系瓶大口设计既不益于保证酒质又影响为其配盖,改为小口后,美观、实用,更受欢迎。

据《浮梁县志》载:“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假称玉器,且供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另唐代地记《三浦旧事》记:“西以散关为限,东以函谷关为界,二关之中谓之关中。”“关中”地处北方,则景德镇窑产品在“唐武德中”已经销往北部且口碑载道。由此推测,双系瓶也有可能在唐代已输出至北方,成为梅瓶造型的前身或其外形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

3 南、北方窑系梅瓶之产量、造型差异由来

1、酒品质量:北宋,北方窑系梅瓶总体的生产数量大于南方,至南宋,南方窑系开始赶超北方,这一现象应与宋代酒质提升的时间段和地域性差异相关联。北宋,北方地区是政治中心、京畿腹地,耕作制度、生产技术的成熟催生出高品质美酒。加上榷场贸易,契丹等少数民族“遣毛毡、羊、酒”以易,与外来酒品、酿酒技术的交流共同成就了北方酒品质量的超群出众。所谓“美食美器”,此时,精巧、雅致的梅瓶作为储酒具在北方需要量激增。至南宋、政治中心的南迁、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南方酒业渐呈蓬勃之势,南方窑系梅瓶的生产数量渐而领先北方。

2、借鉴源流:唐代景德镇窑双系瓶于宋代南方窑系梅瓶而言,近水楼台,二者的盛装内容、目标客户、运输方式和审美取向高度重合,故后者之身高、形态与前者一脉相通,未做大变动。北方窑系梅瓶则因地制宜,在保持基本特征的同时吸收当地同类型器物造型特色,显现出别于原型的独特魅力。

4 结论

1、梅瓶是宋代重要的酒具,其造型设计与辽代鸡腿瓶相仿。宋代北方窑系梅瓶吸收辽代鸡腿瓶之身高、下腹部与底足三处设计。但辽代鸡腿瓶并非梅瓶造型之雏形,二者在器物谱系里应为别类,金代橄榄式鸡腿瓶更有可能脉承其宗。

2、唐代景德镇窑双系瓶,除双系设计,及口径与腹径比值较梅瓶大之外,颈部以下之曲线形态、造型结构等均与宋代梅瓶极为相近,前者或为梅瓶造型之原型。

3、宋代南、北方窑系梅瓶造型差异与其形制源流借鉴关系密切,南方窑系梅瓶直接参照唐代双系瓶,而北方梅瓶存在仿制鸡腿瓶的痕迹。另外,宋代酒品质量在时间、地域上的不同发展形式,造成北宋北方梅瓶数量大增,南宋,南方梅瓶数量超过北宋的现象。

猜你喜欢

梅瓶鸡腿设计
梅瓶
钧瓷梅瓶
霁蓝釉留白龙纹梅瓶
饮酒、插梅,作陪古人浪漫生活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乱世奇商(下)
吃啥补啥
上个星期的鸡腿 最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