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音乐艺术中虚实美的几点思考

2018-05-09孙姣姣

报刊荟萃(上) 2018年4期
关键词:音乐艺术传统音乐

摘 要:传统音乐艺术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是带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具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与思想蕴含。在传统音乐艺术中,“虚”与“实”是被运用到极致的,这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中华民族思维模式与哲学信仰的一种体现,是抽象而又具体的对思想、对灵魂的表达方式,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特点。“韵味”与“意境”是其与世界其他音乐艺术的不同之处。本文将从“虚”与“实”的哲学意义、艺术内涵与创作方式等方面进行阐释,同时以具体作品感受“虚”与“实”的具体应用,更好阐释“虚”与“实”的艺术手法,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传统音乐;虚实美;音乐艺术

音乐艺术是音乐作品审美鉴赏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对音乐美的价值的评判。传统音乐艺术的表演不仅要高超的技巧,还需要恰当运用其能力来充分将音乐艺术作品中的感情、内涵与思想通过演奏来传达,让听众能够身临其境,感受音乐的魅力。音乐无形,大音希声,演奏者深情演奏,而聽众全心投入其中,最终能够在灵光乍现间实现作品美的实现。

一、“虚实”内涵

(一)哲学层面的“虚实”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虚”与“实”是一对辩证统一的概念,相互对立又相互贯通,在对立统一中相互转化。中国传统思想中“虚”与“实”的思想内容,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影响极大。道家讲求有无相生、虚实相成是宇宙之大、万物之繁运行繁衍的本质原因。庄子对于道家的“虚”与“实”之论更是发挥到了极致,以“有名有实是物之居,无名无实是物之虚”,释明其对“虚”与“实”的理解。而儒家则从实出发,探求虚实结合的四方上下、上下时间的世界本源。“虚”与“实”在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是世界运动变化的本源表现,一虚一实才使得世界不断运行发展,是生活、人体、精神世界的源泉。在我国历史上,艺术创作追求虚虚实实的思想境界,以各种哲学思想为指导,进行了一系列在音乐艺术创作中的写意与空灵的舒展与描绘。我国艺术创作与审美水平大多注重“虚”的表达与想象,在艺术中不仅要重视实际描绘,更要注重对意境的传递,侧重艺术作品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与思想。

(二)艺术层面的“虚实”

在艺术层面上,“虚”与“实”是同一种事物不同的表达形式。“实”就是作品直接表达、具体反应的现象,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而“虚”是作品想传达的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想通过作品传递出来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实”是可以看做具体的可知的事物,而由具体事物引发的重新加工创作则视为“虚”。例如我国传统戏剧中,往往由于场地有限、人员有限而利用虚实手法进行表现。“三五人千军万马,两三步万水千山”的意境营造的艺术手法就是“虚”的突出表现。在传统音乐艺术中,“大音希声”是艺术的最高造诣,是引导人们追求超越人体感官所感受的具体声音之外的意境和想象,为艺术作品传递作者思想、情感造就了无限可能。音乐本就是最难理解与虚幻的艺术形式,人们无法从技巧分析其蕴含的内涵,只能通过感情与心灵的共鸣去理解其表达的深刻含义。所以,艺术中“虚”的表达方式在音乐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创作层面的“虚实”

西方音乐艺术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注重纵向编制,通过对旋律、乐器、和声等综合运用去表达生活中的实际,追求立体与自然。而中华传统音乐本就是礼乐制度的产物,最初是对社会宗法的表达,讲求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体现社会的关怀与人性。而中华田园所特有的山歌、民歌更是随意、随性,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从山水间汲取的力量化为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与希望的表达。在中华传统音乐中,虚虚实实的词语,虚虚实实的唱腔与虚虚实实的表达意味都将音乐从实际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的高度,为听众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与共鸣。艺术创作分为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即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实际,再从提炼中升华情感,这就实现了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的融合。这也是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品,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哲学体现。这使得创作既符合现实生活,又带有现实没有的独特魅力,能够在作品表演中感染听众,给予听众美的享受与爱的启发。

