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文化遗产中传统知识的概念与保护*——以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为例

2018-05-10闵庆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8年5期
关键词:生物资源普洱茶园

马 楠, 闵庆文**, 袁 正



农业文化遗产中传统知识的概念与保护*——以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为例

马 楠1,2, 闵庆文1,2**, 袁 正3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北京科普发展中心 北京 100101)

传统知识不仅是地方社区内居民与自然环境长期适应中所积累的经验智慧, 也是农业文化遗产的结构性存在, 对遗产系统具有支持作用。因此, 传统知识的传承保护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归纳分析当前相关国际公约及研究中对于传统知识的定义及内涵, 结合农业文化遗产特征将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知识定义为“农业文化遗产内, 居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 围绕农业所积累的与生计维持、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精神信仰维持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的知识、创新及实践”, 可分为生计维持类传统知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类传统知识、传统技艺类传统知识、文化类传统知识及自然资源管理类传统知识5类。文章通过梳理农业文化遗产与传统知识的相关关系, 以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为例, 结合遗产地实地情况, 针对当前传统知识保护中所存在的实物载体遭到破坏、传承存在危机、受到旅游业冲击及保护措施相对低效等问题, 提出加强保护意识、将传统知识保护纳入遗产系统保护规划、开展传统知识的调查编目、加强传承记录工作及充分利用现有制度对传统知识进行保护等措施, 以期为农业文化遗产中传统知识的保护提供建议参考。

传统知识; 传统知识保护; 农业文化遗产; 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内容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 “传统知识”一词开始频繁出现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 提及度和研究热度不断升高。它体现了社区居民与自然环境长期适应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智慧,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1]、生态环境维护[2]、居民经济状况改善[3]等多个方面具有巨大价值。然而, 传统知识涉及多个领域, 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定义, 当在不同研究领域对其进行研究时, 定义其概念及内涵是其中的首要研究任务。同时, 传统知识大多出自社会经济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碰撞使其传承面临较大危机, 如何保护传统知识成为当今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的遗产类型, 一般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 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4]。其概念源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2年推进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项目。农业文化遗产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长期的实践经验, 传承了系统、协调、循环、再生的思想, 蕴含着丰富的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思想, 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脉相承[5], 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及社会经济价值。然而城市化进程的大幅加快使得农业文化遗产面临较大危机, 而其本身的特殊性也增加了保护的难度, 因而如何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是当前相关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其中结构性存在的传统知识进行保护。

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以下简称普洱系统)位于我国云南省普洱市, 作为我国茶文化及古茶树的起源地之一, 普洱系统于2012年被FAO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多样的地貌特征与适宜的气候条件孕育出普洱系统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 系统内有包括哈尼族、布朗族在内的51个少数民族, 其中世居民族14个, 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及茶文化, 并且在长期的种茶及日常生活中, 各少数民族积累了大量相关传统知识, 并在特有的环境中保留较好。在此区域进行农业文化遗产中传统知识的保护研究具有一定基础优势和实际意义。

当前关于传统知识及农业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较多, 但对于农业文化遗产这一特殊遗产类型内部传统知识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 且尚无一个较为确切的定义。本文总结了当前相关国际公约及研究中对于传统知识的定义及内涵, 结合农业文化遗产特征对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知识进行概念及内涵界定。同时通过分析农业文化遗产与传统知识的相关关系, 以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为例, 结合实际状况, 分析当前传统知识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农业文化遗产中传统知识的保护提供建议参考。

1 传统知识的概念及内涵

传统知识往往涉及民族、生态、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 是一个较为综合的研究课题, 目前尚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定义, 不同领域中研究学者对于传统知识的理解和定义有所差别。

1.1 相关国际公约中传统知识的概念及内涵

目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以下简称WIPO)、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及《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CBD)等多个国际组织公约均对传统知识进行了定义。

