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的影响
2018-05-10王坤
王坤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康复科,广东 深圳 518000)
步态分析根据生物力学原理,通过记录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研究步行规律进而发现是否存在步态异常。脑卒中偏瘫患者因神经功能缺失,会出现划圈样步态[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功能性电刺激肌肉神经等物理疗法改善患者患侧肢体功能[2],对于其疗效评价多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平衡测试仪或者表面肌电测定等,关于其步态分析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分析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的影响,旨在为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提供依据,现报道如 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发病1个月以内,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3],并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证实的脑卒中患者,Fugl-Meyer 平衡评分≤14分,改良Ashworth评分≥1分,能够定期复查。排除既往痉挛性瘫痪,下肢关节挛缩畸形或者关节炎等导致的关节活动不利等。
按照患者在医院登记的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2例:①观察组男35例,女27例;年 龄 39~72岁, 平 均(58.6±10.4) 岁; 病 程12~29 d,平均(21.5±2.41)d;脑出血 32例,脑梗死30例;左侧偏瘫24例,右侧偏瘫38例。② 对照组男 36例,女26例;年龄 36~71岁,平 均(58.7±10.3) 岁; 病 程 13~28 d, 平 均(21.4±2.50) d;脑出血28例,脑梗死34例;左侧偏瘫27例,右侧偏瘫35例。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具体操作: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②营养支持;③抗生素抗感染;④营养神经;⑤降低颅内高压、缓解脑水肿及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等;⑥健侧肢体摆放、患侧肢体或者关节被动活动、床上双桥、单桥运动及翻身训练;⑦下肢屈肌的肌力训练。30 min/次,1次/日,每周连续治疗7次,共治疗4周。
观察组给予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具体操作:患者取坐立位,腿部伸展开,膝盖部分稍弯曲;佩戴XFT-2001型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设置频率16~33 Hz,脉宽 25~300 s,电流 <100 mA,刺激腓总神经及胫前肌;患者佩戴仪器后行走,采用配套步态分析系统实行步态同步电刺激。30 min/次,1次/日,每周连续治疗7次,共治疗4周。
采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比较两组步态时空参数(步幅、步宽、步态周期、双侧支撑相时间)和对称性参数(步长偏差、健侧患侧支撑相比值、健侧患侧摆动相比值)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步态时空参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步态时空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步态时空参数均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步态时空参数比较 (±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步态时空参数比较 (±s)
组别/时间 步幅/cm 步宽/cm 步态周期/s 双侧支撑相时间/%对照组治疗前 49.97±5.02 19.42±5.01 1.62±0.19 45.63±8.74治疗后 56.10±6.84 14.38±3.94 1.54±0.18 40.21±6.52观察组治疗前 49.86±5.13 19.60±4.85 1.64±0.18 45.70±8.81治疗后 63.72±8.03 9.84±2.67 1.34±0.16 35.12±5.98
2.2 治疗前后两组步态对称性参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步态对称性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步态对称性参数均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步态对称性参数比较 (±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步态对称性参数比较 (±s)
组别/时间 步长偏差 健侧患侧支撑相比值健侧患侧摆动相比值对照组治疗前 9.52±1.07 1.20±0.09 1.54±0.27治疗后 7.03±0.84 1.13±0.06 1.35±0.24观察组治疗前 9.48±1.14 1.21±0.08 1.52±0.28治疗后 3.82±0.65 1.01±0.04 1.09±0.12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部病变之一,好发于中老年人。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为200万人,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存活患者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偏瘫等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正常的肌张力及肌力是维持机体平衡的关键因素。脑卒中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平衡中枢的损坏,患侧躯干及四肢运动控制的丧失,尤其是核心肌群作为人体运动功能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肌群间相互协调能力丧失,出现动态姿式不协调,在下肢主要表现为步态异常,即步行不对称性、稳定性下降等[4-6]。
功能性电刺激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之一,其通过在核心肌群施以一定频率的电刺激诱导神经肌肉活动,当其用于下肢时可以缓解足跖屈肌群的痉挛状态。大量研究证实[7-8],功能性电刺激有助于步态异常患者步态矫正。本研究从步态分析的角度评价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后,除步幅升高以外,两组步宽、步态周期、双侧支撑相时间等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道[9]基本一致。表明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依据患者步态给予步态同步电刺激,能够提高深层小肌群的力量,从而加强患者核心肌群和下肢关键运动肌的力量练习,最终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正常的肌张力及肌力等三大系统的稳定性,增强其控制能力,进而可以有效地矫正患者异常步态。但是本研究仅进行了短期研究,未对其长期效果进行研究,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予以分析。
综上所述,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通过改善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矫正其步态异常。
[1]Dorsch S, Ada L, Canning CG, et al. The strength of the ankle dorsiflexors ha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walking speed in people who can walk independently after stroke: an observational study[J].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2, 93(6): 1072-1076.
[2]刘翠华, 张盘德, 容小川, 等.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 34(24): 6882-6884.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科分会.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 , 1996, 29(6): 379-381.
[4]Nq SS, Hui- Chan CW. Contribution of ankle dorsiflexor strength to walking endurance in people with spastic hemiplegia after stroke[J].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2, 93(6): 1046-1051.
[5]毛玉瑢, 李乐, 陈正宏, 等. 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与下肢三维运动学及动力学相关性分析[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2,27(5): 442-447.
[6]李威, 曾祥斌, 章荣, 等.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 29(9): 816-822.
[7]陈昱, 陈月桂, 燕铁斌. 基于行走模式的FES对健康青年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 33(6):431-434.
[8]单莎瑞, 黄国志, 曾庆, 等.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 28(6): 558-560.
[9]孟殿怀, 伊文超, 顾昭华, 等. 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 2013, 28(10): 923-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