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经典之乐”,张“精湛之艺”

2018-05-10夏宏

音乐爱好者 2018年5期
关键词:交响乐团协奏曲大提琴

夏宏

2018年的3月3日,上海爱乐乐团新任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张艺执棒的“不列颠传奇”专场音乐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音乐会以一种超乎人们意料的效果获得成功。

事實上,2018年张艺在沪上的首次亮相早于这个晚上。早在1月14日,他就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在上交音乐厅演奏了一场法国专场音乐会,曲目包括德彪西的《夜曲》和《大海》等,反响相当不错。窃以为这位新总监的此番安排颇有值得玩味之处,与其说这场音乐会是为他的“爱乐”首秀预热,倒不如说是“试水”。此番上海爱乐乐团的领导层以敏锐眼光选择了张艺作为新一轮力度颇大的提升乐团实力的领路人。以其出色的经历修为和指挥乐团的表现,张艺自是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接过这根乐团当家的接力棒的。然而,他还需要排除一些音乐之外因素的“隐形干扰”。因为就上海爱乐乐团而言,毕竟自1996年组建成其前身——上海广播交响乐团——以来的前三任艺术总监胡咏言、陈佐湟和汤沐海,甚至是更往前追溯的上海电影乐团和上海广播乐团的前辈陈传熙、王永吉等,无一不是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深厚渊源的指挥家。而上海交响乐团也是自黄贻钧、曹鹏、陈燮阳和余隆一路传承下来,似乎申城交响乐团青睐本地指挥家已是一个不成文的惯例。而张艺作为一名以往与上海素无交集的外地“空降兵”,自然需要有一个了解当地民情的过程。通过对上交的指挥,他可以借机观察上海演出市场的环境氛围,了解上海音乐听众的赏乐成色,又或者他的另一个考察角度是借此对上交与爱乐这两支兄弟乐团在彼此的特征与专长方面的差异做到心中了然吧。或许正是那次颇为成功的“试水”,为他接下去与上海爱乐乐团的排练准备提供了成功的充足保证。

这场“首秀”以“不列颠传奇”作为主打的旗号,看来是出自乐团领导层与这位新任乐团“掌门人”共同的选择。基于张艺留学的背景,德奥经典为其强项毋庸置疑,而此番来沪履新,一场法国,一场英国专场,意在表明他指挥作品的普适性和宽泛度。老实说,最初看到这场音乐会的曲目单,我头脑中的第一反应是一张著名的唱片——荣获《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高评的EMI 747329。这张唱片由大提琴女杰杰奎琳·杜普蕾独奏、英国四大指挥名宿之一的巴比罗利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奏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只不过唱片上的另一首是埃尔加的《海的音画》,而现场音乐会则演奏了布里顿的《四首海的间奏曲》(原为布里顿歌剧《彼得·格莱姆斯》的主要幕间音乐,后来独立成为一套的管弦乐组曲)。的确,如果说埃尔加是十九世纪后期英国器乐创作领域的“光大复兴者”的话,那么他的后一辈人布里顿则堪称“自普塞尔之后让英国歌剧得以重生的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音乐会将这两位英国作曲界的大家“双璧合一”并赋之以传奇,可谓“名至实归”矣。

音乐会上,只见张艺手中的指挥棒一起,弦乐声部的高音齐刷刷地奏响于音乐厅的楼宇空间。这个以高音E为中心音的主题即是对偏陋渔村拂晓的自然描摹,它那偏执而不安的音型又预示着歌剧主人公彼得·格莱姆斯的悲剧命运。在木管和竖琴的烘托与渲染下,这个主题在音乐行进中不时地响起,犹如流言蜚语的传播、肆虐。正是这种周遭人的窃窃私语,最终将格莱姆斯送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布里顿善于运用旋律去营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情绪气氛,这在这部组曲式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比如在第二曲中,教堂钟声的敲响对故事发展走向的预设、第三曲中以大管、圆号和弦乐编织出近似印象派夜曲的静谧等都为最后一段暴风雨的到来埋下了伏笔。在第四曲《暴风雨》中,随着定音鼓催人魂魄的叩击,一幅大海肆虐、咆哮的场景顿时浮现于听众的眼前。张艺调动起了丰富的管弦乐色彩,将这段音乐处理得张力十足,动感毕现。它使人不由得联想起十九世纪英国最著名的风景画家威廉·透纳的代表作《安菲特丽特号的毁灭》那撼人心扉的力量,给听众带来了如同站在那幅画前所感受到的与视觉冲击无二的震撼。这部短短十几分钟的组曲《四首海的间奏曲》在指挥与乐队的合力演释下犹如四幅笔墨干练而又色彩丰富的“简笔画”,为整场音乐会开了一个好头。

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与舒曼、圣-桑和德沃夏克的同体裁作品并列为“四大大提琴协奏曲”的经典名曲。埃尔加一生共创作过两首器乐协奏曲。一个非常奇特而又有趣的规律是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总是男性比女性演奏得好;反之,大提琴协奏曲却似乎总是女性演奏家更胜一筹。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这部协奏曲于1919年10月由英国大提琴家萨尔蒙德首演时,遭到的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幸而后来经由英国女大提琴家贝娅特丽丝·哈里森特别是杜普蕾的精彩诠释,它才“咸鱼翻身”,成为今日舞台上一首常演不衰的经典曲目。

在本场音乐会上献演此作的是华裔女大提琴家倪海叶。她自旧金山音乐学院和朱利亚音乐学院毕业后曾专程去伦敦,拜大提琴名师威廉·普里兹为师深造技艺,而普里兹正是当年杜普蕾的恩师,因此倪海叶称得上是杜普蕾的同门师妹。与上海爱乐的合作对倪海叶而言还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意义:她的母亲陆筱芳以前就是上海爱乐的前身上海电影乐团的大提琴演奏家。因而她的这次献演就具备了归家汇报与承袭其母及师姐事业的双重含义。其实,早在2005年,我就在东艺欣赏过倪海叶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的这首埃尔加协奏曲。当时她在上海音乐学院的专业老师林应荣教授就坐在离我不远的位置上。演奏结束后,我听到林教授与身边人谈及自己的这位爱徒,对她的表现和发挥赞赏有加,并说她的演奏比起当时正迅速蹿红且在前不久刚到沪献艺的俄罗斯美女演奏家尼娜·科托娃更出色,更全面。

猜你喜欢

交响乐团协奏曲大提琴
一场极致的“生与死”的体验——评邹翔指挥长沙交响乐团演奏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复活”》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交响乐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上海交响乐团举办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色经典音乐会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动手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