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元认知教学,培养物理学习能力
2018-05-11刘远飞
刘远飞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元认知教学,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文章主要从简约再现,亲历过程;双向反馈,自我调控;丰富体验,形成动机;内化认知,主动建构四个方面来开展元认知教学,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 元认知 物理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192-01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这种模式虽然可以减少同学们接受知识的时间,但是缺乏一定的自我探究过程,不利于同学们的发展。元认知教学可以引导同学们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同学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简约再现,亲历过程
每个知识都有自己发展的一个过程,并且各不相同。如果老师只注重对知识结果的教学,而忽视知识的过程,那么同学们对知识的印象就不会深刻。所以,我们老师要在同学们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了解所学知识背景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让他们形成自己的知识体验,自己获得知识结论。
例如,我在教学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时,就让同学们亲身感受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讲“汽化与液化”中的“液化”时,我问了同学们1个问题:“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冬天从教室外面走到教室里面的时候,眼镜这时候会起雾,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对于同学们来说肯定都不陌生,有亲历的一个过程。这时候,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我再给同学们说明原因:外面的空气温度低,眼镜的温度和室外温度一样,室内的温度相对来说比较高,那么热的空气遇到了冷的眼镜,就会变成小水滴附着在眼镜上面,就会产生雾气,这个过程就称为液化现象。这样,同学们在老师的描述与自己的亲身体验之下,就会对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
通过简约再现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同学们亲身经历到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同学们感同身受,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并且清楚自己所学知识的经过。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再次体现当时知识生成的过程,让同学们在过程中得出结论,并且在以后的知识复习时还有素材可寻。
二、双向反馈,自我调控
在整个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并不能完全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学习。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学生可以向老师和自己进行双向反馈,对自己的学习进度以及行为进行评价。在这种双向反馈之下,同学们才能准确把握住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多彩的光”的时候,就通过反馈的方式来让同学们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调控。在学完“神奇的眼睛”这个内容之后,为了得到同学们的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就用小测试的方式来让同学们进行反馈。这个小测试主要包括2个问题:①正常眼睛是怎么成像的?近视眼与远视眼形成的原因与矫正方法。这个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同学们可以对自己的了解情况来自我反馈。第②个问题是填空题:当一个人的眼睛中的睫状肌处在放松状态下,那么,晶状体比较__,把物体射过来的光刚好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__(远/近)的物体,当睫状肌收缩时,晶状体变__,对光的偏折能力变__,此时,眼睛可以看清(远/近)的物体。我可以让同学们来回答问题,观察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反馈为学生对老师的反馈。在这种反馈之下,同学们可以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变學习方法来进行学习,让学习效率更高。
三、丰富体验,形成动机
体验和经验是有一定差别的。经验是体验的基础,所以,学生的亲身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以经验为基础的元认知层面的体验是教学策略的很重要的题材。在实施丰富体验的策略时,最重要的是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让同学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态度,让同学们形成良好的动机。
例如,我在教学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时,就不断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让自己动手参与到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在讲述“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知识时,为了丰富同学们的体验,我让他们同桌合作来进行演示:作为同桌的两个人准备1把尺子,1个人把尺子固定在桌子的1边,并且保证尺子的半边在桌内,另一半延伸到桌外,另外1个同学用自己的手指来拨动尺子的另一边,两个人一起观察现象。在进行完演示之后,我问同学们所观察到的现象,同学们说:“尺子不断振动并且发出声音。”然后我问同学们:“是先有振动还是先有声音?”同学们异口同声:“先振动,然后才发出声音。”最后,我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总结: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样,同学们在自己的体验之下,学习的动机不断强化,促进学习。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体验,我们要使尽一切策略让同学们参与到整个课程的过程中,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上。主动参与可以表现为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也可以表现为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思维,不受传统思维的束缚。同时,他们还可以在小组讨论中来丰富自己的体验。
四、内化认知,主动建构
在物理教学中,有些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找到合适的言语对这些内容进行阐述比较困难。因此,我们要让他们通过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引导同学们向其他同学或者老师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让这种认知不断内化,完全消化,成为自己的元认知知识,让这些知识与自己原本的知识进行糅合,变为策略的一部分,进而来构建策略。
例如,我在讲“红外线”的这个知识点时,我先问同学们红外线有哪些特性。同学们听到问题之后,回答红外线有很强的热效应,生活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散发红外线。接着,我问同学们:红外线的应用有哪些?首先,站起了1位同学说:“如果一个人的体温升高,那么这个人散发的红外线就会变多。因此,人们可以在照相机里装上对红外线敏感的胶卷,那么就可以判断疾病。”第2位同学说:“晚上人温度比室外静止的东西温度高,所以红外线夜视仪产生。”第3位同学说:“烤鸭店利用的网红外烤箱来加热东西。”还有1位同学说:“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换台,说明红外线可以遥控。”同学们热情洋溢,不断发言。在这个过程中,想法不一样的同学在听到别的同学的答案之后,就会和自己的答案进行融合,然后内化,主动构建红外线的一些应用知识。
通过让同学们相互用言语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相互吸收精华,不断内化,转变为自己的元认知知识,从而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来主动构建策略。所以,我们老师要鼓励同学们讲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与其他同学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物理成绩。
在所有的教学方法中,最重要的是让同学们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个课程的学习都上升到元认知这个层面。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教学过程的关注,在课堂上做到师生互动,激发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热情,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林丽蓉.元认知理论在初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17):57.
[2]高育建.初中物理教学中元认知能力的培养[J].湖南中学物理,2010,(11):19+31.
[3]黄惠清.元认知理论在初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4):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