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论语:一个省级商会秘书长的“修行”手记
2018-05-09高健淇
在京省级商会是一个圈子。这个圈子里,北京山东企业商会以能够创造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线上线下活动独领风骚。该商会秘书长高健淇先生,是通过成功运营商会微信群、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而成为“大咖”的人。
近几个月来,高健淇先生开通了个人自媒体《商会论语》,将自己7年秘书长工作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诉诸笔端。其文笔富有齐鲁之地的浑朴和雅致,其见解闪烁着深入浅出的通达与智慧。熟悉商会的人,常能在他别出心裁的论语里灿然一乐,抑或有所共鸣。
本刊特辑录其数篇论语,以飨读者诸君。
商会的“根”与“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组织、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乃至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根与魂。
什么是根与魂?有的说是文化,有的说是精神,有的说是信仰,有的说是理念,有的说是情怀,有的说是认同。
从字面上理解:根, 事物的本源;魂,国家、民族崇高的精神,一切事物的精灵。
商会的根与魂,在哪里?一定要在精神、文化、价值观等意识形态中去寻找、去发现、去总结、去挖掘、去提炼、去升华。
商会目前有三种类型,一是行业商会(行业协会),二是基层商会(本地商会),三是异地商会(外埠商会)。行业商会重“同业”、基层商会重“同地”、异地商会重“同乡”。同为商会,各有侧重。
行業商会的根与魂,“蕴藏”在行业属性、行业文化、行业精神、行业气质中。基层商会的根与魂,与一个地方的自然、人文、资源、历史、习俗、产业基础、营商环境、发展理念等息息相关,休戚与共,水乳交融。异地商会的根与魂,既有原籍的基因、血脉、烙印、底蕴,又有所在地的精神、灵魂、情怀、视野。
行业商会是行业的“影子”,如影随形,又无处不在。基层商会是基层的“衣服”,光鲜亮丽,又知冷知热。异地商会是异地的“风筝”,志存高远,却桑梓牵引。
行业商会的根与魂,在行业之“光”里。基层商会的根与魂,在基层之“形”中。异地商会的根与魂,在异地之“线”上。
知道了商会根与魂在哪里,是什么?才能“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
商会“老会员”都去哪儿了
商会有一个群体,随着商会成立时间越久,这个群体越庞大,那就是“曾经的会员”,也可以称为:原会员、老会员,某某届会员。
原来他们都曾经是商会大家庭的会员,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不再出席商会会议,不再参加商会活动,不再响应商会倡议,不再履行会费义务等等,按照商会章程,基本上可以定义为退会行为,属于非会员了。
人都是有感情的。当看着“老会员”渐渐远去,“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来”。作为一个商会秘书处的专职工作者,内心难免要经历一系列变化:不舍、伤感、无奈、反思、迷惘、淡然。
会员为什么要离开商会?有个人、企业、商会等等各种因素。有的是个人的时间、兴趣、心态、喜好、圈子、人脉等影响到个人决定;有的是企业的产业环境、发展方向、经营思路、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组织架构等发生了变化,商会对企业的作用“递减”或“全无”;有的是商会组织无作为、无活力、无水准,让会员对商会失去信心和依赖,继而“敬而远之”、“逃之大吉”,离开商会只是早晚的事儿。
商会作为松散型的社会组织,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就是“自由”二字注定了商会会员工作的“复杂性、变化性、不确定性”。
会员加入商会只是开端和起点,减少会员流失率,延长会员在会时间,“留得下、留得住、留得长”才是目标和结果。商会工作不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一气呵成;不能入会前和入会后“判若两人”;不能只收会费,不办事;不能高高在上,做所谓的“领导”和“老大”;需要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需要积极创新办公思路和运营模式,需要精益求精抓好商会各项服务。总之,商会做大做强,做好做精,做到完美做到极致,没有天花板。
如果做不到雪中送炭,就不要错过锦上添花;如果做不到大场面大气势,就不要忽略小细节小感动;如果做不到江河湖泊“奔流不息”,就不要放弃泉潭溪井的“涓涓细流”。
时间和商会的“老会员”都去哪儿了?其实他们未曾远去,一直都在身边。只是没有了“会员”这称呼,减少了联系,缺少了互动。99%的“老会员”一去不复返,不会也不再“重复入会”、“二次入会”。如何让老会员成为荣誉者、长久受益者、持续宣传者,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商会课题。
老会员,商会要感谢、感激、感恩他,正是因为他的加入,曾经的付出,让商会成长、摸索、实践,收获了经验和荣耀。
