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观念统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18-05-10何美菊
何美菊
数学课堂要结合学科特点,将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将学生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新课改以来,课堂上学生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课堂氛围越来越活跃,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课堂最常见的学习方式……然而,在不断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数学课堂的学科特点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突出。在追求生活化教学的同时,数学味被忽略了;在完成教学任务的之后,学生却没有感悟数学的真谛,没有爱上数学。因此,课堂教学要更加突出学科特点,用学科观念统领教学,让数学味充盈课堂。
开启思维培养模式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陈省身教授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讲座中指出:大家常说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是不对的,不是说这个表述不对,而是说大家看问题的方法不对,对的方法是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而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都是360°,数学就是要把多种情况用一种简单的结论概括出来。因此,数学的教学不是让学生了解众多的问题现象,不是追求解题技巧,而是要找寻更普遍的规律。
应用性是数学的一大特点,而抽象性和严密性成就了数学,使她从生活琐碎中抽象出来,成就了她的精确性和深邃性,也成就了她的广泛的应用性。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受限,所以,体现生活化教学,反对抽象理论满天飞。但在强调生活化的同时,我们更要反对失去数学灵魂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数学的神秘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意识。
弗赖登塔尔指出,用数学的方法观察、分析世界,将各种具体、孤立的现象加以整理,总结出普遍的规律,这就是数学化的过程。简言之,用数学的方法组织、展现现实世界的过程即“数学化”。教师在编写教案、进行教学设计时,时刻以此为指导思想,即选取典型的生活素材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观察、分析、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慢慢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形成数学思维模式。
走上寻根之路
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数学对象,并给这个对象赋予数学意义,需要教师引领学生一起走上寻找数学历史之路。让数学知识学习不在局限于当前的应用,而是从它的思维原点出发,看它从何而来,又如何发展,尝试使学生萌发继承与创新的信念。为此,教师要将更多的知识带入数学课堂,给学生铺设好追根溯源的道路,与学生一道找寻。
如教学《圆的周长》,笔者参照了网上许多优秀的教学设计,同样从现实生活中引出圆的周长的概念,通过学生“想一想”“做一做”的方式寻找周长的求解方法,即按照猜想、操作、验证的过程,用“化圆为方”的思想求得圆周率。课件大多到这就结尾了,教学任务已经达成了。但是笔者接着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微课,將圆周率的历史渊源展示出来。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数,它的名字从有文字记载就被计入了历史,不断有学者对它感兴趣,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指出圆周长和直径的比是三比一;到西汉初年,我国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里记载了“周三径一”;之后,刘歆将圆周率定为3.1547;张衡定圆周率为3.1622;刘徽利用“割圆术”推算出圆周率的值是3.141024;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种对数学历史的追述,是学生感受现实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这些不乏情趣的数学故事中,学生从宏观上对“数学化”有了基本的印象,从而清晰地呈现自己“数学化”的思考。
感悟数学真谛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雕刻精美的艺术,她的美是严肃的,是深刻的,是抽象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感受来自数学的美,感悟数学的真谛,从而爱上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验证公式,感受这种美。数学的美还体现在她的简洁上,所谓“抽象成美”。试想,将简洁的数学公式替换成大段的文字描述不仅学生不容易掌握,应用起来繁琐,也丢失了数学的韵味,失去了美感。毋容置疑,抽象的数学才会引领学生在无限的思维空间中遨游,否则就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数学的美还体现她的对称美、和谐美,从图形的对称到加减法、乘除法等数学运算的对称;从正数、负数的对称到以后的实数、虚数的对称,数学的对称性可谓无处不在。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发现美的过程,数学所蕴含的美学规律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发现、鉴赏。数学的美印刻在教师的心头,我们就会在课堂上用这些美围绕学生,让学生沉浸在数学美之中,尽情地感受。如百分数的写法,我们不会写成普通分数的形式,而是用﹪表示,这就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同时让学生写出“十全十美”“十室九空”“九死一生”这些成语的百分数表示:100%、10%、10%,给学生以美感。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周密的学科,它更是一门“巧夺天工”的艺术,从变化的数字中我们可以发现自然的奥秘和规律,从千奇百怪的符号中我们可以窥见简洁之美,从各异的几何图形中我们可以感受对称的和谐之美。教师要将这些美妙的符号搬入数学课堂,让学生不再感觉枯燥与乏味,而是在难以言说的奥妙中爱上数学。
(作者单位:广东省开平市水口镇致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