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成因分析
2018-05-09郝天光
郝天光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290-02
本来应该像花儿一样的学生是如何变成田间的野草一样的学困生的哪?
我校针对在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学困生成因分析》的课题研究。通过设计有效的调查问卷,通过对学生本人、家长、任课教师的访谈,综合分析,找出学困生的成因。
一、个人因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
2.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困生听课状态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在上课的过程中,反应很慢,老师来了才开始找书,笔,得好几分钟才能进入学习状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就更无从谈起来了,慢慢就加入学困生的行列。
3、注意力缺陷障碍不被注意。实际上学困生中很多学生是注意力障碍,就是常说的你家孩子很聪明就是马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3%~7%,男女比为4~9:1。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注意力缺陷障碍是可以治疗的。
4、意志薄弱型,此类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不能迎难而上,而是选择逃避。意志薄弱是中小学生学习中的大敌,是造就“困难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人即使再聪明,也做不到过目不忘。正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学习是一个不断巩固复习和重复的过程,而因為意志力薄弱,缺失了这样的过程,所以导致了知识的遗忘,新旧难以衔接。学习是一件很苦的差事,思考问题百上是很累人的一件事,知识难度不高的时候,需要的是体力上的付出,是重复细节上的打磨。需要的是刻苦和勤奋。但当知识难度上去的时候,需要的是孩子体力付出背后的智力投入的强度,最终考验的还是孩子的毅力。所以,一个懒惰不愿吃苦而又做事缺少毅力又不能持之以恒的学生,是难以有优秀成绩的。
5.个人因素造成的学困生。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由于每个人大脑结构不同,有些事如记忆力,逻辑分析能力,情感表现力各有不同,而一方面超越常人即是生理上的天才,即天生的天才,也因为大脑结构不同可能其它方面不强,或很弱,人与人智力、能力不仅有差异,而且差异很大。而这两个因素,正是我们所说的,天才的必要条件。但在是无法得到正常的教育资源,很多人有体育特长,音乐特长,除非特殊情况,绝大部分的天才都胎死腹中,缺乏教育资源而被埋没。例如韩寒7门功课不及格,却没想到他成为一名成名作家。我校有读书社、篮球队、足球队、音乐、美术、舞蹈通过开发学生的潜质带动学困生脱困是一个不错的探索。
二、社会环境因素
现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两个学生案例发现了一些过去未曾有过的新的情况。在网上搜索有很多案例值得深思,如果任其风气蔓延,必将成为普遍现象,尤其是师资薄弱的农村,教师权威不如城市老师,这种现象将来会更加明显。学生行为过分,面对教师的善意劝阻、教育,不仅不会虚心接受,还不顾及教师的权威与尊严顶嘴,甚至还会煸动别的同学,影响班风。面对这种情况老师过去的教育手段罚劳动,写课文,罚站等教育手段用不上(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因此产生很多问题。如前几年,我校一位老教师抱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放学时将一个孩子留在教室里辅导,这个家长见别人的孩子都走了。就不耐烦了,冲进教室拉起孩子就走,并说“我的孩子学得好不好与你有什么关系?他将来会过得比你差?我的孩子都饿半天了,饿坏了你负得了责?”在家长的心目中,孩子的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又加上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稍有闪失,家长承受不起,老师更承担不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孩子不想学,家长不重视他学,老师不敢逼他学,因而,学困生就越来越差。急需建立新的教育方法和行之有效的教学规范。用人民日报的话说把戒尺还给老师。我建议把这个规范建立作为一个新的课题深入研究。
生活环境的影响。在这个游戏、网络盛行的时代对那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使其沉迷,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等。
古人有孟母三迁故事就是告诉我们为了孩子将来要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三.家庭原因分析家庭关系欠和谐
