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2018-05-09张波
张波
化学在自然学科中和日常生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类经济生活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化学了,化学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比如洗发水、牙膏、玻璃、汽油等重要的生活用品都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的化学人才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这大大推动了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改革,许多教师希望通过提高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性来实现对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提升,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化学自我学习能力。下面针对提高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性策略和方法,提出几点建议。
利用新技术,提高课堂趣味性
如今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已经渗透在学校教学的方方面面了,教师利用新技术能够为课堂的顺利进行带来许多便利。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为课堂提供了大量有趣的教学素材。这些素材不仅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息息相关,更加贴近他们的内心生活,而且能够以视频、图像等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化学现象带来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化学这门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举个例子,教师在给学生介绍“镁条燃烧”这个现象的时候,可以通过视频播放。因为镁条燃烧的过程比较迅速,反应较为强烈,教师可以通过调节视频播放的速度,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看清实验过程的细节,明白和了解实验的每个器材作用,认识到“实验现象中的镁条是怎样发光发热的,光的强度又有多大”。对于一些化學实验,因为场地和实验器材条件的限制,以及出于安全的考虑,课本中一些危险的、高难度的化学实验往往无法在课堂上展示,这时候也可以通过视频教材让学生了解具体的实验现象,引导他们更好地对化学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比如“浓硫酸与炭的实验”“钠与水的反应”等。由于钠与水反应会产生爆炸效果,因此很难在课堂上展示,而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新的教学模式,还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使得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高涨,实现学生化学知识素养的巩固、拓展和提升。
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参与实验
学习化学的过程,不能够一味注重对化学知识和理论的反复记忆。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学生要亲身参与化学实验的过程,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化学的内涵。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实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实验,规范和修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培养他们正确的实验思维。学生们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能够积累起更多的化学经验,同时还能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从而培养起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素养。
注重自我提升,增加专业知识
提升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不单单是对学生的生活进行调整和改变,还要注重教师的自我提升过程。教师在化学课堂中占据一个主要的地位。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总是处在活跃的气氛当中。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充实自己的教育知识,革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才能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突破,巩固好初中化学的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之路奠基。比如,在每节课结束之后,教师应当询问学生对这节课的想法,及时了解学生在这节课上完之后对化学知识的了解以及掌握程度,从而帮助教师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完成程度,从而让自己对现有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完善;同时,还应当结合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制订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案,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提升,不断取得进步。
开展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热情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化学课外实践活动和竞赛来激励学生参与化学学习,利用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娱乐性以及竞赛的奖品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这些活动和竞赛,能够让学生更加意识到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能够催生学生主动进行化学学习、拓宽化学视野的积极心理。例如,可以在课堂上举办“化学知识抢答”比赛,教师事先准备好相关的化学问题,指导学生科学分组,然后让每个小组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抢答,最后回答正确并且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获胜的小组可以获得教师准备的奖品。这种“头脑风暴式”的比赛,能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里对化学知识进行温习和运用,强化了化学知识的记忆和印象,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灵活地运用化学知识,感受到化学知识带来的魅力。
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作为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学生和教师的意义都十分重大。教师要想能够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得继续对化学教学变革进行研究和总结,以帮助学生在更好的学习环境中增强自己的化学竞争力,巩固自己的化学基础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宋春梅.初探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
[2]王后雄,林丹.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知识断层及衔接的初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4).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南金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