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
2018-05-11吴昌福
吴昌福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微博、微信等得到了广泛关注,并积累了大量用户,这也催生了一个新的时代——“微时代”。高校大学生群体是微博、微信的重要用户群体之一。大学生通过相关软件及互联网平台,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信息碎片,其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当中产生了一定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地位及作用愈加突出。通过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能够引导大学生以从理性的角度审视事物,使其能够形成端正的价值观。基于此,本文对“微时代”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微时代 高校 思政教育
【课题项目】该论文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改课题《高校“思修”课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2015PY0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78-02
1.“微时代”环境概述
在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微博、微信等软件平台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这些软件平台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传播,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良好的信息获取途径。在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登上互联网舞台之后,以小见大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事物”如涌泉般出现,如微店、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等。整个社会俨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微时代”的出现具有其必然性,它涵盖了人际交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传播等多种复杂语意义,是以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为代表,以精炼简洁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新时代”。在“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愈来愈趋向于大众化,且信息渠道逐渐变得多样化。碎片化的信息也符合当前大众,特别是年轻群体“快餐式”的生活方式。在移动互联技术的支持下,进一步加速了信息传播速度,甚至实现了信息的瞬时传播。总体上来看,“微时代”是一个全民互动的时代,几乎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接受者与传播者,也能够成为社会热点事件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信息交互效率在“微时代”下已然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2.“微时代”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2.1积极影响
“微时代”环境下,信息的快速流动必然会对高校思政教育产生影响。首先,“微时代”环境极大程度上拓宽了高校思政教育范围,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基于开放且高效的各类网络媒介平台,能够让思政教育脱离传统课堂的束缚。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够随时随地向学生提供思政教育相关信息,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同时也弥补了以往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信息资源不平衡的缺陷,将原本封闭式的教育模式转变成为了一种开发性的模式。借助各种“微媒体”能够将思政教育内容以视频、图片、语音等方式“演绎”出来,学生可自主观看,随意探讨、评论,进一步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时效性,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思政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微时代”环境下高校师生之间形成了一道良好的沟通桥梁。各种“微媒体”为高校师生自由言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这种环境下,师生均处于平等地位,学生面对老师时不再具有心理障碍,能够与老师畅所欲言地交流,有利于两者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实施。在交流过程中,老师也能够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对其进行有效引导,促使学生形成端正的价值观,让其能够从理性的角度来审视社会热点现象。
2.2消极影响
“微时代”拉近了高校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其几乎处于同等地位交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教育话语权。在“微时代”环境下,部分年龄稍大的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对各种网络语言,可能一时无法适应,在与学生具体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障碍,这种障碍会削弱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受教者与教育者的地位关系由以往的隶属关系转变为相互学习、平等促进的关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威胁。由于“微时代”环境下信息传播几乎不需要门槛,社会公众不仅能够随时发布信息,也可自由评论。在这种情况下,存在部分低俗、腐朽信息充斥于互联网环境当中。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辨识能力不强,无法主动抵御这些不良信息,其价值取向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崇拜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
3.“微时代”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分析
3.1充分发挥“微媒体”作用
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言,“微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微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紧紧扣住“微媒体”特点,将其积极作用的一面充分发挥出来,以体现出“微媒体”的正能量。“微媒体”形式众多,涵盖了微博、微信、微电影、微电台等,具备了极强的传播效率以及融合性特点。正是基于上述特点,让“微媒体”逐渐渗透到了大学生的生活當中,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要与“微媒体”紧密联系起来。在课堂上,可将“微媒体”作为教学工具;在课堂外可通过“微媒体”联通师生生活,让教育主客体借助“微媒体”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无缝对接。例如,借助微信群或QQ群等,老师可向学生发送一些与思政教学相关的外延性内容、社会热点话题等,引导学生探讨、思考、分析问题,在课堂之外开拓出新的教学空间,增强思政教育的渗透性。同时,高校应该借助“微媒体”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内形成一种“微文化”。以“微小说”、“微电影”、“微信群”等为载体,开展校园思政文化活动,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将传统文化精粹如诚信、仁义、中庸、和谐等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当中,对学生产生有利的引导,促进高校文化内涵发展。
3.2完善“微平台”建设
高校可与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等运营商加深合作,将移动端APP、新媒体平台等充分连接起来,在高校内部形成一个“微平台”。借助“微平台”不仅能够向学生传播思政信息,还能够向其主动推送校园招聘、精品课程等学习、生活信息,让思政教育充斥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在为其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可对其进行思想引导。在“微平台”创建过程中,要不断更新内容、创新设计,将新鲜的元素融入到平台当中,逐步提升大学生优秀微博、微信的转发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其能够在“微平台”当中获得价值感,实现思政教育开放化。当然,“微平台”运作过程中,也要加强相关监督工作,保证微平台信息传播的积极性与正确性,尽可能排除不良信息、恶意评论等,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和谐的交流环境。
3.3合理引导网络舆论
在“微时代”环境下,要合理引导网络舆论。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不断提升网络道德水平。要求学生能够辨识信息,对于有损于网络舆论秩序的信息要谨慎发布,并自觉屏蔽不良谩骂及诋毁信息,共同来维护网络舆论环境。另一方面,要高校应该与社会媒体、网络联合起来,共同增强责任意识。只有媒体人责任意识到位了,才能促使舆论朝着正确、理性、客观的方向发展。
4.结语
“微时代”环境下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新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思路,将“微媒体”、“微平台”等充分融入到思政教育当中,并将思政教育、校园文化以及学生生活关联起来,增强思政教育的渗透性与时效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何超男,方鸿志.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23(01):1-3.
[2]古翀.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及途径选择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2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