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密切值法的我国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评价
2018-05-09杨诗炜张光宇邓彦马文聪
杨诗炜 张光宇 邓彦 马文聪
【摘 要】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体系主体的背景下,学界的关注点势必从区域创新绩效转变为区域企业创新绩效。文章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活动、创新产出四个方面构建了我国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密切值法对我国28个省份工业企业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在上述四个分项和区域空间分布上均呈现出明显的特征,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较高的省份集中在环渤海湾和东南沿海。我国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与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必须在四个方面均衡发展,全方位地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才能高效聚集创新资源,有效地增强该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
【关键词】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密切值法; 工业企业
【中图分类号】 F224;F272;F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08-0060-07
一、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创新型国家建设可谓成果丰硕。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把创新称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而且明确指出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并以之建立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此,如何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价一个地区内企业的创新绩效,已成为当前我国政府、学界和企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当前对“创新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是依然存在不少局限性。首先,从研究对象上看:(1)多数关注国家创新能力[2,3],或区域创新能力[4],或微觀企业个体的创新能力[1,5-7],较少单独评价区域中企业的创新绩效[8];(2)现有企业创新绩效研究多数以大中型企业为对象[9-11],未能覆盖所有规模以上企业;(3)部分研究则关注某些省市、产业的创新绩效[12-14,18],较少从全国范围进行评价。其次,从指标体系设计和评价方法选择上看:(1)在评价方法上,主要用到层次分析法(AHP)[7,15]、数据包络分析法(DEA)[16,20]和BP神经网络法[6]等,存在一定局限性;(2)指标体系不够全面和完善,多数仅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进行构建[16],对创新环境和创新活动等指标关注不够。除了方法局限性以外,最大的局限性是研究对象多为全国和省际区域,或者单个企业,或者某些产业,而对全国各个区域内所有规模以上企业的总体创新绩效的关注度较少。针对方法上的局限性,本文选择密切值法,其操作简单,在计算上不需要加权,排除了主观因素导致的评价结果误差,且其结果可以进行直接排序,是一种多指标综合决策的优选方法[5,17]。针对研究对象的局限性,本文构建了我国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年鉴》的数据,对全国各区域企业创新绩效进行评价。因此,本文不仅可以弥补现有研究缺口、丰富相关理论研究,而且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企业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我国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
区域企业创新绩效是一项由多个指标组成的,既相互联系又有依存关系的统计指标集[7,9]。它既包括反映区域内企业创新资源的投入,也包括企业创新成果的产出;既包括体现企业创新过程的创新活动,也包括支持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为了构建全面系统的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指标体系,必须坚持三项原则:(1)科学性和可获得性相结合[2];(2)代表性和可比性相结合[2];(3)定量指标和比重指标优先原则[2,5]。根据相关文献回顾(见表1)和多次专家讨论,本文主要从创新环境[15]、创新投入[5,6,7]、创新活动[7,12]和创新产出[6,7,16]四个方面对区域企业创新绩效进行评价。
三、我国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指标体系的评价实践与应用分析
(一)方法原理和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密切值法进行评价,它是一种不需要加权的多目标决策的评价方法[5,14]。它在经处理的样本中选取每个指标的“最优值”和“最差值”,通过计算各样本点与它们之间的欧氏距离,并通过比较其离最优值及最差值之间的距离,从而确定各样本点的密切值,据此对评价对象进行优劣排序[5,14]。
2.样本和数据来源
评价指标的数据均是通过《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年鉴》收集,各评价指标均为定量指标,各指标的度量方法和数据来源见表1。由于西藏、青海和内蒙古3个省份的相关数据缺失或者数值过小,因此,本文仅选取了28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如无特殊说明,所有数据均是以“省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统计口径。
(二)我国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的总体情况分析
本文选取了我国28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对象,通过对表1指标体系数据进行收集,按照预处理方法对表中各项取值进行预处理,得到规范化的创新绩效指标量化表(如表2)。
从规范化的创新绩效指标量化表中,选取各项指标最大值A+和最小值A-组成最优点集和最劣点集,计算各样本点与最优点集和最劣点集的欧氏距离计算出各地区的密切值(见表3)。根据密切值大小对各省市的区域企业创新绩效进行排序(见表4)。
