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科技成果外流的演化博弈分析
——东北地区科技成果外流的原因和对策
2018-05-10孙涛,王钰,李伟
孙 涛,王 钰,李 伟
(1.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169;2.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3.沈阳大学国际学院,辽宁 沈阳 110096; 4.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0 引言
自2003年中央做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重大战略决策以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03—2013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经济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2.5%、13.3%和11.3%,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10.3%的增速。但是,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也逐渐增大、体制机制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开始凸显。从2013年开始,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速持续回落,进入全国倒数行列。在此背景下,中央实施了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本的若干意见》等纲领性文件。
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创新驱动发展被提到了重要战略地位。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科技成果的支撑,科技成果转化则是创新驱动的源泉。而恰恰是在科技成果转化这一重要环节中,东北地区的表现不尽人意。长期以来,东北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很多弊病,比如企业科技成果需求不足、研发投入较低、人才流失等,但是其中最显著的还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和成果流失严重。比如,中科院在辽宁有6个国家级研究所,但是,这些国家研究所的成果在本省转移转化与在其他省区市的转移转化的比例为1:6。类似的“墙里开发墙外香”现象在东北地区十分普遍,据统计,东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中有70%~80%在东北以外地区实现转化。虽然缺乏东北地区科技成果外流的具体统计数据,但是技术市场上的技术交易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技成果流动情况,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2011年东北地区输出的技术合同额约为248亿元,此后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15年东北地区的技术输出合同额为421.1亿元,东北地区的科技成果外流程度可见一斑。大量科技成果的“异地转化”不仅耗费了大量的科研投入,更重要的是削弱了东北振兴的重要驱动力。那么,什么原因导致东北地区大量科技成果“异地转化”?如何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以支撑新一轮东北振兴?本文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1 相关研究回顾
不管是对企业市场竞争,还是对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来说,科技成果转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高创新能力的源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1-2]。理论界对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关于科技成果转化概念、评价体系等基本问题的探讨。贺德方[3]认为广义的科技成果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种科技活动对应的成果,而科技成果转化则包括科技成果的生产到最终生产力形成的全部过程。刘永千[4]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创新能力、创新支撑、创新效果构建了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评价指标。蔡跃洲[5]认为对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基于此,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边界以及统计测量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柴国荣等[6]则具体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指标体系,并运用Delphi法和相关分析法对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对中国西部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细分,针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7-8]、行业科技成果转化[9-10]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11-14]构建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类文献重点探讨了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等问题。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较多,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激励策略、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经济环境等因素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刘家树等[15]通过构建DEA 模型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实证测度,发现政府资金支持、科技服务等因素对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显著影响。郭强等[16]针对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因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科技成果自身特性、转化意愿等六大内部因素和中间服务能力、政策制定等三大外部因素会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张慧颖等[17]则基于创新扩散的理论视角,考察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因果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成果转化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朱宁宁等[18]将科技成果转化分为市场型转化式、自行转化模式和产业研联合模式等五种类型,发现市场因素、技术因素、资金因素、政策因素和非技术因素等对科技成果转化产生很大影响。孙德升等[19]构建了制度、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分析范式,对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分析,发现制度、结构等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政府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一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技活动投入,另一方面也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政府环境支持,所以很多文献都探讨了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这就是与本文相关的第三类文献。秦丽娜等[20]从政府作用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刘志辉等[21]认为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应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并着重建立和健全公共科技体系,引导产业研纵向合作。李平[22]则重点分析了粤港两地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认为政府应该着力完善相关的科技政策法规,发展科技中介机构,以促使科技成果的转化。
