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2018-05-11郭彦博
郭彦博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探讨了小学教师如何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开展,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训练 延伸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103-02
一、阅读教学中的课外延伸
通过广泛而有序的课外阅读获取、筛选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应该引起人们的不断重视。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上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取的阅读材料形式多样
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
(二)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
(三)提出明确目的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
二、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相关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考、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也能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三、朗读教学中的训练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轻声、儿化及“一”“不”“啊”等字的变调、音变,朗读时要能读得正确。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切不可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或降低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
四、朗读教学中的训练原则
(一)整体性
朗读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与理解的关系;朗读与讲解的关系;朗读与默读的关系。
(二)层次性
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朗读训练的目的、要求不同,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朗读训练的要求和指导要有所不同。基础较差的学生朗读时可能出现读错字音、读破词语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一些字词不熟悉,不理解。教师应帮助他们掌握生字生词,朗读的要求应着眼于正确、流利。
五、结语
提高閱读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教师,若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创造力,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训练项目,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是需要多鼓励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中的一些火花,及时给予鼓励,给以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为培养2l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