二、“虚实”在具体作品中的体现

(一)演奏与表演中的“虚实”交替

“虚”与“实”在演奏或者表演过程中的关系并不是简单、单一的关系,而是在观众的感受中不断变换的。对于音乐,本身就是没有美的评价统一标准的,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传统音乐艺术中“虚”与“实”更是在虚虚实实的交替变换中不断发展。但是“虚”与“实”最基础的关系就是以实为根,有实就有虚的存在。无论是创作还是舞台表演,表演者的二度创作都是以其情绪为基础,带有想象与即兴发挥成分,这其中“虚”的表演部分就是其思维的延展与扩张,是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以《春江花月夜》的演奏为例,其描绘的春天江水月下生机勃勃的美景,不仅仅靠旋律与音符就能满足的,而是需要演奏者对其感情进行流露与表达,同时在借助音乐表达出来。对于古典传统音乐的表达,必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同时赋予作品时代意义与演奏者本身情感色彩。作品的表达,不仅是旋律与音符韵味,同时也是将音乐色彩借助演奏技巧用情感与想象表达出来,这时候的意境美就已经是音乐中“实”的部分了。《春江花月夜》中演奏并不难,但是难在用音乐去表达作品中“虚”的部分。这正要求对音乐审美进行虚实结合的表达。

(二)情感自然流露中的“虚实”表达

不同的情感经历、审美追求和文化思维都是不同的,因此对于“虚”这个抽象概念每个人的理解与体会也不一样。《春江花月夜》的演奏比较普遍,既有知名演奏家进行表现,也是教学中的范例教材。演奏其实并不简单,需要将演奏的技巧与演奏的情感,利用现实的手法与想象的技巧进行表达,充分完美的结合将作品内涵表现出来。这其中的功底就需要演奏者花费更多来研究与体会。演奏的“虚”与“实”说起来十分玄妙,操作起来更是需要在大量练习中找到音乐的那个点,找对了表达中的那个点,自然能够气息通畅,以声带境,达到作品本身的美好意境,同时以此为基础追求更好层次的独特的演奏者本身的情感表达。简单来说,音乐本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实”,而音乐所蕴含的意境就是我们所说的“虚”,要是想塑造音乐形象,表达音乐感情,就必须将虚实关系处理好。离开了音就谈不上形象,离开了形象那么音乐就是空洞的。音乐上的“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是在互相成就中实现音乐的升华与表达的。虚实有度才能够将音符无法表达完美的人类感情与思想淋漓尽致的诠释出来,使得内容更丰满,风格更加深刻,使作品充满灵性。因此,传统音乐中的“虚”与“实”博大精深,“虚”“实”相生相克又相辅相成,实为本质,虚为灵魂。“虚”与“实”就是传统音乐艺术的瑰宝,是传统音乐艺术的灵魂。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虚”与“实”这对美学概念是艺术创作的目的,也是艺术评论的重要标准,同时更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精神。“虚”与“实”的交错结合与对立互通,展现了中华传统与众不同的审美追求与标准。这虚实之间是传统哲学在艺术上的体现,更抒发了中国人从实际到理论的千百年的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思考与求索。大音希声,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这块瑰宝就在世界音乐艺术中耀眼闪烁。

参考文献:

[1]解本康.对传统音乐艺术中虚实美的几点思考[J].乐器,2016(7):44-45.

[2]吉佳佳.浅谈声乐表演艺术中的虚与实[J].黄河之声,2016(18):101-101.

[3]刘铮.略述声乐艺术表现中的虚实[J].通俗歌曲,2016(7).

[4]戴立莉.虚实相济“和”之美——音乐表演主体审美意识研究[J].艺术评鉴,2017(14):68-69.

作者简介:孙姣姣(1985—),女,汉族,河南济源人,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科教学论。

猜你喜欢

音乐艺术传统音乐
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中原优秀文化品牌的构建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探究锡剧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学生的音乐乐感培养策略探研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美学与音乐美学的意义和影响
高校音乐教育与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