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家风 福泽企业与社会
2018-05-09杨宗岳
杨宗岳
理想信念决定着一个家庭的格局与境界,是一个家庭事业传承的根基。“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除了学校的系统教育之外,家庭给予了我更多的感同身受。
我的爷爷是1947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我的外祖父也是1949年参加工作,他们为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他们经常给晚辈们讲述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为什么要参加革命?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为什么要两袖清风,堂堂正正?他们用自身的经历给了我们最生动的答案。
理想信念是传承之基
我的父亲从创业伊始,就很重视企业员工的社会主义信念教育,1998年便率先成立了党支部,较早开始践行非公党建工作。在实践中,坚决避免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的“散、空、虚、浮”现象,健全支部组织,开辟专门党员活动室,完善有关制度,定期组織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将党建文化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将党建制度与企业人力资源制度相结合,使党建工作在民营企业里结出了硕果。
这样的理想信念不仅深刻影响着我的父辈,更在我们这些下一代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从加入少先队,到加入共青团,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集体观念逐渐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1999年,在由中宣部开展的全国青少年“党在我心中”系列教育活动中,我被评为全国先进个人,进而成为了全校惟一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并被同学们推举为学生会主席。那年,我正好18岁。
2000年9月,我进入北京大学法学院分部法律专业学习,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由于积极为班集体服务,开学之初便被同学们选为班长。大学生活自由多彩,我心里更多的是集体,不仅服务好同班同学,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任劳任怨。大一第一学期末,学生会进行换届选举,我以最高票当选为学生会主席,并连任三届。我的努力和奉公赢得了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还在2003年7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后,从读研究生到参加工作,我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刻提醒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奉献在前,吃苦在前,众人在先,集体在先。不管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这些国难来临之时,还是面对身边济危扶困的小事,我都尽自己的能力奉献力量;无论取得成绩的得意之时,还是遇到困难的低落之际,我都一如平常看待得失。因为我相信,要想方得始终,只有不忘初心。我想,这也是一个家庭能够生生不息的根源之所在。
优良家风是传承之脉
家风纯正,则雨润万物;家风邪曲,则污秽尽来。只有重视家庭建设,事业才能够更好传承。我自小生活在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在我们的家风里,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很多传统的朴实道理。
我的曾祖母是一位勤劳善良的传统女性,她的一生,走过清末、民国,经历了数不清的战乱和饥荒,也迎来了新中国,跨过了新世纪。她时常给我们叙述往事,用自身的经历教导我们珍惜现在,珍视和平。她深知读书学习的重要,年轻时含辛茹苦,吃尽苦头,坚持把五个子女全部送进学堂。她时常策励子孙,使读书学习之风,在这个大家庭里长盛不衰。
2005年,在她去世一周年之际,我们专门为曾祖母制作了纪念光盘,用纪录片呈现了她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在她去世三周年之际,我们又共同建立起了家庭书屋,以她老人家的名字命名为“林青书屋”。我们家庭成员时常在林青书屋雅聚畅谈,吟诗作画,回忆先人的优秀品质,劝勉后来者要传承家风。我的爷爷还专门为书屋题写了一副对联——“林泉玉虹,仰先慈,兰薰桂馥;青简文轩,励后昆,映雪引光。”以此感念祖辈,策励后人。
我的奶奶、母亲无一不是崇德向善、自立自强之人,从来都是把品德放在第一位,宁愿自己吃亏,一心奉献他人。每天早上七点半吃早餐,是我们家几十年如一日,风雨不变的习惯。时至今日,我们自家人的用餐和家务,母亲都是亲力亲为,从不劳烦他人之手。我的父亲大学毕业后先到政府部门工作,1986年下海创业,三十年来从无到有,点滴汇聚,经历了万千险阻,用他的自强、厚道与浩然正气树立起了“瑞光”品牌。
这种“崇德重学、自立自强”的家风深深地影响了我们整个大家庭。我和我的妹妹从上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以及后来参加工作,全部都是独立面对和处理一切问题,能靠自己解决的,就绝不寻求援助。
这些,就是我们的家风。虽然它没有成文,但它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走过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这样的家风早已融入到了我们内心,润物细无声。正所谓“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有这样的家风在,我想未来不管我们的家庭成员走到天涯海角,将依然是春风万里,不改本色。家业传承命脉之真谛,不也正是如此吗?