WIPO认为传统知识是“有生命力的知识体, 会在社区内部不断传承并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或精神认同的一部分”[6]。一般存在产生、保存和流通过程, 具有传统和世代相传的特点, 与世代保存及流通该传统知识的社区和居民具有显著联系, 属于持有传统知识的土著社区及个人的文化特征的组成部分[7]。他们对于传统知识有两个层面的定义, 广义的传统知识是指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土著及地方社区等传统社区的知识系统及实践, 一般包括知识本身内容以及包括与传统知识相关的独特的符号标志等文化表达形式。而狭义的传统知识是指传统背景下的知识、技能、实践及创新等知识本身, 一般仅包括农业知识、科学知识、生态知识、药物知识(包括药物及治疗方法)以及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等[8]。由此可见, WIPO对于传统知识的定义范围较为宽泛, 不仅限于知识本身, 还包括其实践及创新, 强调了传统知识的活性及文化内涵。

WTO在《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下简称TRIPS)下开展了许多有关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的讨论[9], 其中TRIPS第27条主要涉及生物材料是否能够申请专利以及申请时是否需要告知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的来源和相关惠益共享安排[10], 主要关注专利申请过程中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来源的公开问题。在WTO的相关定义中, 传统知识主要是指与生物资源及遗传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 文化、艺术等类别的传统知识不是其主要关注内容。

CBD认为传统知识是土著和地方社区内部在长期的经验发展中, 适应了当地文化和环境的知识、创新和实践, 通常以口头相传的形式世代流传, 属于集体所有。表现形式包括故事、歌曲、谚语、信仰、仪式、文化价值观、乡规民约、当地语言等[11]。在他们的定义中, 传统知识具有实践性, 包括农业、渔业、园艺、林业、医药及环境管理等领域中的实践知识。CBD序言写到“认识到许多体现传统生活方式的土著和地方社区同生物资源有着密切和传统的依存关系, 应公平分享从利用与保护生物资源及持续利用其组成部分有关的传统知识、创新和实践而产生的惠益”[12], 由此可见, 他们认为传统知识主要与生物资源相关, 主要是指利用及保护生物资源相关的知识、创新和实践。此外, CBD还将传统知识与土著及地方社区联系在一起, 认为其具有密切且传统的依存关系。

在上述国际公约中, CBD和WTO概念定义下的传统知识主要是指与生物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 WTO更偏向生物资源中的遗传资源, 针对性更强, 而WIPO对于传统知识的定义更加宽泛。

1.2 相关研究中传统知识的概念及内涵

虽然相关国际公约已对传统知识的概念有了一定描述, 但尚未得到一个较为统一的定义。相关概念和定义依然是大量学者研究和讨论的重点。由于传统知识的复杂性, 许多专家学者结合其自身研究内容, 对“传统知识”进行了概念定义和内涵界定。

薛达元等[13]结合传统知识已有的相关定义和生物资源的实际特色, 将生物资源相关传统知识划分为传统利用农业生物及遗传资源的知识、传统利用药用生物资源的知识、生物资源利用传统技术创新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与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相关的传统文化与习俗及传统地理标志产品5类。

Swiderska[14]从持有者和价值层面将传统知识定义为“受到社会生态环境影响, 与传统资源、领土、地方经济、基因、物种及生态系统多样性、文化和精神价值以及传统法密切相关的知识、创新和实践”, 其持有者一般为土著或地方社区。

尹仑[15]结合人类学观点, 从传统知识的辩证、动态和互动3个特质对其进行定义, 认为传统知识在不断地传承和创新中具备生命力和实用性, 它是人们对于生存世界的理解, 也是人们持续生存的手段。一般可分为传统社区机制和组织、乡土专家及其对传统医药知识、生计方式实践及相关生物资源知识的认知和掌握, 以及在上述主观因素下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客观保护、认识和实践。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 无论从何角度出发, 传统知识的首要特性均为传统, 即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和传承; 同时其与当地人的生活实践密不可分, 传统知识帮助当地人维持生计、认识世界、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还支撑着其精神信仰,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知识随着时间的延续, 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完善, 具有繁盛的生命力。

