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电影节中介”
2018-05-10王雅莉
王雅莉
接受记者采访前,楚天正在和一位青年导演交流合作项目。这位导演拍了一部短片,想让楚天帮他申报海外的电影节。楚天从2014年开始承接这项业务,经他手的电影已经超过百部。他的团队会帮客户翻译影片字幕、设计参赛海报并投寄影片,给影片做海外宣发等。有时还会在国外办首映礼,联系外媒专访或者组织酒会。不同的服务内容对应着不同的收 费。
2016年,楚天帮电影《你在哪》申报威尼斯电影节。图为剧组在电影节上走红毯
去年,他和中国传媒大学合作建立了一个青年影像创作与国际传播平台,为了方便办公,就把办公室从通州搬到了传媒大学,他也把采访地点定在了他的办公室。
为了提高申报影片的获奖几率,楚天看完片后大多会提出修改意见,甚至跟到剪辑室看着导演重新剪辑。“有一次我们帮一部90多分钟的长片申报电影节,前后花了半年时间让他们改了64处,没想到改完后他们居然不理我们了。”楚天抱怨道。这是他做一行以来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项目。因为对方是朋友介绍来的,又非常热情,他就没让对方提前预支费用。最终“一分钱没收到”,自己也得到了教训。
很难给他们的职业起一个确切的名字。他们就像中介一样,帮国内电影人申报各种海外电影节,再从中收取服务费。目前国内专门做这一行的私人机构不超过十家,且大部分都集中在北京。楚天向记者透露,目前帮一部电影申报一个电影节的利润只有几百元,就算给一部电影申报20个电影节,获利也不超过两万元。
靠熟人赚钱
“就是为了防止有人套完情报就跑掉,我们在干活前都会签合同,然后再让对方预付40%到50%的钱。”公众号“国际电影节”的运营者宋大卫告诉记者。宋大卫目前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行政,是去年通过朋友郑玮接触到这一行的。“国际电影节”的成员大多是兼职,甚至连创始人郑玮也不例外,她的正职是北京联合大学的英语老师。
郑玮的客户大多都是熟人介绍的,少部分则是在公众号“国际电影节”上看到联系方式主动找上门的。这和楚天的团队“拉客户”的方式几乎一致。楚天也经营着一个叫“海外电影节”的公众号,但绝大多数客户还得靠圈内朋友介绍。
2014年,郑玮帮电影《诺日吉玛》申报了20多个电影节,最终该片获得了第12届喀山伊斯兰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演奖等八个奖项。图为女主角巴德玛领奖
替客户申报完国外电影节后,如果影片入围了,下一步就是询问客户是否出国参展。但并不是所有人入围后都愿意出国。有的导演因为正在拍摄其它电影,无法去现场,有的则是因为投资方意见不统一,导致导演也没法去。还有一部分,则是因为没有拿到电影公映许可证(以下简称龙标)不敢去海外参展。
2016年颁布的《电影促进法》规定,个人未经许可擅自举办涉外电影节(展),或者擅自提供未取得龙标的电影参加电影节(展)的,5年内不得从事相关电影活动。这条法规虽然自2017年3月1日起才开始实施,但早在2006年,导演娄烨就因为所拍电影《颐和园》违规去戛纳参展而被罚五年内禁止拍片。
面对严厉的处罚,楚天和郑玮在帮客户申报海外电影节时,往往第一步就是确认电影是否拿到了龙标。如果没拿到,就会问是否已经申请,预计什么时候能审批下来。“如果预计能三四月份拿到,那我们就申报五月及以后举办的电影节。”宋大卫说。
但还是有意外发生,之前她帮忙申报的一部影片就因为未能如期拿到龙标而忍痛放弃参展机会。还有一部正在申报的影片,本来预计二三月份可以拿到龙标,但前段时间又出了新的审查意见,所以只能把申报电影节的时间往后推,“要只是删减那还好,如果是修改内容,那对应的字幕、剧情简介甚至海报都要重新做。”
代理申报是个技术活
大部分片方找私人机构代理申报电影节,是因为语言不通。而且国外电影节数量极多,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报名哪个的入围几率更大。更重要的是,这些私人机构长期和各大电影节的选片人维持着良好的关系,通过他们报名可能有优势。
