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洞口段两种工法的施工力学分析
2018-05-10商翔
商 翔
(厦门中平公路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8)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路隧道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原来的小断面、短距离隧道已远远不能满足日渐增长的通行需求,大断面、长距离公路隧道越来越多。大断面隧道在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条件进行方案比选,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比较。大断面隧道施工工序往往比较复杂,隧道围岩的稳定性与施工开挖方法、开挖顺序、支护方式和支护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分析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围岩稳定性,以及隧道施工对周围岩体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是保证隧道安全、快速、经济施工的首要前提和必要条件。大断面公路隧道由于跨度大、进洞时埋深较浅,开挖时具有较大风险,常采用环形导坑法和上下台阶法施工。
大轮山隧道为双洞分离式双线公路隧道,单洞净跨度13.86m,净洞高9.68m,浅埋段最小埋深6m~7m左右,为预测不同开挖方式对周围环境影响,本文对其进行了三维弹塑性数值模拟,并形成结论,希冀能为今后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支持。
1 工程概况
大轮山隧道起于厦门市同安区东山村西侧,向东北方穿过大轮山,止于厦门市新安村,作为白云大道的关键节点,建成后将成为同安区西外环一条重要的交通通道。
隧道沿线无重要建构筑物,所处地层主要为散体状、碎裂状强风化花岗岩。岩体为软岩,破碎,主要呈镶嵌状碎裂结构,局部为碎裂状松散结构。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117。围岩等级定为Ⅴ级。上覆土层为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残积砂质粘性土和素填土。
隧道范围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潜水。稳定水位埋深约3.40m~13.20m。
线路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线路参数表
洞口段的隧道地质情况如图1所示。拟采用上下台阶法和环形导坑法施工。
图1 洞口段地质横断面图
上下台阶法开挖时,上台阶长度一般控制在1~1.5倍洞径以内,但必须在地层失去自稳能力之前尽快开挖下台阶,支护后形成封闭结构,若地层较差,为了稳定工作面,也可以辅以小导管超前支护等措施,详见图2a。
环形导坑法开挖时,上台阶取1倍洞径左右环形开挖,留核心土。用系统小导管超前支护、预注浆稳定工作面;用钢筋网钢拱架做初支;拱脚、墙脚设置锁脚锚杆。从断面开挖到初期支护、仰拱封闭不能超过10d,以确保地面沉降在可控范围内,详见图2b。
(a)上下台阶法
(B)环形导坑法图2 开挖工序示意图
隧道主要支护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支护参数表
2 数值模拟
2.1 模型介绍
建模计算采用midas GTS NX通用岩土有限元分析软件实现。建立三维空间模型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开挖和支护过程,体现出各工序在空间上的安排,分析在不同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的应力应变变化规律。
(1)由于隧道主要位于弱透水层和不透水层中,因此在计算时忽略地下水渗流的影响,模拟时采用水土合算方式考虑总应力。
(2)岩土特性按Druker-Prager准则考虑。
(3)对相关分析单元采用以下方式建模:
①锚杆采用植入式桁架单元模拟;
②将钢拱架的弹性模量等效折算到喷混凝土模量中,用实体单元近似模拟;
③隧道二次衬砌采用实体单元模拟;
④初支、二衬同时施做,不考虑施工时的时间效应影响;
⑤土体采用实体单元模拟,岩体初始应力场不考虑构造应力,仅考虑其自重应力;
⑥超前支护的作用效应通过提高地层的c、φ值近似模拟[1]。
计算主要是对两种常用施工工法进行比较,因此仅选取单线隧道进行分析。根据岩土理论和工程经验,选取分析范围为60m×105m×70m(长×宽×高),隧道左右侧和下侧各保留3倍最大开挖尺寸,隧道走向取60m。计算初始自重应力和开挖效应时,左右边界为受水平向位移约束的边界,底部边界为受垂直向位移约束的边界,上部边界为自由变形边界。计算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模型网格划分图
2.2 土层参数
隧道开挖涉及土层主要有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⑥1、碎裂状强风化花岗岩⑥2、中风化花岗岩⑦以及超前加固土体。模型中将土层简化为水平层状分布的弹塑性材料。参考地勘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对土层和加固土体的参数取值[2],取各土层参数如表3所示。
表3 地层参数表
2.3 计算结果
隧道开挖造成地面沉降和开挖影响区内土体应力重分布,本节主要提取地表沉降、围岩稳定性和塑性区范围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3]。考虑到模型边界对结果的影响,计算结果取边界效应影响之外的单元数据。
(1)地面沉降
上下台阶法施工时,地面竖向沉降量为90.3mm;环形导坑法施工时,地面竖向沉降量为63mm,较上下台阶法减少30.2%,能够较好地控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图4所示。
(a)上下台阶法 (b)环形导坑法图4 地面沉降云图
(2)围岩稳定性
上下台阶法施工时,拱顶竖向沉降量为102.5mm;环形导坑法施工时,拱顶竖向沉降量为74.5mm,较上下台阶法减少27.3%,对围岩稳定有明显优势,如图5所示。
(a)上下台阶法 (b)环形导坑法图5 拱顶沉降云图
(3)塑性区范围
取开挖50m处断面进行分析,环形导坑法施工时洞周的塑性区范围比上下台阶法小,对围岩的扰动较小,围岩稳定性更高,如图6所示。
(a)上下台阶法 (b)环形导坑法图6 塑性区范围图
根据上述数值分析结果,可知环形导坑法对变形的控制较好,主要原因为:①一次开挖面积较小,围岩松弛区域较小,围岩和周边变形较小。②核心土对掌子面的反压作用。
3 结论
(1)计算结果表明,对于隧道洞口段两种常用的施工工法都能保证施工安全。
(2)上下台阶法的关键工序,是台阶的距离控制和断面的及时闭合。为了控制变形,应缩短上下台阶距离,开挖完成后立即施工初支,将围护结构尽快闭合成环。但台阶距离过短,又将增加施工工序,降低施工速度。
(3)环形导坑法的关键工序,即核心土的开挖时机。过早开挖核心土,围岩还未稳定,将导致过大变形。施工时应加强支护,及时测量围岩变形情况,待围岩变形趋于稳定后再对核心土进行开挖施工。
(4)环形导坑法能够较好地控制地面沉降,降低对周边环境影响,有效控制围岩变形,但开挖步序较多,对围岩多次扰动,实际封闭断面时间较长;上下台阶法施工工序简单,步序少,断面封闭较快,但对沉降控制不如环形导坑法。
(5)从缩短工期和经济性角度看,上下台阶法具有一定优势,从安全性、对周边环境影响方面看,环形导坑法更佳。施工时应根据围岩情况,结合超前地质预报和现场监测情况,选择合适开挖方式。
参考文献
[1] 吉小明,石明霞.浅埋暗挖隧道围岩预加固机理及稳定性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2008,238-243.
[2] 吴波,高波,骆建军.地铁区间隧道水平旋喷预加固效果数值模拟[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04,39(5) ,605-608.
[3] 孔恒,王梦恕,姚海波,等.城市地铁隧道工作面开挖的地层应力分布规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3):485-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