1.3 农业文化遗产背景下传统知识的概念及内涵

农业文化遗产本身具备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农业文化遗产是指符合FAO定义下, 具备食物与生计安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知识体系与农民技术、社会组织与文化以及景观与水土资源管理5项评选标准的遗产系统[16]。而广义的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具备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系统, 其并不需要严格符合5项评选标准。在此背景下, 本文将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知识定义为“农业文化遗产内, 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 围绕农业所积累的与生计维持、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精神信仰维持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的知识、创新及实践”, 分为生计维持类传统知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类传统知识、传统技艺类传统知识、文化类传统知识及自然资源管理类传统知识5类, 与FAO所提出的狭义概念下农业文化遗产所需符合的5项标准逐一对应。

生计维持类传统知识, 是指农业文化遗产内, 维持居民生计生活的生物资源识别、生物资源利用等类别的相关传统知识, 例如利用生物资源染色的传统知识。

生物多样性保护类传统知识, 是指农业文化遗产内, 居民在与生态环境相互适应过程中, 为保证能够可持续地使用生物资源, 或在文化及信仰驱使下, 所形成的对生态系统及内部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的相关传统知识, 例如采集生物资源时“采大留小”的传统知识。

传统技艺类传统知识, 是指农业文化遗产内, 居民围绕农业活动所积累的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种植技术等类别的传统技艺知识, 例如病虫害防护传统技术知识。

文化类传统知识, 是指农业文化遗产内, 居民在农业活动中, 基于农业生产、文化及宗教信仰衍生出的与农业相关的文化类传统知识, 例如农业活动中进行祭祀活动以祈求作物丰收的传统文化知识。

自然资源管理类传统知识, 是指农业文化遗产内, 居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 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水土及生物资源, 所积累的水土资源管理、景观管理等类别的自然资源管理传统知识, 例如不同作物间作的传统知识。

2 农业文化遗产中传统知识的重要性

2.1 传统知识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分

根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相关评选标准, 传统知识是其5项基本特征标准之一[16], 是农业文化遗产的结构性存在。以普洱系统为例, 系统内部共有上述所有5类传统知识200余种(表1)。

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知识蕴含在当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维持其日常生活。在普洱系统内, 自然资源管理类传统知识与普洱市优越自然条件的有机结合, 孕育出普洱古茶园独特的自然景观。此外, 系统内诸多传统知识与各民族丰富的民族文化相互汇通, 造就出系统内独有的传统技术和水土资源管理方式。上述条件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的深厚内涵, 普洱系统也由此被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2 传统知识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正向影响

传统知识不仅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分, 构成遗产系统的独特内涵, 同时在维持遗产延续、丰富文化价值、保护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对农业文化遗产形成正向影响, 以普洱系统为例:

系统内丰富多样的传统知识维持着当地居民的生活生计。例如生物资源利用知识帮助居民利用各类生物资源, 提供其生活所必须的食物、药物等生物制品; 生物资源识别知识能够避免居民接触到有毒的生物资源。此外, 一方面, 居民对于自然资源管理、传统技艺等传统知识的妥善利用, 使得农业生产系统循环可持续。另一方面, 传统知识所具有的自我更新性在保证其自身随时间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完善的同时, 也帮助普洱系统成为一个活态的、有生命力的系统。如此一来, 古老的普洱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 取传统之精华, 去陈旧之糟粕, 其中农业生产方式依然适应当前的时代背景, 体现出其独特的文化及现实价值。

传统知识是当地传统文化及各民族特有民族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 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是普洱系统内部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了普洱系统的文化价值。例如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祭拜“茶神树”的传统知识中不仅具有对糯米等生物资源的利用, 同时他们认为茶神树能够保佑茶园获得丰收, 是一种精神寄托[17,19-20]; 傈僳族对于茶园及森林的习惯法管理不仅体现出该民族特有的农田管理方式, 同时也突显出傈僳族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精神[19]。

表1 “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中的传统知识[17-20]

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中, 为了能够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 普洱系统内居民积累了大量生物多样性保护类传统知识。例如傣族在采集竹笋时, 每间隔一定距离会有意识留下1棵健壮的竹笋作母笋, 确保种群可持续[17]; 佤族所具有的茶树与旱稻、旱稻与桉树、咖啡与瓜类等几种林间混作模式, 不仅能够有效阻止坡地农田病虫害的发生与暴发, 同时能够对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起到保护作用[19]。由此可见, 传统知识能够保护普洱系统内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维持其生命力, 确保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

