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将变成一个知识的策展人

2018-05-10Aha学院的创始人

新校长 2018年2期
关键词:社群社会化学习者

文/顾 远( Aha 学院的创始人)

“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很显然,社会化学习是一个高度开放多元的系统。既然我们可以从整个世界那里获得学习资源、学习环境,以及支持我们学习的 Uber 式老师,那我们为什么还一定要通过“去上学” 来学习呢?

2014年世界教育创新大会(WISE)向世界各地的教育专家和教育创新者问了一个问题:“2030年的学校会是什么样的?” 这是我的回答:“学校将依然存在,但功能不再是课堂教育。教育方式将围绕解决真实的问题来设计。学生围绕特定问题形成学习小组,学校成为他们社交、议事和实践的地方。教师将变成一个知识的策展人。”

归根结底,学校在未来并不会消失,但学校将变成一个利于学生进行社会化学习的地方,并为他们在解决真实世界里的问题和进行创造的过程中提供各种支持。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职业在未来不会消失,但是它的职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下面我用三张图来展示这种变化。

第一张图展现的是“教育1.0”,这是我们最熟悉的传统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里,老师扮演的是全知全能的知识输出者,而学生们就像一个个被动的信息接收器,主要的动作就是“接收、回应、反刍” 。今天这个时代,互联网普及,移动设备无处不在,信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知识已经变得唾手可得。我们不需要一个“万事通”老师,事实上也不可能有,老师再继续扮演这个角色已经越来越困难了。有意思的是,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用上了微信群、直播、在线讨论论坛等科技手段,但是教学的内核以及自己扮演的角色还是没有本质变化的,仍然是一个“我说你听”式的知识权威的单一输出模式。

第二张图展现的是“教育2.0”,这是目前一些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比如“项目式教学法(PBL)”、STEAM 课程的教学模式等。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鼓励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分享、合作、探究,也就是形成一个“学习社群”,也有人叫它“学习共同体”。此时,教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个交响乐团指挥,Ta 来设定相应的学习框架、节奏和方向,并鼓励学习者们进行更多彼此之间的沟通、联络与合作,从而提高思维能力,探究知识结构。

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是一大进步,但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未来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呈现出“社会化学习”的形式,即“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但并不是做几场到学校之外的活动,或者邀请几位专家给学习者讲课,或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纳一些互联网上的内容就叫作“社会化学习”。完全的“社会化学习”是“教育3.0”—— 也就是第三张图所展示的模式。

在教育3.0 的结构中,老师就像一个学习社群里的导游,学习者自己是学习网络的连接者、学习内容的创造者、学习体系的建构者。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能力在社群中创造自己独特的学习体系和学习节拍;同时,又通过自己的智能、与他人的合作和产出,丰富和扩展了学习社群本身。

所以,一个教育3.0 的学习社群中,所用来学习的资料、经验、信息、知识……应该是共同构建,综合形成,不断反馈,持续更新的。教师的价值不仅在于“开放新的教学内容”,或者“设计新的教学形式”上,而是进一步拓展为“该如何为学习者搭建一个社会化学习的支撑产品或者服务体系”。

此时,教师的角色是非常多重的:Ta 是能够唤醒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和学习渴望的导师(mentor);Ta 是能够帮助学习者发现和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的教练(coach);Ta 是可以围绕学习者的兴趣和要解决的问题在信息的洪流中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资源和有用的信息的知识策展人(curator);Ta 是外部学习资源——包括 Uber 式的老师、各种社会机构等的协调者、组织者;Ta 是学习体验设计师、课程设计师、课程实施者、学科专家、学习生涯顾问(类似职业生涯顾问)、测评设计师、课件设计师、助教。

说到这里,老师们可能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看来我们不仅不会失业,而且我们的价值可比原来的 “知识二传手” 的价值高太多了;担心的是,这么多角色和职责,一个人怎么忙得过来,又怎么能够胜任。别担心,在教育 3.0 里,教学内容是跨学科、主题式的,教学形式是教师、学生、社区、社会机构共同协作发生的,教学的设计、组织和实施,将不可避免地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而非单个教师;在团队中,不同的人可以承担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教学工作。

