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乐中学”到“学中乐”
2018-05-09景晓峰
景晓峰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段微课,第一句话就是“一起学地理,快乐才是硬道理”。给学生放了这段微课后,学生久久不能忘记,常常重复这句话,课堂也因此变得活跃、有趣,我更是深切的感受到这句话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从教十余载,笔者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挚友,是获取知识的原动力;同时,笔者也一直致力于打造兴趣化的课堂,尝试各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方式方法,颇见成效。
师生关系和谐
当今的教育,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模式了。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往往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记”。一节课45分钟,基本都是教师在灌输知识;即使教师偶有提问,也很少有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都是被点名;甚至有的老师觉得提问学生很耽误时间,整节课都是老师自己在表演,学与不学,全凭学生自觉。那个时候,觉得老师高高在上,像神仙一样不食人间烟火,甚至见到老师像老鼠见了猫一样躲闪着。这样的教学模式,未必完全不好,起码学生对老师的敬畏之心是有的;但是,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来说,就很难讲了。从走上教育岗位的那一天开始,新课改的理念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教师,已不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教师在课堂的角色扮演中,由主角变成了导演,由控制课堂变成了策划课堂;学生则由配角变成了主演,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课堂,也由“一言堂”变成了民主、平等、集体参与、合作互助的课堂。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学生可以与老师近距离地沟通和交流,敢于在课堂中表达自己的见解;即使有的问题或答案“匪夷所思”“标新立异”,只要老师适当地鼓励与肯定,再加以引导,便不会抹杀学生认真思考和学习的热情。也正是老师对学生千奇百怪的答案的赞许与肯定,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充分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参与意愿和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热爱课堂和喜爱学习。这一点,笔者觉得任何学科都是适用的。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有趣并高效的课堂导入 若是每节课,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学生们下意识的动作往往就是翻书、看书、找答案,基本是不动脑的。如果教师能把本节课讲的内容,创设一个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给学生动脑思考、紧紧参与课堂提供契机。比如说,在讲《地图的阅读》一课,可以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江河湖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这个答案,不仅揭示了本节课要讲的内容,也让学生对“地图”是什么有了初步了解,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何乐而不为呢?再比如说,在讲中国气温分布规律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家住大连的小明,暑假想要出去旅游,应该穿什么衣服好呢?寒假又该怎样呢?”学生们就会七嘴八舌地回答:如果去南方,就该穿什么;如果去哈尔滨,又该穿什么。这样,“气温的分布规律”不就出来了吗?然后,再引导学生读图认证自己的判断,一节生动有趣的课就生成了。
多媒体与课堂的深度融合 一提到媒体,许多教师想到的就是PPT。有的教师甚至上课连PPT都不用,直接就是“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几页”“第几行动笔画”,把本来可以很生动的课,变成了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其实,我们可以应用多媒体,把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比如说,白板的多种功能,像勾画、拖拽等,可以形象直观地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看图的能力;通过微课,把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做成动画视频的形式,再配上教师讲解,使学生在更加容易理解的同时,还会佩服老師的才华,尊敬老师的付出,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再比如说,微信公众号的使用,“问卷星”“UMU”等多种学习平台的使用,使学生在信息化时代里体验到全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他们怎能不兴趣盎然呢?
利用地图、课本插图进行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学生可以从地图中直接获取很多地理信息,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初中地理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插图多。无论是景观图片,还是各种地图,都可以充分地简化相关文字叙述;而且形象直观的地图,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在讲大洲分界线的时候,如果只带领学生把书上的文字部分画出来,不仅枯燥无趣,学生的脑海里也会难以留下记忆;如果结合着书后的世界地形图,把分界线的位置和对应的地理事物找出来,像巴拿马运河就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大部分学生能做到当堂记住,而且自己找出来地理知识的过程,也是提高学习兴趣的过程。
关注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地理学科与多个学科都是有交集的。语文中的很多诗句,都可以用地理知识解释,像“东边日出西边雨”“滚滚长江东逝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坐地日行八万里”。在讲到相关知识时,拿这些诗句引入或做解释,学生就会顿时兴趣盎然。还有计算比例尺、海拔高度、温差等知识,又结合了数学知识。讲新疆“坎儿井”时,学生会想到物理的连通器。而南北方音乐风格的差异,也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这些学科之间的融合,也都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法宝。
趣味地理的使用 在地理教学中,很多小笑话、谜语或者有趣的说文解字,都能增添地理学习的乐趣。比如说,在讲到中国政区图时,每一个省份的轮廓都可以找一个形象的事物帮助记忆,如青海省像玉兔、云南省像绿孔雀、黑龙江省像丹顶鹤等,既生动,又有趣。再比如说,在讲到新疆省的地形特征时,“三山夹两盆”正好和疆字的右半部分吻合,而左半部分又和国界线的形状类似,大家在一片“原来如此”的惊叹声中,地理知识就被记住了,课堂也变得轻松愉快。
发现“地理美”的眼睛
比起其他学科,地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许多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多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学生只有发现了学习地理是有用的,才能获得学习的动力,产生学习的兴趣。这个目标,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在每一节课中持之以恒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许某一个点就触动了某一个学生的神经,开启了他学习地理的大门。一个班级,如果大部分的学生都开启了这个大门,整体的氛围就不一样了,这样的热情一定会带动更多的学生。具体该怎样做呢?简单地说,就是帮助学生擦亮发现“地理美”的眼睛。如在讲到欧洲西部的时候,可以结合常说的“西餐”来讲解。西餐主要就是牛排,面包,牛奶等,为什么当地人喜欢吃这些?这就引出当地畜牧业发达,再引出地形、气候等特征。进而扩展,四川人喜欢吃辣,也跟当地气候潮湿有关;大连骑自行车的少,是因为丘陵地形为主。这样,同学们再出去旅游的时候,就能留心当地的衣食住行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美”。如果每节课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渗透,地理就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兴趣自然而然地产生,地理修养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关注核心素养,培养学习能力,是教师努力的原动力。其实,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学会学习。这样做,正符合了当下最新教育理念——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是,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自主发展、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这12个字,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都要潜移默化地去培养和引导。我们要教的,不是一个只懂得学习的人,而是一个充满热情、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学习能力和文化修养的全面发展的人。在这一目标里,每一个学科都责任重大。作为地理教师,笔者自然是义不容辞。提高地理的学习兴趣,既成为起点,也是最终目标。有了这一信念,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热情。
以上是笔者对如何提高地理学习兴趣的一些看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意识,并想尽一切办法为之努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参与课堂,在获得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收获了知识和修养。教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而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良性的循环。在提高学习兴趣这条道路上,笔者将继续钻研,让兴趣这扇大门向更多的学生敞开。
参考文献
[1]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郭莉莉.培养学科兴趣拉动地理成绩[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c9c7f820102vr0w.html,2015-08-26/2017-12-19.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瑞格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