3 传统知识保护中的主要问题

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知识对遗产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不仅是遗产系统的结构性存在, 构成其独特的价值内涵, 同时通过多个方面对遗产系统起到正面积极作用, 维持系统的可持续运行, 丰富其文化内涵, 保护其生态环境, 保证系统的繁盛生命力。然而, 与其他类型的传统知识一样,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知识面临巨大的危机, 传统知识保护存在一系列问题。

3.1 传统知识载体遭到破坏

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多数传统知识存在实物载体, 例如普洱系统中生物资源利用传统知识其必须依附于相应生物资源, 若生物资源丧失, 其传统知识也将随之逐渐消失。然而因为受到地理条件及历史因素所限制, 普洱系统中居民的经济收入相对较低, 近50年来, 为了追求经济收益, 随着人口增长及国内外市场对古树茶的广泛关注, 由于缺乏传统知识保护意识及长远发展眼光, 当地部分茶农一方面毁茶种粮、砍伐野生古茶树并毁灭性的采摘古茶园茶叶, 另一方面利用单一化茶园替代古茶园, 致使系统内古茶园面积大幅减少[21]。在此状况下, 依托于古茶园所存在的古茶园管理传统知识、作物种植传统知识等类别传统知识的保护面临较大困难。

此外, 传统知识相关宣传教育的缺失导致普洱系统内居民对于传统知识的认识不够明确, 保护意识相对较弱。在此种情况下, 受到经济收入的驱使, 系统内部分古茶园出现两种不当的管理情况: 一部分例如景迈古茶园的古茶园中出现过度管理状况, 一些例如“以刀砍草”的传统知识逐渐演变成为较为现代化的茶园管理方法; 而另一部分古茶园由于受到严重破坏, 相关管理部门将其进行严格控制, 一些例如传统整枝及去除病枝的传统知识不能实施于茶园中[17]。此两类古茶园内部虽然依旧具有古茶树, 但其中相关传统知识失去了使用机会, 面临消失危机。

3.2 传统知识传承面临危机

普洱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中的诸多传统知识是遗产系统内居民为了更好地生活, 在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过程中受到自然、文化、历史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知识, 具备一定特有性。然而, 在当前社会条件下,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大幅变化, 普洱系统中传统知识的传承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方面, 较多传统知识掌握在老人或草医等特有职业的人手中, 而由于生活学习需要, 遗产系统中的年轻人大部分在外地打工或求学, 接触传统知识的机会相对较少, 随着老一辈逝去及特定职业的逐渐消失, 相关传统知识由于缺乏传承人也将随之流逝[17,22]。另一方面, 普洱系统中的传统耕作知识、茶园管理知识等类别的传统知识均依赖人工操作, 虽然其能够保证作物的高品质, 但产量相对较少, 与提高系统内居民生活水平相矛盾[23], 因而部分地区选择不再使用传统方式进行生产生活, 给相应传统知识的传承带来困难。例如一直以来普洱系统中居民对古茶园进行的均为粗放式管理, 然而随着国内外市场对于系统中古树茶的广泛关注, 部分茶农不再满足于此种管理方式下茶叶的产量, 转而使用较为现代的管理方式对茶园进行管理[17], 这不仅导致传统知识由于使用人数较少面临消失危机, 同时之后此类茶园中的工作人员、参观人员等将不再有机会接触到相应传统知识。

3.3 旅游对传统知识的冲击

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能够带动农业文化遗产发展, 增加居民的经济收入, 提高遗产系统在公众中的知名度, 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农业文化遗产, 因而是农业文化遗产发展, 扩大知名度的一个重要举措[24-25]。然而普洱系统中一些例如澜沧惠民景迈芒景旅游区、千家寨旅游区等旅游区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给系统中传统知识的保护带来一定困难[17]。例如, 古茶园管理方法等传统知识大多被视为普洱系统内所有或特定部分居民共同持有的公共领域知识[26], 在进行文化旅游时往往被展示给游客以增加游客对于遗产地的游览兴趣和了解, 而这部分传统知识被公众所知后将被视为进入公众领域的知识, 不再符合现今知识产权及专利法保护的范畴, 因而得不到相应保护[26-28], 面临被模仿窃取的危险。此外, 游客的大量涌入也将造成诸多外来文化与普洱系统内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之间的巨大冲击, 导致传统知识的传承和保护面临较大危机[17]。

