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冈与茑屋:极简与极繁的书店实验
2018-05-10杨时旸
杨时旸
即便做足功課慕名而来,绝大多数第一次造访此地的人们还是会迷惑得找不到目的地,不只是游客,也包括熟悉东京大小街巷的出租车司机,就算对照着谷歌地图一点一点细细查找,也得反复确认之后才能将信将疑地停车。相较于在互联网上的赫赫盛名,森冈书店的门面显得过于低调了,甚至有一点寒酸。
东京银座,绕开繁华的街道,拐入一条狭窄小路,周遭突然就安静下来,多少显得有些萧索。路的两侧都是两三层高的住宅,小小阳台仅可一人侧身,有褐色围墙,陈旧却整洁。临街的门面都是小店,中餐馆或者自行车店,亮起昏黄灯光,一副自给自足不争不抢的模样。森冈书店就坐落在这条街道的中段,没有牌匾,没有标识,一扇落地玻璃门,门内正中摆放一张书桌,如果不是事先知晓,从这偶然路过的人们不会理解这家店铺到底贩售什么。总之,从外面望进去,这里散发着一种莫名的气质。
推门进屋,也没有什么人会起身迎接,店员一共两人,对客人笑笑就继续忙碌手里的工作。这几年,这家森冈书店成为了不折不扣的网红店,文艺青年们抵达东京后,这里几乎是必到的一站,像膜拜、像瞻仰,也像是彰显自己不落凡俗的品位。其实,对于这里而言,“书店”两个字都显得过于夸张。这间矩形房间只有十余平方米,正中的书桌已经占去大半,再往后,店员的工作区摆放着一个陈旧的木质档案柜,头顶垂挂一盏极简吊灯,四壁落白,间杂斑驳污迹,屋角有显眼龟裂纹路,看起来像一个即将拆除的落寞邮局。更重要的是,这里每周只售卖一本书。正是这种独特的气质让森冈书店脱颖而出,与其说,它依靠售书成名,不如说它贩售的是一种态度:坚定地站在繁华和喧嚣的反面,在强调无所不有的巨型商业空间之外,开辟了一种只此一物的极简主义风潮。
森冈书店的店主森冈督行,年纪40出头,老家在山形县,他曾在东京读大学,主修历史和哲学,曾经有在书店工作的经历。如今,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着巨变,即便是购书,大多数人也更依赖于网络,对于去往书店,已经不再是必须,很多书店陷入了不知所措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森冈督行决定作出“一册一室”的实验,于是有了今天的森冈书店。以前,人们去书店是为了购书,而现在,书店愈发变成了一种公共文化空间,社交和氛围消费远比购买图书本身要重要得多。正因如此,一册一室成为了绝妙的吸引人的点子,它以独一无二的特异性奠定了自己的标识度。
森冈督行会自己选择每周要贩售的图书,绘本、诗集,无论哪一本都是有故事可延展去讲,又偏文艺的类型。比如,这周出售的图书是绘本,书中的原作也可以在书店内一同展览甚至贩售,如果出售诗集,他也会邀请诗人来到书店做相关沙龙。森冈书店成名之后,很多出版方都主动找来,希望能由森冈书店选中自己新近出版的图书,他们把这里当做了文化地标,这十几平方米可以凝聚有效受众。相较于大而无当的推广,森冈书店的精准推荐似乎更加奏效,这是一个选择困难症的时代,某种程度上说,森冈替人们完成了选择。
森冈书店的投资人叫远山正道,日本著名的实业家,而他的祖父是日兴证券创始人远山元一。这是一个颇具商业头脑的家族,远山正道看中的是文化效应以及商业效应的叠加,他相信森冈督行对于一册一室理念的坚持,也相信这样的商业模式在当下的日本足够支撑书店自给自足。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书店开业不久就已经实现盈利,直至如今运转良好从未亏损。
如果说,森冈书店是“极小”一端的成功案例,那么茑屋书店就是“极大”一端的范本,没有人会留意不到茑屋书店的招牌,不夸张地讲,在日本,几乎所有人都听说过茑屋。茑屋的母公司CCC创始人增田宗昭曾经出版过一本著作《知识的资本论》,用以讲述他对于未来商业形态的看法。他创立的会员积分系统T-Card和T-Point,在日本已经有超过6000万的用户,依赖于这样庞大的大数据基础,他们足以做出超前的用户需求的判断。相对于森冈书店的极简,茑屋所展现的其实是极繁,畅销图书、昂贵的画册、影音制品、文具、创意周边以及舒适的休息区,这一切共同成为了茑屋的标配。如今,茑屋与星巴克展开合作,每个茑屋书店几乎都会配备一家星巴克咖啡馆,某种程度上说,这个占据城市最好位置,提供时尚环境的书店,成为了人们休闲或者商务社交时最方便、最不会出差错的选择。
森冈和茑屋像是日本书店业未来发展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趋势,但它们却都有着共同的商业判断,那就是依托于书但绝不限于书,而是把书店演化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场域,他们所贩售的其实不是纸本,而是一种满足精神需求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