社会责任是传承之重
是众人成就了个人,是他人成就了自身。没有时代造就,没有众人帮扶,怎会有个体的发展?对于社会,对于他人,父辈们常常教育我们,要满怀感恩之情。我们也认为,勇担社会责任是企业传承最有效的保障。倘若一个家庭、一个企业失去了社会与众人的信任,必将失去前途,那还何谈传承?
经过三十年的奋斗,我父亲带领南阳瑞光集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且严重亏损的企业,发展成为行业内自主创新的知名企业。这一路走来,南阳瑞光始终坚守质量立业,深耕实体经济,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在短期“投机”诱惑面前,我们从来不为所动,一心专注于产品的研发与精深化拓展,发扬工匠精神,努力把产品做优做精,务求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内心。虽然我们步伐不快,但是每一步都走得很坚实。最重要的,是收获了社会的尊重与认可,在我们每个家庭成员看来,这份信任远重于物质的得失。
从企业创立之初,我父亲就确立了“质量就是生命”的信条,做人做事都要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绝不可以弄虚作假。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电力变压器行业内以旧代新,以次充好的现象很普遍,可唯独我们的生产现场和仓库库存,可以让客户随时参观。时至今日,这已成了一种习惯和文化。
对企业员工,我们从来都视为家人,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我们都尽最大努力伸出援手,让每一位成员都深深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在我们的员工中,很多都是夫妻、父子、母子、甚至全家人在企业里工作,他们几十年都与这个集体同呼吸共命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我们企业,工作中有上下级,但生活里只有亲人。
对于公共事业,我们也是尽己所能。为家乡修路、为乡亲们安装路灯,为社区群众修建文化娱乐场所,年年如此。接济老弱病残,帮扶贫困学子,资助公共事业,只要是讲文明、树新风、扬正气的事,我们必要献上一份爱心。家有家风,乡有乡风。我的父辈们几十年坚持根植乡土、贴近乡亲,用实际行动让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们的周围深深扎根。日行一善,早已成为我们企业和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习惯和基因。我们坚信,一个家庭,惟有厚德,才能有传承之力。
自身学养是传承之本
中国人信奉“忠厚继世,诗礼传家”。加强家庭成员的自身学识与修养是事业传承的根本。由于自幼受到长辈们谆谆教导和言传身教,我们整个大家庭最崇尚的就是读书学习和修身养性。长辈们不仅是言传,更多是身教。在我们的大家庭里,见到最多的就是书籍、报刊、杂志,每一个小家庭都有自己的书柜、书房,整个大家庭建有专门的“林青书屋”。我和弟弟妹妹们自幼就在长辈们的指导下背诵国学典籍,研习丹青书法。我们家与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张衡的故居与长眠之地仅一箭之遥。每到清明节,长辈们都会带我们到张衡陵园进行祭奠,勉励我们要学习“科圣”张衡的探索精神和正直的道德品行。如今,这已经成为我们这个家庭每年的一项必修课。
从这些言传身教和传统文化里,我们体会到修身养性的重要意义。因为自幼养成的良好习惯,在上学期间,都比较能够勤奋好学,在我们这一代里,全部都是大学毕业,很多还攻讀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习是一方面,品德修养则是立身之本。从小长辈们就常常教导我们要诚信做人,讲究公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看待金钱与物质的关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哪怕自己艰苦一些,也要尽心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发展,父母也非常尊重我们个人的选择,极少将他们的意愿强加于我们。所以,我的兄弟姐妹们都是自己来选择学习和职业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我就在北京从事自己喜欢的经济管理研究工作,现任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研究员,并创建了企力智库、继创者学院等学术机构。妹妹在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考取了公务员。虽然都没有参与家族的实业,但是都发挥自己的专长,为社会做着有益的贡献。
因为内心平静,所以从不为金钱和虚荣所动,正如张衡所言“不患位之不尊,而耻智之不博”,“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我们从没有因为得到一件奢侈品或者房子、车子沾沾自喜,而是以为众人、为社会传递爱心与正能量为荣。我认为,面对家族事业的传承,最根本的是家庭精神的传承。只要能将优秀的精神传承下去,不论是在企业中工作,还是从事其他工作,都能够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这是一个优秀家庭和个人赖以生存和延续的价值所在。
面对祖国的伟大复兴,面对家族的薪火相传,我坚信,只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弘扬优良家风,勇担社会责任,孜孜不倦修身齐家,我们的国家,我们每一个小家,就必将会生生不息,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