虽然现有文献对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但鲜有文献以区域经济为视角,探讨不同区域内科技成果转化差异以及区域内科技成果外流的现象,尤其是缺乏对东北地区科技成果外流现象的理论解释。随着东北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政府人员以及媒体开始关注东北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赵继[23]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科技成果外流的现象,并提出了促进东北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一体化的政策建议。虽然东北地区各级政府、科研机构也多次召开专家会议,探讨东北地区科技成果外流的原因和对策,但是鲜有文献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考察东北地区科技成果外流背后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鉴于此,本文从政府和科研机构两个行为主体入手,通过分析政府和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行为决策,构建政府和科研机构的演化博弈模型,从整体上探讨区域科技成果外流的具体原因和微观机理,同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东北地区的现实情况,分析东北地区科技成果外流的具体原因和应对策略。从理论层面来说,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科技转化过程中科研机构和政府的行为特征以及地区科技成果外流的一般原因。从实践角度来看,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东北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2 科研机构和政府的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涉及政府、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三方行为主体。政府一方面直接向高校等科研机构投入资金,开展研发活动(主要为基础研究),扮演科技成果创造者的角色;另一方面也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扮演着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为科研机构和企业牵线搭桥的重要角色。科技成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进而使得科研机构和接受成果的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性,加大了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搜索、匹配等交易成本。同时,科技成果转化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样也降低了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转化成果率。当市场机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时,就需要政府来制定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从而为科研机构和企业营造良好的转化环境,提高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匹配度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所以,从这一角度说,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改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在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改善的过程中政府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比如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设施、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等。再加之政府行政职能的多样性,所以现实经济中各级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投入并不是相同的,有些地方政府投入多,而有些投入少。为简化分析起见,将政府的决策行为模型化为“改善转化环境”和“不改善转化环境”。本文重点探讨东北地区科技成果外流的机理,所以假设科研机构(东北地区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决策模型为“就地转化”策略和“异地转化”策略两种,前者是指科研机构在东北地区转化科技成果,后者是指科研机构在东北以外的区域转化科技成果。
基于以上决策行为分析,下面来具体构建科研机构和政府的决策模型。假设科研机构I拥有潜在社会价值为v的科技成果,其可以选择就地转化科研成果,也可以选择异地转化科研成果。如果选择异地转化,科技成果可以实现的社会价值是βOv;如果进行就地转化,则科技成果可以实现的价值为βLv。其中βO和βL为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系数,分别衡量了异地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和当地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好坏,βO或βL取值越大,科技成果转化环境越好,科技成果所能实现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由于科技成果所能实现的最大价值是潜在社会价值v,所以βO∈(0,1),βL∈(0,1)。此外,鉴于目前东北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不佳,所以进一步假设βL<βO。政府G可以通过投入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也可以不投入不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政府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投入包括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科技人员提供必要的社会福利、为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提供税收减免、精简科技成果转化行政程序等。当政府选择改善科研环境时,通过投入T(β)的资金成本,可以使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系数提高β,且T(β)满足如下条件:①T(0)=0,T′(β)>0;②T″(β)>0。