3.4 传统知识保护缺乏有效措施

目前, 对于“传统知识保护”这一课题已有较多专家学者进行研究, 但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中传统知识保护的专门研究依然较少。同时虽然传统知识保护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但相关保护措施在实际操作中依然面临较大困难。以普洱系统为例, 当前其中传统知识保护工作主要面临下列危机: 一方面, 虽然传统知识作为遗产地评选的一大条件, 是普洱系统的重要组分, 但在进行遗产系统动态保护工作时, 其对象依然主要围绕于系统内自然景观、农业物种、传统物种原生境等实物对象。在普洱系统内已经具有的《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古茶树保护条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芒景古茶园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规定》等保护条例中, 主要是对普洱系统中的古茶树、古茶园等具体对象进行保护[17], 传统知识保护在普洱系统保护相关工作中依然较为欠缺。另一方面, 现行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于传统知识的保护与惠益分享制度推行时间较短, 尚不十分完善, 在对于普洱系统中的茶歌、茶舞等传统知识进行实际保护时, 存在一定缺陷, 不能进行有效保护[17,26]。

4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知识

4.1 增强传统知识保护意识

首先应当在普洱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相关活动中, 增设传统知识保护的宣讲活动, 增强遗产相关工作人员对于传统知识重要性及保护迫切性的认识, 从认识层面将传统知识保护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链接起来。其次建议向遗产系统内居民进行传统知识重要性的宣教活动, 使其认识到他们所持有的传统知识是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以及遗产系统的重要组分, 具有突出的价值, 增强当地居民对于所持有传统知识的自我认同感, 进而加深他们对于传统知识保护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以此, 从上而下的增强各利益相关方对于普洱系统等遗产系统中传统知识保护的意识。

与此同时, 应当进一步关注普洱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只有保证了遗产本身的良好运行, 其中传统知识才能有枝可依, 在不断地被使用过程中得到延续, 并且随着遗产系统一同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与完善, 从而适应时代需求。

4.2 将传统知识保护纳入遗产系统保护规划中

建议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人员将传统知识保护纳入遗产系统考评及申报条件中, 对于普洱系统等已经挂牌的农业文化遗产地, 在对其保护规划进行动态调整时, 应要求其将传统知识保护纳入保护规划中。而对于即将申报农业文化遗产的区域, 应要求其将传统知识保护纳入遗产系统动态保护规划中。此外, 建议将传统知识保护状况列为对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进行定期考评时的指标之一, 督促各系统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对传统知识进行保护。以此, 真正使传统知识保护成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部分。

4.3 开展传统知识的调查、整理与编目

知晓农业文化遗产中传统知识的数目及状况是对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知识进行保护的前提[26]。建议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人员联合普洱系统等各遗产系统内部工作人员, 对农业文化遗产内传统知识开展调查工作, 建立知识库, 明确传统知识的持有人等信息。对于传统医药知识, 需对其所使用生物资源、具体用量、使用方法、治疗病症、使用民族、使用历史等信息进行记录编目; 对于食用生物资源利用传统知识, 需对其生物资源品种、生物特性、原产地、现存状况、食用部位、食用方式、食用场合、食用历史、背后的文化内涵等信息进行记录编目; 对于生物资源识别传统知识, 需对其具体生物资源品种、识别理论凭据、使用历史等相关信息进行记录编目; 对于农业种植、农田管理及水土资源管理等传统知识, 需对具体知识内容、适用情况、使用历史、使用民族、背后的文化内涵等相关信息进行记录编目; 而对于其他的传统知识, 需依据内容, 对其使用人群、使用历史、适用状况、背后的文化内涵等相关信息进行记录编目。

