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态是一种病

2018-05-10袁越

三联生活周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行为障碍变态杏仁

袁越

2018年4月27日,陕西省米脂县第三中学发生了一起恶性伤人事件。案件虽然还在审理当中,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这是一次具有意识形态背景的恐怖袭击。警方通报称,犯罪嫌疑人赵某是因为十多年前在米脂三中读书时受了欺负,从而报复杀人。但这个理由更加令人疑惑,十几年前的事情为什么现在才报复呢?而且为什么不去报复当年欺负他的人,却拿现在还在读书的小孩出气?

所以,这个赵某很可能是一个具有反社会人格的精神变态者,他的所作所为是不能以常理来分析的。

据统计,正常社会当中只有大约1%的成年男性和0.2%的成年女性具有这种反社会人格,但有将近四分之一的暴力事件是由这些人干出来的,英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提出的“少数人法则”(Law of the Few)描述的就是这个现象。

那么,这种反社会人格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心理学界做过大量研究,目前的主流意见认为这种人格从很小的时候就有征兆了。

我们大家都认识几个这样的小学同学,他们要么喜欢顶撞老师,要么干脆不来上课,甚至经常打架,表现出严重的暴力倾向,心理学家称之为“行为障碍”(Conduct Disorder)。约有2%的儿童会得此病,这些孩子缺乏共情能力,对别人的痛苦或者悲伤完全没有感知能力,具体表现就是冷酷无情,严重缺乏负罪感和同情心。

“行為障碍”有很强的遗传基础,至少有一半的致病因素和基因有关,其余因素则包括营养不良、家庭贫困和管教不当等。很多家长认为这是孩子成长时期必经的阶段,不愿意采取人工干预的措施。不少患病儿童长大后也确实逐渐正常了,这让家长们更加放松了警惕。

那么,这样的儿童是否应该提早干预呢?美国曾经做过一个大规模研究,研究者从若干所小学里挑选出900名被诊断为患上“行为障碍”的孩子,将其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取人工干预,直到他们成年(25岁),另一组为对照组,不采取任何特殊措施。结果显示,对照组的孩子有69%长大后变成了带有明显反社会人格的精神变态者,干预组的这个比例为59%。

这个实验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人工干预确实有效;第二,人工干预的效果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好。后者的原因也有两个:一是人工干预的方法不对;二是精神变态是一种遗传病,很难通过后天教育得到根治。

2018年5月1日出版的《社会认知与情感神经科学》(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杂志上刊登了一篇论文,为后一种解释提供了部分证据。这篇论文是由英国巴斯大学、剑桥大学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学者共同完成的,研究人员先是用功能性核磁共振仪(fMRI)扫描了“行为障碍”患者的大脑,发现他们大脑中的杏仁体(Amygdala)对悲伤或者愤怒的表情反应迟钝。这个杏仁体是人脑中专门负责共情能力的区域,这个结果说明这些孩子的冷酷无情确实是有生理基础的,不是装出来的。

之后,研究人员又扫描了这些人成年后的大脑,发现那些变正常了的人和精神变态者的大脑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前者的杏仁体和大脑前额叶皮质之间的连接出了问题,后者则是正常的。前额叶皮质是大脑的决定中枢,负责整合来自其他区域的信息,然后做出决定。人类的情绪控制中心也在这一区域,也许这就是“行为障碍”儿童很难控制自己情绪的原因所在。

但是,那些精神变态者的大脑则没有这个问题,说明这些人的大脑结构和普通的儿童行为障碍患者是不同的,他们的反社会人格很可能另有原因。这项研究并不能告诉我们具体原因是什么,但却能提醒我们,那些精神变态者的大脑和别人的不一样,很可能需要设计出一套专门针对他们的人工干预方案。

猜你喜欢

行为障碍变态杏仁
超声心动图评价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心脏形态及左心功能的应用价值
棘胸蛙养殖技术(四)——变态期饲养管理
老年阿尔茨海默病伴有精神和行为障碍采用奥氮平联合多奈哌齐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A Skopos Theory-based Study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s
杏仁糖小兔
变态混凝土
发育行为障碍的早期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