其中条件①说明政府不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不需要付出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改善越多,需要付出的成本越高;条件②说明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边际成本递增,即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综上,科研机构I的决策可以概括为“就地转化”(记为L)和“异地转化”(记为O),政府G的决策可以概括为“改善科技转化环境”(记为C)和“不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记为N)。需要指出的是,文中政府“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和“不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可以指政府是否有意愿出台政策、投入资金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指政策的实施效果。也就是说,如果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就可以认为政府改善了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如果政策未能很好地实施,则认为政府没有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下面来分析科研机构和政府选择不同策略时的收益:
(1)如果科研机构选择异地转化,同时政府选择不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那么科研机构可以获得保留收益πI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假设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可以获得的收益分成比例为γO(即科研机构获得的收益比例占科技成果所实现的社会价值的比例),则科研机构异地转化获得的转化收益为γOβOv,科研机构的总收益为πI+γOβOv。由于科技成果异地转化未能为当地带来社会收益,同时政府也没有付出成本改善科技转化环境,所以政府只能获得保留收益πG。
(2)当科研机构选择就地转化,而政府选择不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时,虽然科技成果在东北地区进行了转化,但是实现的社会价值只有βLv。假设科研机构可以在实现的社会价值中获得的分成比例为γL,所以科研机构的收益为πI+γLβLv。由于可以将成果在东北地区转化,实现了其社会价值,但由于政府没付出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改善成本,所以政府获得的收益为πG+βLv。
(3)如果科研机构选择异地转化,而政府选择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时,科研机构可以获得的总收益为πI+γOβOv。此时,虽然政府投入资金改善了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但是科技成果依然出现了外流现象,短期来看,政府未能从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改善的投入中获得好处,其收益为πG-T(β)。从长期角度来看,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改善可以吸引科研机构就地转化科技成果。但是,由于本部分主要分析决策主体在一期博弈中的收益,所以这里先不考虑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长期收益,下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4)当科研机构选择就地转化,同时政府选择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时,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了β,所以科技成果实现的价值为(βL+β)v,科研机构从中获取γL的比例,其总收益为πI+γL(βL+β)v。政府虽然投入了成本,但也获得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带来的社会价值提升,其总收益为πG+(βL+β)v-T(β)。
以上科研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博弈支付矩阵可以用表1表示。但是,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博弈过程只是一个代表性科研机构和代表性政府之间的博弈过程。实际上,由于现实经济中有很多科研机构(包括高校)以及各级政府,他们之间都存在类似的博弈。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信息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的存在,科研机构和政府在博弈过程中并非完全理性的个体,他们会从以外的博弈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习),进而调整行为策略。所以,从这一角度看,科研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博弈具有演化博弈的基本特征。因此,本文用演化博弈的理论方法分析科研机构和政府博弈的演化过程,并演化的稳定均衡策略。
表1 科研机构和政府的支付矩阵
3 科研机构和政府演化博弈策略分析
3.1 演化博弈的均衡点求解
假设在科研机构群体中选择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策略的比例为x(0≤x≤1),则选择“异地转化”策略的比例为1-x。类似地,假设政府群体中选择“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策略的比例为y(0≤y≤1),则选择“不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比例为1-y。
就科研机构而言,选择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策略的期望收益为:
(1)
选择科研成果“异地转化”策略的期望收益为:
(2)
平均收益为:
(3)
同理,对于政府而言,采用“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策略的收益为:
(4)
采用“不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策略的收益为:
(5)
政府获得的平均收益为:
(6)
根据演化博弈的复制动态公式可知,科研机构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7)
同理,可以求得政府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8)
联立微分方程和可以得到科研结构和政府的复制动力系统:
(9)
根据已有研究文献[24-26],可以采用雅克比矩阵的局部稳定性分析法进行动力系统分析,动力系统的雅各比矩阵为:
(10)
则矩阵J的迹为:
trJ=(1-2x)(γLβL-γOβO+yγLβ)v+(1-2y)[xβv-T(β)]
(11)
矩阵J的行列式为:
detJ=v(1-2x)(1-2y)(γLβL-γOβO+yγLβ)[xβv-T(β)]-xy(1-x)(1-y)γL(βv)2
(12)
表2 均衡点雅克比矩阵的行列式和迹
3.2 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情形1:当γL>γOβO/βL、T(β)/β>v时,通过对各均衡点的稳定性进行判断可知:(0,1)是系统演化的不稳定点,(0,0)和(1,1)是鞍点,(1,0)是系统的稳定点。此时,系统演化的动态相位图可以用图1表示。
