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勒纳条件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
2018-05-09程豪
程豪
摘 要:自从马歇尔--勒纳条件诞生以来,由于其假设条件比较多,其适应性就一直受到争议。本文研究发现,马歇尔--勒纳条件在我国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后适用。关键词:马歇尔--勒纳条件 汇率制度第1章 引言1.1研究背景及意义2005年,我国重新启动了人民币汇率改革。宣布人民币不再单一盯住美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6年1月4日,引入了做市商制度和询价交易机制,改变了中间价的定价方式。即中间价的形成。 2007年5月21日,把人民币汇率日间浮动区间扩大到±0.5%。自从马歇尔--勒纳条件诞生以来,由于其假设条件比较多,其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适应性就一直受到争议。我国在2005年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改革的结果是我国的货币在世界范围内有一个普遍的升值现象。但是,一个更加有趣的现象确是,我国近年来,在国际贸易收支方面,却连年保持着双顺差的现象。当然,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学术界存在着较多的说法,也各自具有各自的道理。但是,本文想研究的是,可否从马歇尔--勒纳条件的这一个角度出发,对这一现象做出一定的解释,同时,更要探究马歇尔--勒纳条件在我国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后是否适用。1.2国内外文献综述1944年勒纳(Abba Lerner)给出了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的临界条件:马歇尔—勒纳条件(Mashall-Lerner Condition),即出口和进口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则货币贬值将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短期内货币贬值可能會恶化贸易收支,长期则可能改善贸易收支,存在J曲线效应。而 Buffie和 Edward(1986)引入投资品分析,认为贬值可能会恶化国际收支,而不是改善贸易收支。因此从国外的研究来看,关于马歇尔—勒纳条件和J曲线效应是否存在没有一致的结论。同样国内学者也探讨了马歇尔—勒纳条件和J曲线效应。钟伟等(2001)研究得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和贸易收支的正面应有约3个 季度的时滞效应。金洪飞和周继忠 (2007)研究发现我国对美国进口和出口的实际汇率弹性都是不显著的,因此认为人民币汇率对中美贸易没有显著影响。国内学者关于马歇尔—勒纳条件和J曲线效应也没有一致的结论。第2章 理论基础2.1基本理论弹性分析理论主要研究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货币贬值具有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贬值能否扬"出"抑"进",进而改善一国的贸易收支呢?取决于供求弹性。所谓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是进出口商品的供求数量对进出口价格变化反映的程度:弹性大,进出口商品价格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供求数量;弹性小,对进出口商品供求数量的影响较小。为了使贬值有助于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必须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即一国货币贬值后,只有在出口需求弹性与进口需求弹性的和大于1条件下,才会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改善国际收支。第3章 实证分析本文所应用的数据全部来自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官网,我国在2005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本文所研究的正是马歇尔--勒纳条件在这一阶段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本文考虑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各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干预汇率,而且我国政府也宣布人民币对美元保持币值稳定,可想而知,市场的作用受到较大的干扰。所以,本文选取了2004年--2008年与我国进出口贸易额较大的4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实证研究结果与马歇尔一勒纳条件的理论基本一致,我国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汇率基本处于逐渐上升的状态,我国对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的马歇尔--勒纳值为负,也就是说本币贬值会使得贸易收支逆差扩大。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也就是说本币的升值会使得贸易收支顺差扩大。 第4章 结论及对策4.1结论从理论分析以及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我国在2005年实行汇率制度改革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在我国基本还是成立的。4.2对策可以考虑的对策有两条:一是抓大放小,综合考虑整个对外贸易形势,使得汇率的调整能够以对一方贸易余额的较大增加去补偿对另一方贸易余额的较小下降;二是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改变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使原来满足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变得不满足,原来不满足马歇尔一勒纳条件的变得满足,以扩大我国对外贸易的贸易余额。从其他方面来考虑的话,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影响我国的贸易差额。(1)深入推进创新型国家战略,加快提升技术创新能力(2)加快中高技术产品进口,提高模仿能力(3)加快人力资本积累,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参考文献:[1]Dixit A .K. 1989,“Hysteresis import penetration and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4-136 [2]Grossman, G. M. and Helpman, E.2002,“Integration versus Outsourcing in Industry Equilibriu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7:85-120.[3]姜波克,杨长江.国际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厉以宁.中国对外经济与国际收支研究[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