老会员,没有商会的日子,祝愿他一路走好。有时间来商会坐坐,常回家看看。商会时刻等他回家。
商会不是一个人的王国
商会有一个人,是旗帜、是灵魂、是标志,是象征、是代表、是符号,是唯一的、具有“领袖”特征的,那就是会长。
一会之长,代表着一个群体,一个群体的声音。无论“会长”是指定的、推荐的、选举的,还是自封的,他都代表的是一个群体,不是个体,即便是少数的人组成“小群体”。
商会有商会的样子,会长有会长的要求。会长不等于商会,商会也不是会长。
会长的学识、修养、眼光、格局、思路、境界,还有自身企业的性质、规模、历程、文化,对商会的理解、思考、决策,对政策的领悟、研读、认识等等,影响着自己,影响着企业,也影响着商会这个群体。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未必是一名成功的商会会长,需要由纯粹的企业家向社会企业家转变的过程。
一个商会会长如果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甚至非常完美、无可挑剔,在商会内外找不到和他“相提并论”的社会企业家,那么这个会长是商会之幸,也是商会之哀。
商会不能成为一个人的王国,一个人的天下,一个人的乐园,一个人的舞台,一个人的秀场。
会长即使再优秀,再伟大,再努力,也不是无可替代的,也需要新陈代谢,也需要民主治理,也需要会员参与,这就是制度设计。
会长没有终身制。实行的任期制,一届一般不超过五年,特殊情况下实现连任的,是有限度的连任制,不超过两届。任期前,还要有推荐、民选制;任期间,还要有轮流值班制、会长办公制、理事议事制、会员代表大会表决制等等。
会长自身的优秀不是优秀,一定是群体的优秀才行。如果无人可替代,没有梯队,没有培养接班人,则是作为会长们的最大遗憾。
会长一定要有忧患意识。要清楚自己不会永远做会长,接你的人会做的怎么样?不能断层,不能有大的落差,不能因为换届发生大的变故,不能因为自己企业情况影响到商会组织的正常运转,居安思危,才能走得更稳健。
会长一定要有伯乐眼光。及时发现“帅才将才”,推荐好接班人(会长候选人),并加以培养培育,压担子,给舞台,给后来者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会长一定要有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化为春泥更护花,必要时自动隐退,主动让贤,担任荣誉会长、名誉会长或顾问职务,既不恋权,又不远离,甘于幕后,扶上马,送一程。
会长一定要有契约精神。在商会章程的框架下,不宜超期、延期和随意变更,只有主动遵守,才能凸显制度的力量。
会长一定要有民主胸襟。商会不是自己的家族企业,专断、高傲、摒弃民主,只能摧毁商会的“民主”议事氛围,有事就说话,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才是商会的“民主”之义。
商会不仅要走好,更要走远。会长,任重道远。
商会不是平的
地球是圆的,世界是平的。
科技让世界变得平坦,距离在消亡。我们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前进,才能在竞争中赢得胜利。这是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观点。
商会不是平的,首先发展之路没有坦途。这里有起伏、有凹凸、有坎坷、有摩擦、有泥泞、有波峰、有低谷、有生长曲线、有生命周期。
一个商会的发展,有酝酿期、新生期、生存期、成长期、可持续期和衰退期“六个阶段”,任何一个阶段,都不是平坦的。
各类问题就是各种“不平坦”。酝酿期首要问题是可行性,是商会成立的必要性。合法性是商会新生期的先决条件和一切的基础,只有拥有合法身份,才名正言顺。生存期是商会解决活下去的问题,归根就是“人财物”。成长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摸索、实践、创新、试错、纠偏和修正的过程。可持续期是商会健康、良性发展的状态,通过实践得出适合自己的运作模式,逐渐形成自己特色文化。
商会不是平的,还体现着会员间的“不均衡”。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有发展前景、产业优势、资源禀性、企业规模、行业实力、利税贡献、社会责任、品牌影响等差别;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看,有冒险精神、合作意识、财富观念、投资理念、企管能力、市场嗅觉、集体荣辱、行为喜好等不同。
正是这样差别和不同,才使商会出现了职位“等级”。等级对应权利,权利意味着责任,有责任就要有付出。商会的付出最实在,多数直接体现在“会费”上,会长出的最多,依次递减,直至极少费用或零费用的最普通群体。
不平,带来了落差。落差越大,势能越大,势能转化动能,一个组织的源动力也越强劲。
能者多劳、智者多虑、富者多助。
商会的话语权从哪里来
话语权就是说话权。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
商会有没有話语权?有。作为一个群体,声音的大小,权力的强弱,影响的远近,位置的高低,制约着话语权。
你站的位置足够显眼,大家都能看到你。你的声音足够大,大家都能听到你的话。
商会的话语权,从哪里来?一是从做中来,做的事情,站的位置;一是从说中来,说的声音,由谁来说。
