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旧模版”弊端种种
2018-05-09宋亮
宋亮
中考改革,是为了革除旧中考的种种弊端,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导航。
唯分数论压制素质教育
2016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何水法提出:“严峻的中考压力将教育指向了唯分数的升学考试。为了考入所谓的‘重点高中,大部分的初中学校压缩教学进度,3年初中课程两年半即上完,孩子们提前备考,严重的校外补课使得休息时间被大量挤占。而中考对‘副科(历史、音乐、美术等科目为主)的轻视,也让本应属于孩子的副科教育时间被占用,这不利于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何水法曾对艺术类考生做过一项调查,很多能够考取高分的艺术类考生,综合人文素养却不高。追踪他们的“学艺”之路发现,他们往往是“半路”从艺,在提升综合素质关键时期的初、高中阶段,基本都是在不停做题和频繁的重复考试中度过。
这些年来,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无论走进城区或乡镇的初中毕业班教室,都会看到这样一种景象:课桌上的教科书及各类教辅资料堆得像一座座小山,学生只能从“山”与“山”之间的夹缝中看黑板,个个面容憔悴,无精打采。每晚10点多钟下自习后,学生到寝室还要拿着课本实行“经济半小时”,不到第二天早晨5点,又要“闻鸡起舞”了。
初中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同类学校比着搞“题海战术”“魔鬼教法”,对学生“死擂”“硬砸”,让广大师生苦不堪言。更不可思议的是,有的学校连每天必需的课间操和眼保健操都取消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岂能保证?
“旧版”中考阻碍素质教育
我国现行中考制度,实质上就是应试教育。它同素质教育的要求、同社会发展的要求可谓南辕北辙,其弊端表现在:
一是鼓励单一发展,严重违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智育被当作学校教育的唯一目标,德育、体育被置于从属地位。二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目前,由于偏面追求升学率,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作法,造成学生许多身心疾病。三是导致学生的严重分化,各初中学校办重点班或分快慢班的现象愈演愈烈,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而厌学甚至辍学,造成人为的教育不平等。四是阻碍学生个性发展,扼杀人的创造力。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教育手段单一,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只是一些操作型人才,而不是创造型人才。五是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教师素质的提高。当前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各种考试转,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结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
在现有中考制度下,教师的身心压力也很大。一位曾教过高中的初中教师说:“中考和高考一样,不仅给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老师的压力也决不亚于学生。学生们每天早起晚睡,我们老师也要陪着,时间长了我们的身体也处于亚健康状态。中考成绩不理想,老师和学生一样都会受到巨大的舆论冲击。家长埋怨、学校领导不满、社会上的嘲讽,使老师的精神受到极大的伤害。不仅如此,升学压力还加剧了同事之间的竞争,成为教师心理疾患的又一个重要来源。”处在应试泥淖中的教师,自身尚且难以超脱,落实素质教育自然是不可能的事。
“旧版”中考制造失败者
中考的弊端危及教育正常运转,已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按照“旧版”中考任务要求,其首要任务是分流:50%继续就读的考生,要被分流到中专、中职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另外50%考得好的学生,才能上高中;连中专中职都考不上的考生,自然放弃升学,社会不再关注其接受教育的权利。这就要求中考用严格的分值区分,来筛选学生。此时,均衡不重要,不均衡才重要——50%学习不好的学生,被从考高中的队伍中剔除出来,进入职业教育或者干脆走入社會。
反之亦然。2017年,一家丹麦机构将丹麦和中国初三年级的两个班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对比,中国孩子在大部分的项目测试中取胜。中国孩子的成绩更加平均,特别好的和特别差的,都少于丹麦学生。测试结果显示,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推动那些智商中等但家境稳定、情绪稳定的中等学生获得了更好的成绩。
中考选拔,充分体现了木桶理论:决定木桶装水多少的,是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考生能否进入好高中的,是最差科目的成绩。但人不是木桶,木桶的容量是用最短板衡量的,人的价值则是用长项来衡量的。真正的天才往往在青春期之后觉醒天赋,然后开始出现心理学上所说的自我概念强化,认清自己,然后出现偏科。偏科生在全面拼分的中考中,在努力的普通人面前,经常败下阵来。这也造成了中国的中高考,一直选拔不出杰出人才的重大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