1.父母离异或留守生家庭缺少父母关爱。家庭,本应是幸福的港湾,本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欲望需求和人际关系都随之产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发生裂变,走向解体,“对于学生(孩子)来说,父母离异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心理学家李·索克语),这种心理创伤甚至影响其一生。心理阴影很难抹去。这种家庭的孩子成为学困生也就不足为奇。思念父母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是他们成为学困生的原因之一。
2.爷爷奶奶进行隔代教育的。还有一些父母,他们特点是对其子女在教育管理上方法欠妥溺爱型家庭:对孩子千依百顺;放任型家庭:对孩子的行为不管不问。同行说:“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位家长,孩子学习不努力,还经常若事生非。通知家长到学校,家长却说:俺的孩子我不要求他能考上什么大学,只要快乐就行,就凭我赚的钱,他将来还会没得花,我就没有多深的文化,还不照样生活得挺好。一席话说得我无言以对,只得说,是是,咱不是想让孩子多学一些知识吗?上不上大学那是以后的事。”这样的家长,老师还能指望他们做什么?教育好孩子,还是与老师站在统一的教育战线,这一切都将是天方夜谭海市蜃楼罢了。
3.压力型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成绩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以至于揠苗助长,还美其名曰“没有压力哪来动力”,使孩子谈学色变,心理压力大,恐惧。无休无止的补课,使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4、还有暴力或吵架家庭,这一类家庭虽不多,但给孩子造成的影响是深重的。有的孩子逆反,对外学家长有样学样。有的就是特别懦弱,甚至致使这些孩子产生学习困难。
5.方法不当。陪孩子写作业看似简单,却是个技术活。从谈话中,不难发现家长们陪写作业的方法有明显问题,大致可以分为5种方式:
代笔式:总是不相信孩子能独立、正确的完成。发现难题答不出,家长会直接说答案或帮他写作业,追求效率。
监管式:全程紧盯孩子写作业,生怕他不集中注意力,去做无关学习的事。
干扰式:孩子一边写作业,家长一边玩手机,偶尔关注学习进度。
唠叨式:对孩子要求高,家长不能容忍一点差错,经常以说教的方式评论他他写作业:“上课到底听没听,连这个都不会”。
指点式:每做一道题,家长就要检查一次。发现问题,直接指出,甚至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解题方法立即改正。
看似没有过多干涉孩子的作业情况,但实际上却严重影响了孩子学习的心境。孩子不仅不能静下心来写作业,反(下转292页)(上接290页)而会给孩子增加额外的压力。导致自己本来会做的题目也做错了,拿不到该拿的分数,成绩自然会变差。
6.缺少赏识教育
学校开家长会,一位老师在黑板上写四道算术题,请家长们评判。
错了,家长们纷纷说道“你算错了一道”。
老师转过身来,慢慢的说道“是的,大家看得很清楚,这道题是算错了。可是前面我算对了4道题,为什么没有人夸奖我,而只是看到我算错的一道呢!”
老师接着意味深长的说“家长们,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发现孩子错误之处,而是赏识他们做得对的地方!”
家庭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导致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差别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四)学校原因分析
学校留级制度的取消。学生的成绩不如人意,一种是先天智力不足,另一种是起步没学好知识。正常情况下,后一种情况占大多数,学生的基础差,如果有机会留级的话,帮助應该非常大。让他们打牢基础,他们也会如其他同学一样学得轻松。
教育方法失当,教学节奏快,掉队的学困生。现在的状况下,教师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就是新课标考的内容远远超出课本的内容,教师不得不增加相关教学内容,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拉着学生跑,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渐渐地掉了队,成了学困生。
作业过多,拖垮的学困生。现在虽然明令减负,但社会家庭学校都关注学生的分数,不练不行,不做不行。书山题海打倒了部分学生,使他们加入了学困生的行列。
综上所述,学困生的形成有其社会原因,也有源于家庭、学校的客观原因,还有其自身的主观原因。要想对他们进行转化,必须挖其根源,对症下药,同时还要呼吁社会、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只有多管齐下,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方才有效。
参考:巴班斯基对学业不良原因的分类,盖里蒙特的分类,波里索夫的图式和北尾伦彦的三层次因素,翟特林的分类,何家铿的差生成因分析,万智儒的差生个案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因分析,陈仙梅的结论,金星明、郭迪的调查,科尔曼报告,王敬国分层抽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