2010年,美国教学质量中心(Center for Teaching Quality)与“ 2030教师解决方案” 小组(TeacherSolutions 2030 Team)共同发布了一份名为《教学2030:我们必须为学生和公立学校做些什么?——现在与未来》(简称《教学2030》)的报告。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概念:“教师创业者(teacherpreneur)”,这个词是“教师(teacher)”和“创业者(entrepreneur)”两个词结合而成。意即:“ 有创业者精神的教师 ”。

根据这份报告的预测,到2030年,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教师是一个混合型职业,他们会成为“教师创业者(teacherpreneurs)”,具备创造力、教学变革能力和领导力,一部分时间用于教学,一部分时间担当学生的指导专家、教师教育者、社会组织者、学习设计师、政策研究者以及教师网络中的虚拟导师等。

在我看来,要想成为这样的“教师创业者”,除了教学技能,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提升自己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首先是“即兴力”。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种积极适应变化的心态和能力。既然未来是快速变化的和高度不确定的,我们就坦然而自信地面对它,并且把变化当作是一种机遇,推动事情的变化。很多人会把即兴和任性混为一谈,其实它们根本是两回事。即兴讲究小步推进,随机应变,不断试错;而任性则恰恰相反,是不管环境如何,都要固执于某种本能的情绪和行为。还有些人会把即兴理解为“滑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其实即兴是人的一种主动行为,而“滑西瓜皮”则完全将自己处在了被动的状态。我们都知道要想成功就要做正确的事,并且用正确的方式去做。但什么事情对当下而言是正确的事,以及用什么方式去做才是正确的,往往都不是那么的显而易见。更经常的情况是,我们只有在一次次的尝试中通过不断的试错来发现和趋近它们。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用即兴的方式主动根据外界的变化,沉浸到整个情境中,发挥自身所有的感知和能量来探索未知。

第二种能力是创新力。对“创新”这个词的误解很多,以为创新是去创造一种全新的东西出来。其实,创新通俗地讲,就是用同样的资源能够做出更多、更好的结果来。创新很多时候是一种组合,把现有的不同要素组合起来,创造出比原来更好的结果就是创新。另外,我们机构有一句slogan,叫“约束催生创新”,就是说很多时候,因为我们缺少资源,反而逼得我们做出了更好的创新。时间关系,我不多举例了。有兴趣的伙伴,可以读一读我发表在《南方周末》上的一篇文章《没有钱能不能办出更好的教育》。

第三种能力是资源力。我记得蒲公英大学的课程模块里有一门课是张良老师讲的,就叫“资源力” ,所以我也不多讲了,不过由此看,蒲公英大学的课程设计确实是很有前瞻性的。我就引用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话,是耶鲁大学已故的教师 Dees 说的。他是社会企业家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这个领域里的顶尖学者。他说:什么叫 “创业家精神” ?就是“能够动员超过自身掌握的资源的能力”。这个定义说得真好。想想看,社会化学习里,教师要和各种各样的社会机构打交道,要去动员和激励 Uber 式的老师,这些机构、这些人都不归你管,不隶属于你,但是你能够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为教学服务,这就是了不起的资源力,了不起的创业家精神。

最后一种能力是领导力。这个词也经常被误用,尤其是在中国,好像说的都是权谋之术。其实领导力可以被看作是激励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使命感的结合体。未来的教学工作将越来越以团队的形式开展,而且团队成员不仅仅是跨学科的教师,甚至还可能包括跨组织边界的成员(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社会机构的成员、Uber 式的老师、社区成员等),因此这些原来单人工作时不太凸显的能力就变得越发的重要起来。

最后我想引用科幻作家 William Gibson 的一句话,我把它翻译成了中文“未来已然发生,尚待分布均衡。”教育的未来在我们身上已然发生,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分布得更加均衡。

猜你喜欢

社群社会化学习者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社群短命七宗罪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