由于γL衡量了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时科研机构获得的收益分成比例,而T(β)/β则可以衡量政府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效率,T(β)/β越大,政府改善科技成果的效率越低,为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所付出的代价越高。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情形1的含义在于当科研机构就地转化时分成的比例高,但是政府改善转化环境的效率比较低时,科研机构和政府的博弈最终会演化为科研机构将就地转化科技成果,而政府不会投入改善科技环境。又因为科研机构获得分成比例一般是科研机构与企业相互博弈和谈判的结果,它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的结果,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即使是在没有政府外力作用下,市场力量的作用完全有可能促使科研机构决策向“就地转化”的方向演化。这一演化结果似乎是不符合东北地区现状的,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东北地区之所以有大量科技成果外流,本质上还是因为科研机构就地转化时的收益分成比例较低。
情形2:当γL>γOβO/βL、T(β)/β 类似于情形1,情形2的条件表明科研机构就地转化时的收益分成比例较高,同时政府改善科技转化环境的效率也就高,此时,即使有部分科研机构偏离了“就地转化”的策略,最终的演化结果也会使其向就地转化的策略演进,同时稳定下来。同理,系统演化的结果也会使得政府选择改善科技转化环境的稳定策略。 由于β衡量了政府设定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所以情形3的条件表明科研机构就地转化的收益分成比例较低,政府设定了较高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改善目标,但是政府改善转化环境的效率较低。此时,系统会演化为科研机构异地转化,同时政府不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稳定策略。 图1 情形1演化相位图 图2 情形2演化相位图 图3 情形3演化相位图 当科研机构就地转化的收益分成比例低、政府设定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改善程度较高,同时政府改善效率也比较高时,系统存在两个演化稳定的均衡点,分别是科研机构异地转化,政府不改善科技转化环境,以及科研机构就地转化,政府选择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但是,系统究竟会通过哪条路径达到演变博弈的稳定状态则取决于支付矩阵和初始状态。如图4所示,有鞍点D(x*,y*)、不稳定点A(0,1)和B(1,0)组成的折线ADB是系统收敛到两个稳定状态的临界线。在折线ADB左下方的区域内,系统将向科研机构异地转化,政府不改善科技转化环境的稳定策略演化。在折线ADB的右上方区域内,系统将向科研机构就地转化,政府选择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稳定策略演化。 从图5可以发现,当科研机构就地转化的收益分成比例低、政府设定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改善程度较低,同时政府改善效率也比较低时,系统会演化为科研机构异地转化,政府不改善科技转化环境的稳定均衡状态。 从图6可以发现,当科研机构就地转化的收益分成比例低时,如果政府设定较低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改善程度,即使是政府的改善效率较高,那么系统也会向科研机构异地转化,政府不改善科技转化环境的稳定均衡状态演化。 图4 情形4演化相位图 图5 情形5演化相位图 图6 情形6演化相位图 总结来看,博弈的演化稳定过程主要与三种因素有关:一是科研机构就地转化科技成果时获得的收益分成比例;二是政府制定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改善程度;三是政府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效率。 当科研机构就地转化获得的收益分成较高时,演化博弈的稳定状态取决于政府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效率,若政府改善效率较高,则演化稳定策略为科研机构就地转化,同时政府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此时,系统的稳定状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应该是最优的,因为区域内的科技成果在区域内进行了转化,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同时政府也致力于创造更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促使更多的科技成果实现转化。但是,当政府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效率较低时,系统会演化为科研机构就地转化,但是政府不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稳定状态。虽然,从短期内来看,科技成果在区域内实现了转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区域内科技成果转化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演进,科研机构可能会发现其他收益更高的区域,进行异地转化。尤其是在不同区域经济都致力于改善各自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大背景下,政府投入大量精力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无疑会打破科研机构就地转化的均衡。所以,虽然短期内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科研机构就地转化政府不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这一演化稳定均衡状态存在较大的破裂风险。 当科研机构就地转化的收益分成比例较低时,系统的演化稳定状态不仅取决于政府改善科技成果环境的效率,还取决于政府所制定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改善程度。若改善程度较低,无论政府改善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效率如何,系统都会向科研机构异地转化,政府不改善科技转化环境的稳定状态演化。若政府制定较高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改善程度,但是效率较低,系统仍然会演化为科技成果异地转化,政府不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稳定状态。若政府制定较高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改善程度,同时改善效率又很高,那么这时系统既有可能演化为科研机构异地转化,政府不改善转化环境的稳定状态,又有可能演化为科研机构就地转化,同时政府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稳定状态。由此可见,当科研机构就地转化科技成果获取的收益分成较低时,系统演化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稳定状态是科研机构异地转化,政府不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这种对于区域经济来说是最差的,因为出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外流,丧失了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更为严重的是,政府不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行为进一步恶化了科研机构异地转化的动机,形成了博弈的恶性循环。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东北地区大量科技成果外流的现状,由于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表现为以国企主导的格局,其市场化行为的灵活性较低,不能提供优厚的待遇吸引科技成果,加之东北地区体制机制的问题,导致科研机构就地转化的收益过低,所以系统倾向于向科研机构异地转化,政府不改善科技成果的状态演化。 上述分析也为这种演化稳定状态的破除提供了可能和理论依据。