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者元罪:中国早期的民意调查

2018-05-12穆涛

美文 2018年7期
关键词:音律王者诗经

穆涛

周代的采诗官,是中国最早的职业民调人员。

春天到了,农耕在望,百事待兴,又一个轮回的忙忙碌碌即将启动,在这个节骨眼上,各诸侯国的采诗官们开始了他们的工作,这些人“衣官衣”,手持木铎,(铎是古代政府发布号令的响器,分为两种,“以木为舌则曰木铎,以金为舌则曰金铎”。宣布政令以木铎,发布军令以金铎,“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孔子)为木铎”)深入民间,沿途征集抒写民情民愿的诗,之后由专门的音律官员整理,配上音乐,由诗而歌,晋京唱给周天子,中国人称诗为“诗歌”由此开始。唱给周天子的诗有一个标准,“采诗,采取怨刺之诗也”,怨刺诗,即以民怨、民伤、刺政为主要内容。这样的诗中,可能有过头的话,却是真实的内心之声,周代的政治高层据此洞察民心动向。国家如没有重大的政德和军功事件发生,泛泛的歌功颂德作品被视为“下作”,不在征集采撷之列。古代的中国人,判断一件事情的是非曲直,首先考察“初心”,即做事情的动机。无端或没来由的恭维奉承他人,被認为是动机不纯。孔子编选《诗经》的时候,在艺术标准之外,还有一个道德人心标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经》三百零五首诗,用一句话概括,写作的初心都在人间正道上,不旁逸邪出,不走小道,也不抄近路。这是周代初年实行的“采诗制度”的基本内容。采诗,后人称为“采风”,采集民风之意。

《汉书·食货志》对采风制度的记载是,“孟春三月,群居者将散”,(周代的历法,以冬至所在月份为一年的岁月正首,即今天的农历十一月。孟春三月,是今天历法的农历正月)。冬闲的群聚生活即将结束,人们要各自忙碌去了。“行人(采诗官)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音律官员),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牑户而知天下”,这个制度的核心是最后一句话,“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周天子不用出宫廷而悉知天下事态。

采诗官由年长者担任,中央及地方均有此职位,“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官衣,着政府官员制服。食之,享受官员待遇,但不是正式官员,用今天的话讲,比照公务员待遇,相当于事业单位。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诸侯国),国以闻于天子”。采诗官由无子者担任,是防范民调人员的挟私之心。古人重男轻女,有女儿也视为无子。

大时代是由大人物开创的,并由一系列不平凡的制度构成的。在国家制度卜有突破,有建立,是大时代的标识。孔子终牛念念不忘的“克己复礼”,礼就是指规矩和制度,旨在重返西周的制度时代。孟子在《离娄》中对采诗制度的兴衰做了总结,并透彻的指出了孔子超凡超常的智慧所在。“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诸侯国(地方势力)做人做强之后,周天子对国家局面失去控制(指东周之后),支流漫过主流,采诗制度就终结了,之后《春秋》问世。孔子在写作《春秋》的同时,从三千多首采诗作品中,十中取一,精选出一部《诗经》,初名为《诗》,汉代之后称《诗经》。思想家的孔子,做了一回编辑家,应该理解为是圣人对采诗制度的致敬和缅怀。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也做了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诗经》在秦始皇时期,经历过“焚书”浩劫,《焚书令》规定:“天下敢有藏诗书(《诗经》《尚书》),百家语者(诸子百家著作),悉诣守尉杂烧之。敢有偶语(私下谈论)诗书者,弃市(斩首示众)。”到了汉代,《诗经》成为治世之书,位列“五经”之首,并且开创了一个官员选拔制度(察举制),饱读“五经”的人才可以做官。这个制度到后来完善为科举制,这是汉代之所以成为大时代的一个重要根基所在。

白居易在唐代对采诗制度曾发出遥远的感慨,“采诗官,采诗听歌导人言。言者无罪闻者诚,下流上通上下泰。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君不见厉王(周厉王)胡亥(秦二世)之末年,群臣有利君无利。君兮君兮愿听此。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

天下有道,这个道,与克己复礼的礼,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猜你喜欢

音律王者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画与理
最强王者争霸赛(第四季)
头脑王者之战
中日两国谚语音律的比较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炎词学思想研究述评
巧用《诗经》解难题
一把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钥匙
论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