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76例临床观察
2018-05-11周艳荣
周艳荣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医院儿科 重庆 400039)
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传播,潜伏期为2~3周,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见。该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对腺体和神经组织具有较高的亲和性,临床表现多为腮腺和颌下腺等其他唾液腺的非化脓性肿大、疼痛,病情严重者可侵犯胰腺、性腺等其他腺体或颅脑等其他系统[1]。流行性腮腺炎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抗生素治疗无效[2],临床多以抗病毒、清热退烧等对症治疗。近年来国内很多以蒲地蓝口服液抗病毒治疗的报道[3-4],故我科门诊亦采用蒲地蓝口服液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以进一步证实该药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7年10月—2018年1月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流行性腮腺炎患儿76例为研究对象,均有腮腺或颌下腺等其他腺体的非化脓性肿大、疼痛,咀嚼食物时加重,腮腺管口可见红肿,伴或不伴有发热。大部分患儿有头晕、恶心、食欲不振等表现。血常规白细胞多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计数增加;血、尿淀粉酶正常或轻微升高;超声均提示腮腺肿大,多伴有颌下腺或颌下淋巴结肿大。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5],同时排除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等功能障碍。所有患儿随机分两组,对照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6~15岁,平均年龄(9.84±2.45)岁,就诊时平均病程(2.08±0.52)d,其中伴有发热者21例;观察组38例,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6~16岁,平均年龄(10.15±2.03)岁,就诊时平均病程(2.36±0.26)d,其中伴有发热者亦为21例。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在家隔离,嘱其多饮水,清淡饮食。对照组患儿予夏枯草口服液口服散结消肿,热速清颗粒清热解毒,体温超过38.5℃者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退热;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蒲地蓝消炎口服液,10ml/次,每日3次。连续用药7天,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差异性。
1.3 疗效观察
治疗过程中通过门诊复诊及电话随访追踪等途径记录两组患者的发热消退时间、腮腺肿胀消退时间、精神及食欲一般情况恢复时间等指标。根据患者的这些临床表现评价疗效。疗效判断标准[6]:(1)无效:用药7d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未见改善,甚至恶化。(2)有效:用药后2d天体温恢复正常,头痛、呕吐等临床症状消失,5d内腮腺部位肿痛消失,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等伴随症状减轻;(3)显效:用药后1d体温恢复正常,头痛、呕吐等临床症状消失,3d内腮腺部位肿痛消失,5d内食欲、精神恢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每组总病例数 ]×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相关症状好转时间的比较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体温完全消退时间、腮腺肿痛消失时间、精神及食欲正常时间等指标比较,观察者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相关症状消退时间的比较[±s,d](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相关症状消退时间的比较[±s,d](P<0.05)
组别 n 体温转正时间 腮腺肿痛消失时间精神、食欲恢复时间观察组 38 1.85±0.52 3.81±0.36 3.02±0.64对照组 38 3.05±0.61 5.19±0.57 4.90±0.22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6.84%;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8.42%,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n%](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用药中和用药后两组患者均无显著地不良反应发生,临床用药安全性较高。
3.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常发于学龄儿童。该病在我国属于丙类传染病,多发生于春冬季节,发病时多有局部爆发性的特点。2017年入冬以来我院周边地区多个学校暴发流行,小学生居多,初中生少数,故门诊在短时间内收集较多病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腮腺肿大、表面灼热、咀嚼疼痛,发热头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严重病例会累及其他组织器官,引发胰腺炎、脑膜炎、睾丸炎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对该病的防治工作尤为重要。此外,该病传染性较强,可通过唾液、飞沫传播,一旦管理不严格可在班级内甚至学校内造成大氛围传播,所以门诊患者一旦确诊必须嘱其在家严格隔离。目前西医对流行性腮腺炎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7]。中医将该病纳入“痄腮”的范畴,由外感风热、邪侵入体引起,多为热证、实证,在治疗上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根本[8]。
本研究在夏枯草散结消肿及热速清颗粒清热解毒的基础治疗上,观察组38例辅以蒲地蓝口服液的治疗。组间对比分析,观察组体温转正常时间、腮腺肿痛消失时间、食欲、精神等一般情况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6.8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了蒲地蓝口服液和基础治疗并用时有协同增效的作用。
蒲地蓝口服液主要成分为: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黄芩等。蒲公英和苦地丁均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其中蒲公英素有植物抗生素之美誉,现代药理研究蒲公英中的甾醇、豆甾醇具有抗病毒、抑菌、抗炎等作用;板蓝根、黄芩具有凉血、解毒功能。各种药物经现代化手段提炼精制,可更大程度低发挥功效[4]。该药之所以能显著改善疗效,笔者认为,本药符合中医治疗理念,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为根本。该药物也具有传统重要的基本优点,安全性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用药中和用药后两组患者均无显著的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可缩短其治疗时间,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继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宏斌,王雪平.干扰素治疗流行性腮腺炎98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2):182-183.
[2]赵薇峰,谷高玲,窦芊,等.儿童流行性腮腺炎96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6):23-24.
[3]郝海群.分析探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效果[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9):95-96.
[4]李福强,郑淑霞,郭丽.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疗效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4,1(35):82-84.
[5]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ICS11 020,WS27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2007-04-17).
[6]孙洁,乐功芳,李玉林,等.热毒宁注射液联合仙人掌外敷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12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147-148.
[7]胡咏梅,郝利新,王华庆.中国2010-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4,20(2):127-131
[8]秦亮,王晓刚,郭建云,等.大椎穴叩刺加拔罐治疗流行性腮腺炎4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1,43(10):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