由表4的结果可知,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总体排名前6位分别是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总体排名最后6位分别是甘肃、新疆、宁夏、山西、海南和广西。同时,也不难发现,我国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较高的省份集中在环渤海湾和东南沿海,尤其是直辖市的创新绩效较周边区域更高,显示了直辖市对创新资源集聚效应;而创新绩效相对较弱的则集中在西部和西北部,这与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相吻合。由此看来,我国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与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三)我国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各项情况分析
1.创新环境分析
在区域企业创新环境排名前6位的是北京、上海、江苏、贵州、广东和浙江(详见表5)。北京的技术市场活跃程度非常高,表现在技术合同成交数(A3)和技术市场交易金额(A4)两个指标排名第一,且其余3个指标也排名靠前。上海市政府对企业R&D;经费支持力度最大,表现在R&D;内部经费中政府部门科技活动资金比重(A1)上排名第一。需要特别留意的是,吉林在R&D;内部经费中税收减免比重(A2)上排名第一,贵州在R&D;内部经费中金融机构贷款额占比(A5)上排名第一,因此这两个省份的创新环境排名也较区域内的其他省份靠前。
2.创新投入分析
在区域企业创新投入排名前6位的是广东、江苏、北京、山东、浙江和上海(详见表6)。由于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B1)是绝对值指标,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人口大省在研发人员投入总量上明显优于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而在R&D;人员硕士以上占比(B2)、R&D;人员可支配的R&D;经费(B3)和R&D;经费强度(B4)等比重指标上,直辖市排名则相对比较靠前。
3.创新活动分析
在区域企业创新活动排名前6位的是上海、山东、湖北、广东、北京和江苏(详见表7)。上海在各项创新活动指标上均排名靠前,特别是在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占技术获取经费比重(C4)指标上更是排名第一。而在R&D;项目数量(C1)的排名上,江苏第一、浙江第三、上海第五,印证了“长三角”是我国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其次,甘肃在技术获取经费支出占R&D;经费比重(C5)指标上排名第一,但由于在技术改进和扩散活动上表现不佳,创新活动绩效排名仍处于中下游。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是,黑龙江和河南虽然没有指标特别突出,但各方面平均的表现也使得他们的创新活动绩效进入前十,说明作为传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黑龙江与传统农业大省的河南两省的企业在创新活动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4.创新产出分析
在区域企业创新产出排名前6位的是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天津和浙江(详见表8)。广东排名第一,其各项创新产出指标均表现良好,且在新产品出口额占销售收入比重(D1)指标上排名第一。值得注意的是,海南和宁夏在创新产出能力上均排名前十,特别是宁夏在发明专利申请数占专利申请数比重(D3)指标上排名第一。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在于创新产出指标均为比重指标;尽管宁夏在新产品以及知识产权数量等指标上总量较少,但在创新产出效率上比一些指标总量高的省份要高,因此创新产出绩效排名比较靠前。
5.高绩效区域特征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分析企业创新绩效较高区域的特征,将总体排名前6位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北京和上海两大直辖市创新绩效排名前二位,北京的工业企业创新绩效最高,而且在四个方面表现比较均衡,其中创新环境排名第一,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分别排名第三和第二,创新活动排名第五;上海工业企业创新绩效排名第二,主要特征是创新活动非常活跃,在创新活动上排名第一,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排名第二和第四,而创新投入排名第六。广东的工业企业创新绩效排名第三,表现出高投入高产出的特征,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上均排名第一,而创新活动和创新环境排名第四和第五。江苏的工业企业创新绩效排名第四,在四个方面表现较均衡,其中创新投入排名第二,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均排名第三,创新活动排名第六。山东的工业企业创新绩效排名第五,创新环境薄弱(排名第十六)而创新活动却非常活跃(排名第二),创新投入较大(排名第四)但是创新产出一般(排名第十)。浙江的工业企业创新绩效排名第六,在四个方面表现较均衡,其中创新投入排名第五,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均排名第六,创新活动排名第七。
由此可见,北京和上海两个直辖市占据绩效排名前二名,优于其他经济强省,顯示直辖市创新资源要素的集聚效应。而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活动、创新产出四个维度看,北京、江苏和浙江在这四个方面表现比较均衡,而且北京的创新环境最为理想,北京的创新绩效也最高;上海工业企业在这四个方面中,创新活动最为活跃;广东的工业企业创新则表现出高投入高产出的独有特征;山东创新活动非常活跃,但薄弱的创新环境以及创新投入与产出的不匹配,极大影响创新绩效。
综上所述,区域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不能只关注提升单一方面,必须在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活动和创新产出四个方面均衡发展,全方位地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增强该区域企业创新绩效。
四、研究结论和未来展望
(一)研究结论
第一,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讨论法,构建了我国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构建了包括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活动、创新产出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19个三级指标的区域企业创新绩效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充分借鉴了过去学者的相关研究,并强调以“全国各省份规模以上企业”为统计口径,较全面地涵盖了企业创新绩效的各个维度,是一个评价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而不仅仅是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
