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理念下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2018-05-09赵强
赵强
摘 要:土地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并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性,并将循环经济与土地利用结合起来提出土地利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最后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关键词:循环经济 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1.引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一直是我国可持续化发展道路的重要研究内容,我国土地资源非常匮乏,而且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现阶段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堪忧,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污染严重、人地的矛盾突出、土地乱占滥用等一系列问题。而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思路。2.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原则“循环经济”是对资源与物质闭循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要求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坚持“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原则、再利用(Reuse)原则、再循环(Recycle)原则。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的循环利用,而土地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因此,循环经济的理念适合土地资源领域。我们可以借鉴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原则来指导土地资源的利用,以求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性我国人均耕地少,加之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只强调经济建设,忽视耕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中心的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是彻底解决人地矛盾的现实途径。 目前,我国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因土地退化、损毁严重引起的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将会保持较高的用地需求,土地供需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压力,循环经济能极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将可以节省量的地球资源以备后代人发展使用。4. 循环经济理念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过程中的体现为了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应当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来设计土地利用应当遵循的原则,使循环经济贯穿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过程。第一,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应实行节约与集约并重的原则。这是减量化原则的重要体现,也是从源头上控制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节约土地以及土地的集约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土地资源浪费现象,更能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效益,尽量减少向土地中或土地上排放的废弃物,防止废弃物超过土地资源所承载的极限,使土地能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对这些废弃物进行自我净化和再循环。1第三,对土地资源的减量化利用和再利用还应必须认真地贯彻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协调发展的原则。必须认真对待城市的发展和规划建设,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维持人类赖以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源;同时也要尽量减少对东中部土地的过分开采和利用,加强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有效规划和合理的利用。第四,对土地的再循环利用要求采取土地整理、生态恢复等综合整治措施,对各地因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导致使用价值丧失的土地进行治理与恢复。4.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相关政策建议首先,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充分體现建设用地投入的减量化、土地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内容,同时充分利用存量土地,优化和调整城镇用地结构,统筹城乡、区域土地利用,大力提倡土地发开、整理、复垦等措施。其次,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核心的工业园区,能更好的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根据各地区产业发展的优势不同选择适宜的产业重点建设,避免各类园区的重复建设。2再次,加强相关方面的立法。法律制度的完善,不仅在很大的程度上能约束和威慑那些乱用、滥用土地资源的行为及主体,也能引导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行为,并为这些主体提供一个有效地可持续利用土地的标准。最后,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民间组织不仅可以对那些滥用土地资源的行为进行更有效的监督,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抗那些滥用土地资源进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参考文献:[1]胡振琪,王霖琳.土地资源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与对策[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5)[2]李霞.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科技与经济,2006(06)[3]叶立青.“循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J].生态经济,2003(10)[4]张凯.发展循环经济是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J].环境保护,2003(05)[5]倪杰.基于循环经济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J].农村经济,2009(9)1倪杰.基于循环经济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J].农村经济,2009(9)2徐靖宇.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