即使科研机构就地转化获得的收益分成较低,但如果政府制定较高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改善程度,同时表现出较高的改善效率,依然可以引导系统向最优稳定状态演化。 第一,政府是否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问题。上文将政府的决策模型化为“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和“不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两种选择。实际上,政府多会选择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现实经济中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就反映了这一事实。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上述对政府行为的模型化似乎不符合现实情况。虽然各地政府都会投入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但是由于政策本身的问题以及政策执行过程的问题,很多地方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这样,虽然政府都选择了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但是得到的效果却是截然不同的。如果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没有得到实质改善,那么这与政府选择不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结果是相同的。可见,上述模型化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二,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长期收益问题。在上文博弈收益的分析中我们认为,如果政府选择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而企业选择异地转化,那么,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改善不会给政府带来收益,这里所说的收益主要是指短期收益。从长期来看,政府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会吸引科技机构就地转化科技成果,从而带来长期收益。那么,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改善的长期收益对上文的分析结论会产生哪些影响呢?不妨假设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长期收益为πL,这样表1中政府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收益就变为πG+(βL+β)v-T(β)+πL和πG-T(β)+πL。利用上文类似的分析方法可以发现,πL的引入只会影响上文情形1~6的临界条件,而不会改变演化均衡的结果。所以,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长期收益不会改变上述结论。 第三,模型结论的适用性说明。虽然引言部分重点关注的是东北地区的科技成果外流现象,但是上文的模型分析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而不仅仅是东北地区的现象。 前文具体分析了科研机构就地转化科技成果获得的收益分成比例、政府制定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改善程度以及效率这三种因素对演化博弈均衡的影响。实际上,这三种因素类似于代理变量,其背后暗含着其他更为现实因素的影响。下面即从现实经济层面简要讨论影响这三种因素的现实力量,并探讨它们对演化稳定均衡的影响。 首先,影响科研机构就地转化科技成果获取收益分成比例的因素。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就地转化获得的收益分成比例上升会促使演化博弈向就地转化政府,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均衡状态演进,所以提高收益分成比例可以引导演化博弈向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演进。收益分成比例在本质上体现了科研机构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获得的净收益(收益减成本)大小,所以,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和成本的因素都会对分成比例产生作用,进而影响演化博弈的稳定状态。正如上文所述,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主要受市场因素的作用,它取决于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谈判势力,科技成果对企业的价值等。如果科技成果对企业价值高,科研机构在转化过程中谈判势力强,那么自然转化收益就高。而科技成本转化成本则是指科研机构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所付出的除研发以外的成本,主要包括科技成果评价鉴定成本、找到转化对象所付出的搜索成本、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行政程序成本等,这部分成本大小主要取决于体制机制问题。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设计得越合理,政府行政效率越高,那么科研机构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付出的成本越低,自然就会促使博弈向社会最优的稳定均衡演化。 其次,政府制定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改善程度。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改善最根本的表现为提高成果所能实现的社会价值,转化环境的改善不仅可以提高科研机构获得的收益,还可以提高科技成果所实现的社会价值。从演化模型来看,转化环境的改善可以促使演化向科研机构就地转化,政府改善转化环境的均衡演进,而且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改善程度越高,向这一均衡结果演化的速率越高。从实践角度来看,政府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程度主要与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有关。如果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感知到政府出台了有利于提高转化收益,有利于提高转化成果率的政策,那么就可以促使演化博弈向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向演进。具体地,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政策可以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改革、科研人员的奖励政策等。 最后,政府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效率。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改善程度主要体现在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上,而转化环境改善效率则涉及到了这些政策的落实程度以及成本。如果相关政策可以逐级落实,不同部门之间可以有效配合,行政成本较低,那么,政府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效率自然上升,从而也会促使博弈向企业就地转化、政府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方向演化。 第一,经济结构的特殊性是造成东北地区科技成果外流的原因之一。