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释国内医学人文学教育现状和一点思考
2018-05-11高渊
高渊
【摘要】國内医学教育存在知识体系不合理现象,突出体现就是医学人文学教育不理想。目前在医疗实践中,存在以混淆医学科学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现象,这可能是很多“医患矛盾”的原因。医学生人文基础差、医学人文学教育与医学实践接触不良、医学人文学教育未联系国情是横亘于中国现代医学人文学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问题。建立中国特色人文学理论框架,形成系统评判教学效果做法,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积极探索医学和人文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推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重大工程。
【关键词】医学教育 人文学 现状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21-02
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与此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已向四个方面扩大,即从单纯治疗扩大到预防保健,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医院服务扩大到家庭和社区,从单纯的医疗技术措施扩大到人文学相关的社会医疗服务。目前医疗服务中存在一些矛盾,常以“医患纠纷”等形式出现,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其部分原因在于医学人文学教育不能与时俱进,以下是一些思考和建议。
近年来,医患矛盾成为国内热点社会问题。实际上,医学生的医学人文学教育的缺位可能是医学与社会、伦理、文化传统产生磨擦的部分原因。医学具有技术、人文二重属性,“有时治疗,常常安慰”才是医生正常状态。没有人文学的支撑,临床中很多问题,如医患沟通、患者选择权和隐私权的保护、患者健康利益最大化很难得到解决。促进现代医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我们绕不开两个问题[1]:一是医学技术性方面的问题。科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承认自身可能出错,承认自己只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情况下才是科学的。作为科学教育者,我们首先从自身要避免泛科学和唯科学主义。二是医学人文学方面的问题。医疗技术的对象是具有价值观、伦理观的自然人,用人文学的价值观、伦理观来评估医学、评估各种医学技术,才可能对某一医疗技术作出全面的评价。
目前在医疗实践中,存在以医学科学价值代替其他价值,以医生的伦理观念代替病人的伦理观的情况,这是医学人文学教育的失败。应该认识到,国内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但医学人文学教育的缺位不代表医生执业道德的瑕疵,大多数医生会自觉将自身人生经验、普世价值、一般社会道德“补位”。但是作为医学教育者,我们不能依赖“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样朴素价值观作为现代医学的支撑,我们需要标准化的、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目前医学人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1)人文基础差:以美国为例,美国医学院校招收的学生是取得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学生来源于理科大学毕业生。美国本科教育中强调人文学内容,而且,不得不承认,美国社会文化中人文学土壤肥沃。中国医学院校招收生源是高中理科毕业生,“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被认为“副科”,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较弱。与美国年龄较大、价值观较稳定的医学生比较,国内年轻的医学生人文基础较差。2)医学人文学教育脱离医学实践:据笔者所知,大多国内医学院的医学人文学课程设置中,课时短、形式单一,仍处于“照本宣科”的模式。教授的内容,往往侧重意识形态的探讨,忽略了逻辑、方法的引导,忽略了价值观、伦理观的引入。医学生不能对人文精神的内涵和其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有清楚和深刻的了解,对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微弱。同时,医学人文学基本在低年级学期开设,并在临床前期结束,纵向上缺乏序惯性。因此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3)医学人文学教育未联系国情:世界医学人文学发展超过100年,医学人文学在欧美国家已受到广泛的关注[2]。国内有识之士近年引入很多先进的人文学理念,需要指出,西方的医学人文学核心思想围绕西方生命学经典的病人自主性原则展开,该理念落地国内不是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中国的传统、中国患者的家庭观念、经济基础、法律观念、生命观可能使这些舶来品水土不服。建立中国特色人文学理论框架,并持续改进,是个解决的办法。
针对国内现状,现代医学教育重点要增强医学的人文特征,改变医学科学的“纯技术性”,实现医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互渗透。在教学内容、形式以及考核标准进行改革。1)跨学科教学:医学人文学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宗教及跨文化等内容,很多医学院校上述学科非优势。近10年国内多所院校合并,不少医学院成为综合大学医学部,可以利用综合大学多学科优势,形成跨学科教学形式,请兄弟单位老师讲学。教学内容不是以章节的形式出现,经过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讲授或讨论题目。如堕胎问题、滥用毒品、因病返贫、医保报销、医疗纠纷应急预案等具有中国特色、切中时事的题目,可以邀请医院在职医师甚至患者讲述具体医疗案例,人文学科讲师引导医学生分析、探讨案例,即所谓”情景教学”,进而达到西方医学教育者所称的“移情作用”。这种人文知识和医学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可以促进人文科学与医学实践的融合,提高人文教育的实效性,使医学生对人类生命、死亡及生存意义等的理解深入。将抽象的人文学思想“移情”至医学生的价值观内。2)标准化病人教学:医学教育要标准化和满足社会的需要,要以“以病人为本”的原则贯穿始终。标准化病人自1963年由霍华德·博若斯博士(Howard Barrows)提出[3],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国际上已经有专门的学会、著作和大量研究性论文。国内近年多家教学单位已经开始应用标准化病人进行教学评估等检测,并且已经开始讨论标准化病人作为执业考试内容的可能性。以本单位标准化病人运用经验而言,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改善,比如某些病理特征的模拟失真。导致医学生心存“这是个假病人”, “真实情况不会这样”的想法,进而丧失严肃性。此外,标准化病人人文学特征缺失也是重要问题。我们已经着手培训立足中国国情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宗教的、 “会生气、会反问”的有教学意义的、有人文属性的标准化病人库,甚至包括“医疗纠纷”标准化病人,希望标准化病人进入教学实践中,利用自身的人文学特征,在教学中对学生潜移默化,达到教育的目的。当然,从标准化病人的建立到教学相长的目标还有距离,我们希望通过观察、试验,有相关论文发表以为国内医学教育助力。3)医学考核中人文内容的设置:2001年,美国住院医师教育评鉴委员会(ACGME)提出“效果工程”[4],要求其所属的会医学院与教学医院必须要对其住院医师的医学知识、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与改进、病人关怀、基于医疗体系的执业、人际与沟通技能与专业精神等6项核心能力进行系统教育并展开评估。自此,医学人文学内容在美国医学生执业考核中比重渐大。应该认识到:国内仍处于现代医学人文学教育发展的初期,立足于应试教育的国情,在医学生重大考核中加大医学人文学内容比例,是目前医学人文学发展的必要一环。国内很多教学单位已开展OSCE考核、评估。因其具有标准化、广泛性、连续性特征,可作为医学人文学考核内容的载体,比如病史采集站点的考核中,打分标准中应有是否照顾患者隐私权、知情权、选择权、宗教信仰等内容,以此促进、加深医学生对医学人文学认知。
国内现代医学教育存在不足,还需深入探讨医学教育理论框架,形成系统评判教学效果做法。教育应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积极探索医学和人文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推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重大工程。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医学生内化为良好的人格、气质和修养,进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既具高超医术又具高尚医学人文精神的医学生是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李文惠,陈效云,李祥文,李艳博,乔丽花.美国milestone住院医师胜任力评价系统及启示.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9):884-888.
[2]王李安安,彭立生,王露,张思容. 美国医学人文学课程教育现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38(4):303-305.
[3]唐健,张金钟.标准化病人在美国住院医师伦理与沟通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5):72-75.
[4]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CGME Outcomes Project[EB/OL].http//www.acgme.org/outcome/. Accessed March 30.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