在进行传统知识调查编目工作的同时, 建议依据传统知识的实际情况对其濒危程度进行评估分级,并且在定期进行遗产系统考评时, 对传统知识濒危状况进行更新, 以便实时掌握农业文化遗产内传统知识的濒危状况, 进而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

4.4 加强传统知识的传承工作

针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中传统知识所面临的传承危机, 建议管理工作人员在对农业文化遗产内传统知识进行调查记录的同时, 有意识地对当地年轻居民进行传统知识宣传。以普洱系统为例, 建议在寒暑假开展传统知识学习班, 增加年轻人对于遗产地内部传统知识的了解, 培养其对于保护传承传统知识的责任感, 同时对于已经面临较大消失危机的传统知识, 建议在对其进行调查记录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相关传承人对其进行传承。而对于草医这类持有较多医药传统知识, 但濒临消失危机的传统职业, 建议在当地医药系统中抽取专门人士对相关传统医药知识进行学习传承, 在有针对性地对其中部分具有突出效果价值的医药传统知识进行理论总结和技术改良后, 运用到具体行医过程中, 使相关传统知识不仅能够得到传承, 同时在现今的技术条件下得到推广应用。

4.5 利用现有制度保护传统知识

对农业文化遗产中传统知识进行保护, 除需要开展上述工作外, 还需借助现有的专利、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等相关法律法规及项目。以普洱系统为例, 一方面, 建议遗产地内部工作人员借助这些已有的相关保护制度为遗产地内部传统知识积极申报专利、地理标志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称号, 进而对其进行保护及惠益分享[26-28]。另一方面, 建议借助农业文化遗产这一平台, 将普洱系统中传统知识视为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分, 在对遗产系统进行开发保护的相关规划工作时, 将传统知识保护列为其中一项重点工作内容, 利用项目中经费人力对传统知识开展保护工作。

5 结语

由于传统知识往往涉及多个方面, 且本身具备一定复杂性, 来自不同利益相关方的人对传统知识具有不同的理解定义, 因而很难取得一致定义。本文在充分总结分析当前已有的传统知识的基础上, 结合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及其内涵, 对农业文化遗产中传统知识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初步定义与界定。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中传统知识的概念定义尚属探讨性, 仍需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传统知识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分, 不仅是遗产系统中某个少数民族、社区或集体所持有的宝贵财富, 同时是农业文化遗产突出价值的一部分, 对遗产系统具有积极影响。然而受到本身特性所限制, 传统知识一旦丢弃将会永远消失, 是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遗产地乃至整个国家的重大损失。因而, 对农业文化遗产中传统知识进行保护和传承, 是遗产系统内所有居民、当地政府及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人员的共同责任。如若能够对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知识进行有效保护和传承, 不仅能够留存下这部分非物质财富, 同时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1] 王艳杰, 薛达元. 论侗族传统知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J]. 贵州社会科学, 2015, (2): 95–99 WANG Y J, XUE D Y. The effect of Dong traditional knowledge on th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J]. Guizhou Social Science, 2015, (2): 95–99

[2] 汤翠凤, 胡忠荣, 伍少云, 等. 云南怒族利用的农业生物资源及其传统知识[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2, 13(6): 1011–1017 TANG C F, HU Z R, WU S Y, et al. Agro-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associated traditional knowledge among Nu minority people in Yun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2012, 13(6): 1011–1017

[3] 龚济达. 云南省德宏州景颇族医药传统知识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D].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12 GONG J D. A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edicinal traditional knowledge of Jingpo ethnic group in Dehong Prefecture, Yunnan Province[D]. Beijing: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2012

[4] FAO. What does GIAHS stand for and what are GIAHS?[EB/OL]. [2018-03-12]. http://www.fao.org/giahs/faq/en/

[5] LI W H. Agro-Ecological Farming Systems in China[M]. New York: The Parthenon Publishing Group, 2001

[6] WIPO. 传统知识[EB/OL]. [2016-05-26]. http://www.wipo. int/tk/zh/index.html WIPO. Traditional knowledge[EB/OL]. [2016-05-26]. http:// www.wipo.int/tk/en/index.html

