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昭科 以生命影响生命

2018-05-10温秋园廖冬梅

今日华人 2018年5期
关键词:唱片香港传统

温秋园 廖冬梅

对民乐有着先天热爱

对音乐中的传统元素更有一份敬畏

数年孜孜不倦地学习

二胡在他手中绽出了梵音

在他身上,有着许许多多与音乐有关的故事

支撑他的,是一份情怀

和对音乐虔诚的信仰

他将满腔热情献给传统文化

不遗餘力传承推广

用每一部作品

诉说一位音乐人的执著与“匠心”

与音乐有关的日子

与音乐有关的日子,陪伴他的也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当今天再度回味起以前为音乐所做的种种,这些故事卻没那麽多餘。

璀璨灯光下,舞台升起,指挥棒扬起,曼妙的旋律便如流水般倾泻无遗。坐在舞台上的余昭科先生是满足的。

余昭科先生祖籍广东,生於香港。少时喜欢音乐的他,有缘进入学校民乐队。那个年代,学习音乐没有谱子,单纯靠听原唱来记忆,还需要把握音凖、速度和气息。“队友们演奏乐曲的时候挺可爱的。眼睛瞪起来,很好玩。”余昭科先生说,70年代的那段旧时光,回想起来别有一番味道。

1979年,余昭科先生从香港来到北京,在中央音乐学院研修音乐。喜欢民乐的他选择了二胡专业,副修作曲和指挥。当年的赵沨院长派了最好的教授来给他上课,包括王国潼、黄晓飞、黄飞立、赵行道等教授,数年的学习後,余昭科先生对二胡已爱得深切,演奏时也极有表现力。时而萧瑟缠绵,时而飞扬跳脱,那曾经感染一代又一代人的经典乐器——二胡,也在他的手中绽出了梵音。

多年过去,余昭科先生考入香港中乐团担任乐师,七年後位至高胡署理首席离开,寻求另一方天地。那是上世纪90年代。那时,国内影片、唱片市场蓬勃发展,镭射影碟(LD) 影像储存媒体正流行,热衷音乐的余昭科先生将目光投注於此,於1992年成立了一家影音製作公司。他与中央乐团达成合作,录製了第一张中国音乐镭射影片《黄河·梁祝》。随後担任BMG唱片公司中国音乐影碟《新疆风情》《天伦歌》《长征》等監製,並担任二胡演奏家许可之《风韻》《查尔达斯》、孔祥东之《乡土情》、香港著名歌手罗文《情繫俄罗斯佛罗耐斯》和关菊英《听往事如梦如煙》等50多张唱片及DVD监製,成绩斐然。

与音乐有关的日子,陪伴他的也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当今天再度回味起以前为音乐所做的种种,这些故事卻没那麽多餘。有一年,新疆歌舞团赴香港举办巡回演出,观看演出後的余昭科先生,被其所展现出来的新疆人文特色和異域风情深深吸引,於是组织团队奔赴新疆,不辞辛苦找到这些演员,到当地不同景点採集拍摄,录製成唱片《新疆风情》。每到一处,都留下了他为音乐执著的背影。

录製《古典音乐家系列》《极致古典音乐家系列》的日子,也让余昭科先生特别难忘。2006年,台湾奇美博物馆邀请他为该馆筹划製作的系列古典音乐家DVD担纲导演。不同的事情,卻和录製《新疆风情》一样的有吸引力。他带着摄製组漂洋过海,远赴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名家的故乡,去感受当地的文化,探寻这些著名古典音乐家的脚步和足跡。整整八个月浸淫在欧洲国家,在那里踩点、拍摄、製作……把每一个细节当作使命来完成,一部以不同方式表现不同年代、不同音乐伟人的非凡故事的影片诞生了,诞生在别样风情的欧洲小镇里,也诞生在一位音乐人沉着的目光中。

在旋律中捕捉“过时”元素

这样一位对民乐有着先天热爱的音乐人,他的心中,对音乐所蕴含的传统元素更有着一份敬畏。

在艺术的泥淖中行走並非易事,有些人选择了坚持,有些人选择了在挣扎中沉沦。对余昭科先生来说,他从未想过坚持以外的路,因而,他今天的成绩也並非偶然。

成功背後,离不开的是队友对他的支持与鼓舞。从创立製作公司起,他的音乐道路就有了同行的夥伴。每次大型音乐会现场,七八人齐上阵,录製、调配……复杂的过程无不考验着余昭科先生的统筹和协调能力。

