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课程研究的路线选择
2018-05-11薛英枝
薛英枝
【摘要】课程研究的路线选择应当依据实践取向当做最终目标。但是对于课程实践的强调并不代表着彻底抛弃理论观念,而是将理论观念化作指导基础,通过理论的引导去进行实践操作,最终为课程研究提供服务。但是任何一条探索道路注定都不会是平坦的,针对课程进行的研究也同样如此。本文则针对我国课程研究的现实状况进行深入探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的同时,期望为我国课程研究的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课程研究 路线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43-0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课程研究工作逐渐呈现百花争艳的昌盛景象。众多相关学者竭力去探索课程自然的、客观的发展规律,构建课程相关的理论体系,并获得了傲人的成绩。但是在这飞速进步的背后,依旧存有着众多的难题。例如:课程理论方面以及实践操作方面的脱节现象仍旧存在并处于持续加深的状态,在探究工作中过度向西方倾斜而缺少特色的本土意识,在其他学科的冲击下迷失自我等。此上种种问题均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我国课程研究工作前进的脚步。故此,在新时代的严峻形势下以及新时期的严格要求下,必须要发掘出一条具备适用特性的发展路线。
一、课程实践
针对课程研究工作来说,实践操作是其最终的研究目的,经过长期以来的科学发展充分证明,不管哪类研究工作,即便初衷目的不是以实践为主,但是最终研究问题、路线等方面均是应用于实践的。课程研究自身便具备极强的实践性质,故此,课程研究的最终通向实践操作的方向是毋庸置疑的。
二、我国目前课程研究工作中的缺失
(一)价值取向方面的缺失
研究学者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进行课程研究工作中通常会携带主观意识,并且工作成果也会深受自身价值观所影响。而课程研究工作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并服务于人。人类天生便是实践性极强的群体,重点展现在工作劳动方面、交互活动方面等。故此,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的矛头应当直指实践的“心脏”,达成满足人类日渐成长的实践需求的目标。但是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相关研究者往往会在价值取向方面迷失自我。
(二)研究过程中急功近利
心态同样是研究工作中极为重要的影响要素。课程研究工作者拥有良好的、稳定的心态会促使研究工作事半功倍,同时也会使得研究成果质量得到基本保障。相反,不良的、不稳重的心态势必会对课程研究工作产生影响。而在实际中,急功近利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也是妨碍我国课程研究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因素之一。
三、我国目前课程研究工作的路线选择
(一)回归研究本身
课程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于实践,那么在實际的研究工作中完全可以单刀直入,直面研究内在本质,回归研究本身,并持续关注课程发展状况及需求。课程研究的繁荣表象长久以来都是理论研究带来的,但是同时也由于这些繁荣的表象在某种程度上对实践研究产生了限制,为此,想要从根本上提升课程研究的效率与价值,必须要将实践探究当做切入点,回归研究本身。
(二)实践中深入探寻问题
课程相关研究学者必须要突破“唯理论”的思想禁锢,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探寻新的问题并加以研究,促使研究成果更加适用于实践。从课程本质的角度来讲,课程属于社会实践的范畴,课程研究天生便具备实践性以及活跃性的特征。研究的源点是问题,而问题的源点则是实践,同样也是检验问题有效性的最为重要的标准。
(三)重视课程真实体验
课程研究工作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充实理论体系,而是服务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这也就要求到必须要重视课程真实体验。研究学者可以通过实践体验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应对后续研究,而对于实践者来说,真实的实践体验可以帮助其健康成长,这同时也是广大研究学者共同的追求。
将真实体验贯穿至课程研究始终,不仅需要对其有着全新的、综合的认知,还需要将体验的价值及作用重视起来。从研究学者的角度来讲,应将枯燥的探究过程变成一次愉快的旅行,并从中获取属于自己的幸福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课程研究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飞速发展,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甚至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争艳的盛况。但是在这繁荣表象的背后仍旧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难题,例如研究学者在取向价值方面的自我迷失以及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学者急功近利的心态而导致研究方向、内容偏离正轨等问题。而本文则针对我国课程研究的现实状况进行深入探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的同时,期望为我国课程研究的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美]W.E.多尔、[澳]诺尔·高夫编,张文军、张华、余洁等译:《课程愿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
[2]綦春霞:《面向新世纪的课程理论:美国Patrick Slattery的后现代课程思想评析》,《比较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