[7] WIPO. Intergovernmental committee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genetic resources,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folklore[EB/OL]. [2004-12-01]. http://www.wipo.int/meetings/en/details.jsp?meeting_id=6183

[8] WIPO. Traditional knowledge[EB/OL]. [2017-03-26]. http:// www.wipo.int/tk/en/resources/glossary.html#49

[9] 古祖雪. 基于TRIPS框架下保护传统知识的正当性[J]. 现代法学, 2006, 28(4): 136–141 GU Z X. Justification for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 the TRIPS framework[J]. Modern Law Science, 2006, 28(4): 136–141

[10] WTO. Part Ⅱ— Standards concerning the availability, scope and u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EB/OL]. [2017-04-03]. https://www.wto.org/english/docs_e/legal_e/27-trips_04c_e.htm

[11] UNEP/SCBD. 什么是传统知识?[EB/OL]. [2017-04-03]. https://www.cbd.int/traditional/intro.shtml UNEP/SCBD. What is traditional knowledge?[EB/OL]. [2017-04-03]. https://www.cbd.int/traditional/intro.shtml

[12] UNEP/SCBD. Preamble[EB/OL]. [2017-04-06]. https://www. cbd.int/convention/articles/default.shtml?a=cbd-00

[13] 薛达元, 郭泺. 中国民族地区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的保护与惠益分享[J]. 资源科学, 2009, 31(6): 919–925 XUE D Y, GUO L. On protection and benefit-sharing of genetic resources and associated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 the ethnic areas of China[J]. Resources Science, 2009, 31(6): 919–925

[14] SWIDERSKA K. Banishing the biopirates: A new approach to protecting traditional knowledge[R]. London: Gatekeeper Series-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Programme, 2006

[15] 尹仑. 传统知识的传承、创新和运用——对云南德钦红坡村的应用人类学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28(1): 45–50 YIN L. Th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A case study of Hongpo village in Deqin of Yunnan Provin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applied anthropology[J].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11, 28(1): 45–50

[16] 闵庆文.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标准解读及其启示[J]. 资源科学, 2010, 32(6): 1022–1025 MIN Q W. Explanations and enlightenments of the GIAHS’s criteria[J]. Resources Science, 2010, 32(6): 1022–1025

[17] 袁正, 闵庆文. 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5: 47–122 YUAN Z, MIN Q W. Yunnan Pu’er Traditional Tea Agrosystem[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015: 47–122

[18] 闵庆文, 崔明昆, 何露, 等. 澜沧江流域与大香格里拉地区自然遗产与民族生态文化考察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233–273 MIN Q W, CUI M K, HE L, et al.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Natural Heritage and National Ecological Culture of Lancang River Valley and Shangri-La Region[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6: 233–273

[19] 戴陆园, 刘旭, 黄兴奇.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的农业生物资源及其传统文化知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49–724 DAI L Y, LIU X, HUANG X Q. Agricultural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al Knowledge of Endemic Minorities in Yunnan Province[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3: 49–724

[20] 陈耀华, 张欧. 世界遗产视野下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的价值探究[J]. 热带地理, 2015, 35(4): 541–548 CHEN Y H, ZHANG O. World heritage perspective on ancient tea forests of the Jingmai Mountain in Pu’er, Yunnan[J]. Tropical Geography, 2015, 35(4): 541–548

[21] 何露, 闵庆文, 袁正. 澜沧江中下游古茶树资源、价值及农业文化遗产特征[J]. 资源科学, 2011, 33(6): 1060–1065 HE L, MIN Q W, YUAN Z. Resources, value and agricultural herit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tea plan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Lancang River[J]. Resources Science, 2011, 33(6): 1060–1065

[22] 马楠, 闵庆文, 袁正, 等. 云南省双江县四个主要民族野生食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 资源科学, 2017, 39(7): 1406–1416 MA N, MIN Q W, YUAN Z, et al. The wild edible plants of four main ethnic groups in the Lahu-Va-Blang-Dai Autonomous County of Shuangjiang in Yunnan Province[J]. Resources Science, 2017, 39(7): 1406–1416