那时候,整个CD市场面临萎缩,唯一有市场的就是推出HI-FI高保真唱片。对於发烧友来说,他们不喜欢从网上下载音乐来听,反而愿意花钱买一些音质好的唱片来满足内心对音乐的需求。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公司获得菲利浦总公司委任为东南亚地区的SACD母带製作中心,並将数百万的专利器材送给公司,因此许多唱片公司找他们製作母带,经过专业技术处理後,将其製作成高保真唱片,保持乐曲本原音色和质感。

几十年坚持如一,音乐在他心中已成了一种烙印,一种信仰。而这样一位对民乐有着先天热爱的音乐人,他的心中,对音乐所蕴含的传统元素更有着一份敬畏。他喜欢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捕捉那些“过时”的元素,捕捉一份未走远的情怀。“音乐是老百姓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凝聚了许多民族人文及风俗,经久不衰。这就是说,音乐本身具有民族的语言,这样的乐曲使我们对国家、对文化的感情更浓厚。”余昭科先生认为,每个地区都有代表其特色的歌曲,让人听了对它产生遐想和向往,从而有兴趣去了解。

这样的认识,支撑着余昭科先生不断摸索,上世纪80年代初,余昭科先生有幸参加由法国电子琴演奏家雅尔在中国举办的第一场电子音乐会,其中由他老师王直创作的《渔舟唱晚主题随想曲》,成为香港著名歌手关正傑演唱红遍全球华人世界的歌曲,这在当时,足以让人眼前一亮。他说,流行与传统,从来不是相悖的两个概念,传统音乐加入流行元素是一种创新,而那些融入了传统元素的流行音乐,会传承得更加久远。

满腔热忱付文化

他说:“人活在世界上,几十年後才知道,名与利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夠在推动、宣扬传统文化上奉献力量。”

余昭科先生自1995年开始为香港艺术节策划和统筹中国传统音乐节目,包括山西《绛州大鼓》、云南丽江《洞经音乐》、内蒙古的《草原传说》、陜西省歌舞剧院的《黄土情》、新疆的《十二木卡姆》、江苏的《金陵古韻》《腾格尔演唱会》等。2008年,余昭科先生担任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在文化部港澳台办公室的支持下,開展了名为“香港青少年民族文化考察研习计划”专项活动,先後组织近千名学生,分别去了13个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考察研习活动,於2016年底举办了考察成果展。於2013年带领两百名曾参加考察活动的学生,在香港中乐团举办的“天籁传情”音乐会上,演唱了由余昭科先生创作的作品“水乡欢歌”,並成功在2015年及2017年、2018年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和沙田大会堂音乐厅举办了上海芭蕾舞团演出之《白毛女》、圣彼得堡俄罗斯芭蕾舞团演出之《天鹅湖》。

筹划如此劳心劳力的活动,初衷是对文化的那一份热情。余昭科先生说,凡是跟文化有关的音乐、舞蹈艺术,再苦再累他都会亲力亲为。早年,当他看到香港青少年对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尚且陌生,文化认同感薄弱时,便决定搭建一个平台,创造机会让青少年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需要通过平台慢慢建立起孩子们的文化认知,让文化在他们脑海中留下记忆,只希望有朝一日远在異国他乡,他们能夠自豪地与外国友人介绍中国文化。”一番话语引人深思。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是什麽?余昭科先生常常思考这个问题。他说虽然我们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至今还未受到重视,但我们要带领我们的年青人去向关注和探索,研究传承祖先给留下了智慧,因为传统文化之於现代科学、生活等,息息相关。他举例说,好比我们创造机会,让学习设计的孩子去四川任何一个博物馆看看祖先们留下的精緻的创意和手艺、工艺,那麽,这个孩子在以後的设计工作中必然会多一份“匠心”。

在外,他是这样教育下一代的,在家,他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在儿子赴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修读音乐专业时,余昭科先生叮嘱其将二胡、古筝等中国传统唱片带在身上,刚开始儿子並不认同。经过多年在国外的发展,亲身感受,他的儿子彻底改变了当初的想法:原来,中国的音乐元素极为丰厚,全世界的作曲家都在寻找之。许多西方作曲家需要灵感的时候会来到东方,尤其是在中国寻找创作灵感,他由此才知道中国音乐真如父亲说的那样,是很有价值的。

如今的余昭科先生,在香港文化舞剧团担任音乐总监。2017年,他和香港编导梁国城老师一起,与内地合作创排大型舞剧《弟子规》,以将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发扬。他说:“人活在世界上,几十年後才知道,名与利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夠在推动、宣扬传统文化上奉献力量。”这並非一人所能做,而需要更多文艺界的有识之士共同参与进来,以热情点燃热情,以生命影响生命。

猜你喜欢

唱片香港传统
少年力斗传统
香港ifc商场
香港
一半唱片
自制 冰唱片
寻找树叶唱片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