说从做中来。有为才有位。商会的地位也随着经济贡献、社会影响和会员质量而“水涨船高”。不少商会会员在各级人大、政协、工商联、青联、民主党派中等兼任职务,会员企业自身发展也与商会知名度相得益彰。同样,“声名鹊起”的商会也吸引了一些知名民营企业家为代表的新阶层人士参与商会建设。
做了要说出去。居高声自远。酒香也怕巷子深。全国一些省市的“世界商帮大会、全球商会联盟、国际商会论坛”等等,都能看到商会的身影。国家的一些大政方针如:“京津冀协调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等,都能听到商会的声音。
话语权不仅自己说,还要他人说。只有他们说,经常说,在他们场合阵地说,说的多了,才能增加商会话语权的含金量。
一是从“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口中说。除了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外,和商会比较密切的机关还有:党委统战部、党委社工委、民政、经信、商务、投资促进(招商)、工商联等等,商会在他们心中的有什么作为?是什么样子?会长、秘书长如何?虽然是粗线条的,但影响深远,决定着一个商会话语权的成色。
二是从商会合作企业口中说。与商会企业密切合作的关系主体,诸如:金融、法律、教育、文化、会展、咨询等行业企业,他们和商会直接打着交道,对商会的评价最客观、最真实。此外,还要从媒体口中说。媒体直接影响着受众,翔实全面的报道,让多数不知道、不清楚商会的群体,走进商会、认识商会、了解商会。
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怎么也强求不来。商会作用,已经深入人心,商会不是“人微言轻”,商会也不能“夜郎自大”,做好自己,说好商会故事,不仅自己说好,还要大家说好,商会的话语权就在手中。
商会不全姓“商”
还有诗和远方
商会姓什么?随着国家逐渐对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商会不再姓“公”,一些新成立的商会直接注册,“公”的弱化、淡化,并不意味着“私”的加强,只是更趋于“民间化”。
有人说,商会由企业和企业家组成,在商言商,一定姓“商”,那么姓商,究竟对不对呢?有正和反两种观点。
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以盈利为目的,企业不盈利就是犯罪。企业加入商会,一定是为了利益。商会也因解决利益而设立。所谓:铁打的商会,流水的会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没有永恒的会员,只有永恒的利益。只要利益存在,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商会或类商会组织就不会消亡。
在商言商,凡事以商业的标准,以企业盈利为目的来“考量”商会的价值,商会工作重心成为了“企业的市场业务员、推销员和宣传员”,从全心全意地为会员服务的角度,无可厚非,但极易步入误区。
商会可以帮会员多赚一分钱,可以通过商会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改善资源配置效率、节约交易成本、提供战略合作,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等等。但是,企业最擅长的领域,恰恰是商会所不具备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行为,也和商会工作有着本质区别的。
一个成熟的商会执行团队,不能以“企业家和企业”标准的来衡量,而应该是“社会活动家、社会工作者”的标准来要求。
一位资深的省级商会会长曾经对专职秘书长群体,进行过感慨。一边是代表官的政府,一边是代表着钱的企业,作为既没有权,又没有钱的“秘书长”,在两者之间“有所作为”,实属不易。
商会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是会员企业所欠缺的。只有他们普通欠缺的、无力的、需求的、渴望的,对于商会才是需要認真研究并为之建设的。
企业家是国内最累的一个群体。商会除了为会员企业“盈利”服务外,还应体现在金钱不能解决的问题上,在企业发展方面可以多“锦上添花”,在企业家层面一定要“雪中送炭”。商会日常工作多增加仪式感,思想上多关心、生活上多照顾、精神上多关怀。诸如在优秀企业家评选,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推荐上;住房、看病、入托、上学、就业、婚介、户籍、救急等社会问题解决上。成熟的商会往往经历从会员“被入会”、“被感动”到“被需求”的过程。
商会除了做事,还要谋局、织网、造势,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做一些在商会而不言商的事情,使商会成为企业家们积极向上、自我提升、彼此信任、产生共鸣的平台。从而,使商会中不仅仅是一群追逐利润、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人”,而且还有一批是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有爱心公益的新时代“商人”。
所以,商会不全姓“商”,还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