[23] 李爽. 云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情况报告[J]. 云南农业, 2015, (9): 60–61 LI S. Report 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in Yunnan Province[J]. Yunnan Agriculture, 2015, (9): 60–61

[24] 孙业红, 闵庆文, 刘某承. 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利用的多类型比较——以技术型、景观型和遗址型遗产为例[J]. 资源科学, 2013, 35(7): 1526–1534 SUN Y H, MIN Q W, LIU M C. Tourism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J]. Resources Science, 2013, 35(7): 1526–1534

[25] TIAN M, MIN Q W, TAO H, et al. Progress and prospects in tourism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4, 5(4): 381–389

[26] 赵庆. 云南省普洱市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调研报告[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09: 11–23 ZHAO Q. Research report abou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on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 Yunnan Province Pu’er District[D]. Shanghai: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2009: 11–23

[27] 臧小丽. 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06: 33–71 ZANG X L. Study on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D]. Beijing: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2006: 33–71

[28] 薛达元, 郭泺. 论传统知识的概念与保护[J]. 生物多样性, 2009, 17(2): 135–142 XUE D Y, GUO L. On concepts and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J]. Biodiversity Science, 2009, 17(2): 135–142

Concept and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s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A case study of Pu’er Traditional Tea Agrosystem*

MA Nan1,2, MIN Qingwen1,2**, YUAN Zheng3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Beijing Development Center for Popular Science, Beijing 100101, China)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are strongly supported by traditional knowledge, which is the experience and wisdom that local residents have accumulated during their long-term adaptation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y acting as structural existence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traditional knowledge has existed in every aspect of the lives of local residents. Thus, it plays an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role in the conserva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In this study, we intended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from international laws and theories. According to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al knowledge is a pact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that had been accumulated in long-ter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daily lives of residents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livelihood maintenance, resource management,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spiritual belief and many other aspects. It contains traditional knowledge of livelihood maintenanc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traditional skills, folklore as well as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Furthermore, we defined each category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separately, with examples, especially the Pu’er Traditional Tea Agrosystem. W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There were 269 pieces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 the system and the unique combinations of these pieces with natural, soci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constituted a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Pu’er Traditional Tea Agrosystem, making it a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GIAHS) site. Besides, traditional knowledge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in many aspects, including maintainability, enrichment of cultural values and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 also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with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 Pu’er Traditional Tea Agrosystem, the physical carrier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had been damaged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was now in a great crisis. Meanwhile, tourism and foreign cultures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The protection of it lacked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nserve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local residents were required to enhance awareness o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Local government needed to integrate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to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conservation. There was also the need for increased investigation, coll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researches on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for effective protection that was in accordance with actual on-ground conditions.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needed strengthening so that the process of gradual loss of the knowledge systems could be slowed down. Existing institutions needed to be mobilized to protect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Through these conservation actions, we could protect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develop our ow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for generations yet to come.

Traditional knowledge; Traditional knowledge protectio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Pu’er Traditional Tea Agrosystem

, E-mail: minqw@igsnrr.ac.cn

Aug. 30, 2017;

Nov. 22, 2017

10.13930/j.cnki.cjea.170781

F323.21

A

1671-3990(2018)05-0771-09

闵庆文, 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文化遗产等。E-mail: minqw@igsnrr.ac.cn马楠, 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文化遗产等。E-mail: manan15@mails.ucas.ac.cn

2017-08-30

2017-11-22

*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2017YFC0506400)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Project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China “Technical Support of Conservation of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in 2017”.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506400)和农业部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2017年中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支撑”资助

马楠, 闵庆文, 袁正. 农业文化遗产中传统知识的概念与保护——以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 26(5): 771-779

MA N, MIN Q W, YUAN Z. Concept and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s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A case study of Pu’er Traditional Tea Agrosystem[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8, 26(5): 771-779

猜你喜欢

生物资源普洱茶园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绿色是普洱的底色
小水电工程对大鲵保护区水生生物资源的影响及对策(下)
茶园飘香
周宁生态茶园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印度生物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的程序分析
茶园观色
达斡尔族传统利用野生生物资源的乡土知识研究
一杯普洱的姐妹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