东北经济结构以国企为主,国企本身识别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能力就比较弱,加之国企考核标准的不完善,使得这些企业表现出较强的风险规避倾向,这样就使得国企面对科技成果时不能准确识别出科技成果内在价值,从而会降低科研机构预期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所以很多科研机构都将科技成果转移到沿海经济发展程度高、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因此,经济结构的特殊性是造成东北地区科技成果外流的重要原因。从这一角度来说,加强国企的市场化改革不仅能改善国企本身面临的问题,还可以促进东北地区科技成果实现区域内转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体地,从完善国企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创新能力等考核标准方面激励国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同时,也要加大促使国企内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激励机制,比如增加技术入股、科技转化股权激励等。 第二,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问题。近年来东北地区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文件,比如辽宁省出台的《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意见》,吉林省出台的《吉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等。这些政策的根本目的也在于改善东北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但是,政策的落实、执行效率(即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效率)也是影响企业行为演化的重要因素。尤其东北地区是公认的体制机制问题突出的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好的政策不能顺利实施,从而降低了政府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效率,造成了科技成果的外流。所以,东北地区应着力加强相关科技成果政策的实施,精简行政审批程度,清理和取消束缚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活力的行政审批事项。 参考文献: [1]CHEN C.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incubator and venture capital,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9,62(1):93-103. [2]COOPER L G.Strategic marketing planning for radically new products[J].Journal of marketing,2000,64(1):1-16. [3]贺德方.对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若干基本概念的辨析与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1(11):1-7. [4]刘永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7(01):12-18. [5]蔡跃洲.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边界与统计测度[J].科学学研究,2015,33(01):37-44. [6]柴国荣,许崇美,闵宗陶.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J].软科学,2010,24(02):1-5. [7]刘璇华,李冉.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分析[J].工业工程,2010,13(06):24-28. [8]俞立平,武夷山.基于面板数据的地区科技成果评价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06):29-32. [9]魏后凯.我国地区工业技术创新力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4(05):15-22. [10]金南,李娜,李建.环保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中国环境科学,1999,19(04):94-97. [11]O’SHEA R P,ALLEN T J,CHEVALIER A,et al.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technology transfer and spinoff performance of US universities[J].Research policy,2005,34(7):994-1009. [12]陈腾,叶春明,沈杰.基于DEA方法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评价[J].情报科学,2006,24(08):1199-1202. [13]刘威,陈艾菊.基于ANP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8(06):192-194. [14]涂小东,肖洪安,申红芳,等.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08):38-40. [15]刘家树,菅利荣.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0):113-116. [16]郭强,夏向阳,赵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06):151-153. [17]张慧颖,史紫薇.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的模糊认知研究——基于创新扩散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05):28-35. [18]朱宁宁,王溦溦.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1,13(06):34-37. [19]孙德升,刘峰,陈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ISCP范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7(03):142-148. [20]秦丽娜,李凯.论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的作用[J].商业研究,2007(04):98-101. [21]刘志辉,唐五湘.新时期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03):28-31. [22]李平.粤港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比较[J].科学学研究,2006,24(06):890-894. [23]赵继.东北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应一体化[R].沈阳:2016. [24]HOFBAUER J,SIGMUND K.Evolutionary game dynamics[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2003,40(4):479-519. [25]潘峰,西宝,王琳.基于演化博弈的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策略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35(06):1393-1404. [26]付秋芳,忻莉燕,马士华.惩罚机制下供应链企业碳减排投入的演化博弈[J].管理科学学报,2016,19(04):56-70.3.3 演化博弈结果总结及现实含义
4 扩展讨论
4.1 关于模型的几点讨论
4.2 影响演化博弈稳定均衡的因素分析
4.3 东北地区科技成果外流的原因分析及相应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