“就相当于简历内推,我们帮忙申报的片子选片人会看得更认真,甚至还会省掉报名费。”宋大卫说。为了提高申报电影的入围几率,他们会翻阅大量资料,总结各个电影节的特点。
郑玮第一次接触到电影节是在2009年。那年她被公派到英国威尔士一所大学工作,还在当地举办了一个“华语经典影片电影节”,也因此熟悉了举办电影节的流程。回国后,一些朋友看中了她的語言优势和举办过电影节的经历,请她帮忙代理。
一开始,她只是单纯地搜索几个电影节就申报了,直到《百鸟朝凤》的导演吴天明让她帮忙整理关于国际电影节的资料。郑玮还记得,那个冬天她去云南旅游,在酒店呆了整整一个星期,也没出去玩,就抱着电脑研究各大电影节的申报规则,终于发现筛选电影节其实是个技术活。
2016年底,郑玮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该公司的经营范围主要为“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提供翻译服务等”,公司的公众号“国际电影节”的功能介绍上则写着“全球电影节申报服务”。
想要联系上电影节的选片人也很简单。电影节回复的官方邮件上一般都有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可以通过他们联系到选片人。报名一个电影节的次数多了,和选片人的关系自然也就熟了。有时,这些选片人还会让郑玮帮忙选片。最近,俄罗斯艺术之桥励志国际电影节正在征片,就给他们发来邮件,请他们在国内先选一批影片申报。
“给你300万,去戛纳搞一个入围”
楚天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公司,但那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经营国内及外商来华的广告。后来楚天参与了一些影视项目,并从2014年开始担任国内新人电影节的执行主席,从那时起接触了大量青年导演。最开始他会义务带这些导演去国外电影节交流,后来发现国内这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就开始专门替人申报国际电影节。
与此同时,他还建设了一个全球版权销售平台,靠海外版权销售赚钱。但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他的公司经营范围里也并没有提到“代理申报电影节”这一业务。在他看来,和各国选片人的关系不需要刻意维护,有时他们来国内,一起吃个饭或者选个片看看就可以。
偶尔也会遇到没有自知之明的片方,扔来一句:“给你300万你去戛纳给我搞一个入围。”也有人拿着一个几分钟的广告宣传片非要申报。
即使影片质量适合投递,在申报的过程中也会有意外发生。2016年,楚天帮一个叫《飞越彩虹》的电影申报罗马国际电影节,DVD寄到罗马后就杳无音信了,最后发邮件去问才知道根本没人签收。还有一次他们给一个西班牙的电影节寄送申报材料,DVD被海关扣了,只能重新快递一份。
“办电影节的初衷是为了促进电影人之间的交流,让有才华的人出来。但近几年电影市场太火爆了,也出现了一些动机不纯的电影节。”代理申报电影节多年,楚天清楚地知道,国外有哪些电影节是华人举办的“野鸡节”,他们有些是为了拉赞助,有些是为了推广自己公司的影片,有些则是为了积累人脉。
为了平台的长远发展,楚天在替人申报时都会避开这些电影节。但他知道,有些同行并不避讳这些。前段时间有个短片导演找他,就提到有个代理机构保证他“投这几个电影节一定能入围”,其实这几个电影节本身交了报名费就能入围的“野鸡节”,并不是这位同行从中运作了什么。
还有人了解到楚天和某个电影节有合作,就慕名赶来,塞给楚天几千块钱,非要他保证自己的影片能入围这个电影节。聊到兴处,楚天拿起桌上的手机,点开某位同行的微信公众号,指着一篇文章下的申报喜讯说道,“你别说话,我给你指,比如像这个吧,底下这个,这个,还有这个……都是(野鸡节)。”他的手指迅速划过几个电影节名称,照他的意思,这位同行大部分“战绩”,都是申报“野鸡电影节”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