第二,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密切值法对28个省份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进行总体评价并得出相应结果。结果显示,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总体排名前6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总体排名最后6位分别是甘肃、新疆、宁夏、山西、海南和广西。总体而言,我国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与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较高的省份集中在环渤海湾和东南沿海,而较弱的则集中在西部和西北部。
第三,对评价结果进一步分析显示,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不能只关注提升单一方面,必须在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活动和创新产出四个方面均衡发展,全方位地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才能高效聚集创新资源,有效地增强该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
(二)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第一,本研究在构建我国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后,仅使用了密切值法进行评价和分析,且对各指标采用等权赋值,有一定局限性。密切值法作为一种多目标决策的优选方法,它在克服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方面有着其优势,尤其适用于进行排序[5]。但是,该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它的输出结果是比较值,因而无法算出创新绩效的具体值。未来可以结合层次分析法[15]、数据包络分析法[16]和神经网络分析[7]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多角度验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比较不同方法的分析结果。
第二,限于篇幅,没有做进一步的细化研究。例如,目前是选取一年数据对构建了我国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检验,也是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前期的静态评价。未来可以收集多年统计年鉴数据,形成面板数据,对我国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进行动态评价与监测;也可以在区域层面上分企业注册类型、企业规模等方面对企业创新绩效进行研究和补充;更可以针对各区域企业在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活动和创新产出四个方面的表现进行聚类分析,得出不同类型的区域工业企业创新绩效,并分析其原因。
【参考文献】
[1] 陈劲.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创新能力?[J]. 科学学研究,2012(12):1762-1763.
[2] 张义梁,张.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2006(6):28-34.
[3] 陈劲,陈钰芬,王鹏飞.国家创新能力的测度与比较研究[J]. 技术经济,2009,28(8):1-5.
[4] 陈鑫,吴耀宏.基于TOPSIS法的区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5): 131-134.
[5] 陆菊春,韩国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密切值法模型[J].科研管理,2002,23(1):54-57.
[6] 夏维力,吕晓强.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应用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1): 50-54.
[7] 曹洪军,赵翔,黄少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9(9):105-114.
[8] 任远,吕永波,刘建生,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区域评价与分布特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5): 110-117.
[9] 徐保根,高照兵. 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方法研究——以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7,23(12):99-102.
[10] 卢方元,范云菲.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比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6): 15-20.
[11] 刘思明,侯鹏,赵彦云.知識产权保护与中国工业创新能力——来自省级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3):40-57.
[12] 郑若谷.中国制造业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J]. 当代财经,2010(1):89-95.
[13] 朱永林,冯志敏,陈廉清,等.基于密切值法的模具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9):187-190.
[14] 陈琦,贾元华.基于密切值模型的中部六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J].物流技术,2011(15):67-68.
[15] 刘婷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6] 钱燕云.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和有效性的综合评价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4,24(1):51-53.
[17] 朱永林,冯志敏,陈廉清,等.基于密切值法的模具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9):187-190.
[18] 王树刚,王娴,张同健.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解析[J].会计之友,2011(19):43-45.
[19] 张涛.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与绩效评价[J]. 会计之友,2012(26):12-16.
[20] 许书杰.基于知识单元重组的企业创新绩效DEA模型分析[J].会计之友,2015(17):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