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观察
2018-05-10杜晓青
杜晓青
(河南省鹿邑县人民医院 妇产科,河南 周口 47720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在子宫内膜之外的地方种植活性内膜细胞的现象,其是妇科的常见疾病,多发于育龄期女性。关于其发病机制,临床普遍认可的是子宫内膜种植学说,其主要病理变化是由于异位的内膜出现周期性出血和周围组织的纤维化导致异位结节[1-2]。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月经异常、痛经、盆腔疼痛及尿痛等,该病涉及患者的腹膜、卵巢及直肠阴道隔等部位,严重威胁育龄期女性的生活质量及生殖健康[3]。常规的手术治疗方式很难彻底治疗该病,且复发率较高,但术后服用药物进行辅助性治疗可有效促使残留病灶萎缩和消失,降低该病的复发率[4]。基于此,本研究就米非司酮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年龄20~35岁,平均(27.46±4.37)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3.13±1.04)年。观察组年龄21~4岁,平均(27.63±4.18)岁;病程4个月~7年,平均(3.67±0.9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选患者均表现出进行性痛经、腰骶痛或存在不孕史、人工流产史,需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术中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②患者知情且签署同意书;③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执行。排除标准:①存在急慢性感染者;②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③合并子宫肌瘤者;④近期存在性激素药物使用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月经干净5 d后接受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全麻),取截石位,做好常规消毒和铺巾。于脐孔下方作穿刺点,完成人工气腹后,置入腹腔镜观察腹腔状况,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盆腔粘连分离术、异位病灶去除术、卵巢打孔术或者囊肿剥除术对异位囊肿进行清除。若患者存在不孕症,需要在术中同时进行输卵管造口术。观察组患者则在术后第3天服用米非司酮(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648)治疗,10 mg/次,1次/d,连续服用6个月。
1.4 评价指标
①疗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行常规妇科检查无异常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且常规妇科检查无明显异常为有效;不符合上述指标且有加重趋势的为无效。②血清指标:取患者空腹静脉血离心分离处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试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 VEGFR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水平,试剂盒由上海酶联生物提供,操作严格按说明进行。③不良反应: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义。
2 结果
2.1 疗效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3%,明显较对照组的80.43%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例(%)
2.2 血清VEGF、VEGFR及MIF水平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EGF、VEGFR1、VEGFR2、MIF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EGF、VEGFR及MIF水平对比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EGF、VEGFR及MIF水平对比 (±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 <0.05。
组别 例数 VEGF/(pg/ml) VEGFR1/(pg/ml) VEGFR2/(pg/ml) MIF/(n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6 184.32±20.67 157.04±19.08† 224.47±30.06 191.08±21.11† 382.24±40.63 326.60±43.51† 20.33±2.40 17.08±1.51†观察组 46 184.66±22.18 118.42±15.34† 225.16±29.72 150.01±22.60† 382.76±40.47 281.79±44.07† 21.14±1.77 10.88±3.46†t值 0.076 10.699 0.111 9.007 0.615 4.907 1.842 11.139 P值 1.616 0.000 0.869 0.000 0.417 0.000 0.060 0.000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消化道反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各1例,乏力2例,潮热1例,共计5例(10.87%);观察组出现阴道出血、头晕各2例,潮热1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例,共计6 例(13.0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3,P>0.05)。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有效避免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该病对血管和周边组织造成的损伤,减少术后发生粘连,且治疗过程中通过电凝等方式清除患者机体内的微小病灶[5-6]。但相关临床研究显示,腹腔镜手术治疗对微小病灶的清除具有不彻底性,手术治疗后存在病情复发风险,因此在手术治疗后需要辅助相关药物进行治疗[7]。米非司酮具有萎缩并吸收异位子宫内膜的作用,临床常采用其作为腹腔镜手术治疗后的辅助用药,且临床效果较好。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表明术后联合使用米非司酮可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的 VEGF、VEGFR1、VEGFR2以及 MIF显著下降,且低于对照组,说明在腹腔镜手术基础上加用米非司酮治疗有助于降低VEGF、VEGFR、MIF水平。VEGF是作用力最强的促血管生长因子,结合VEGFR后可直接促进新血管形成。且相关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内VEGF水平明显较高,增加腹壁内微血管的生成,导致盆腔局部异位内膜种植能力增强。MIF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李建等[8]研究显示,MIF可抑制巨噬细胞迁移,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内大量巨噬细胞聚集,其与MIF共同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发。大量巨噬细胞会使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增加,而高浓度一氧化氮会抑制精子活动与氧化作用,导致胚胎着床与发育受到影响,导致患者不孕。米非司酮抑制卵泡刺激素(FSH)、黄体酮(progesterone, P)、雌二醇(estradiol, E2)的分泌,从而抑制异位内膜部位的雌、雄激素表达和卵泡发育,从而促进卵泡闭锁、降低雌雄激素水平[9]。且其在作用于患者机体后,可有效抑制子宫内膜细胞分裂和内膜血管发育,从而达到抑制异位内膜增殖、预防盆腔重新种植病灶的效果。此外,本研究显示,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说明米非司酮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米非司酮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血清VEGF、VEGFR1、VEGFR2以及MIF水平,抑制新血管形成和内膜再种植,且安全性较高。
[1]薛瑞洪. 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现状[J]. 现代妇产科进展 , 2017, 26(6): 471-473.
[2]周洋, 吴玉仙, 金志军.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7, 44(1): 103-107.
[3]李晓毅, 苏莹, 蒋婷婷, 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J]. 中国基层医药 , 2015, 22(13): 2063-2065.
[4]刘振兴, 汪璐赟, 李红.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无创性诊断及其进展[J]. 生殖医学杂志, 2016, 25(8): 757-761.
[5]宁丽, 陈萱, 庄如锦, 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 16(3): 593-596, 556.
[6]汪胡风, 赵蕾.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的研究进展[J]. 浙江临床医学 , 2016, 18(11): 2156-2158.
[7]虞嘉俊, 施如霞.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切除术后复发的研究进展[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3): 188-192.
[8]李建, 胡玉红, 张燕. MIF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巨噬细胞的运动速度[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6, 47(4):373- 376.
[9]晏燕, 吴专, 刘志茹.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米非司酮药物治疗前后MMP-9和bFGF表达水平比较研究[J]. 中国医师杂志,2014, 16(6): 814-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