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生活资源 激活数学课堂
2018-05-09唐荣军
唐荣军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老师们可以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激活数学课堂,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
生活资源是情境创设的主战场。很多数学知识是对生活问题的抽象,而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具体的感受,也就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有些甚至还晦涩难懂。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数学抽象与实际背景的联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背景,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学“求代数式的值”时,我利用生活资源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猜年龄的游戏,将你们父亲或母亲的年龄乘以2,再减去10,然后除以2,将所得的商再加上105,你们将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会在1秒钟内猜到你们父亲或母亲的年龄。学生觉得很惊奇:“老师,你是怎么猜对的呢?你又不知道我们父亲或母亲的年龄。”他们都迫切地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做到的。这时我趁机引入新课,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生活资源是突破抽象性的有效途径。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形式化的,学生要真正理解并掌握,必须借助现实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探究并获得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倒数前,学生对“互为倒数”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师:张华的同桌是谁?生1:是李明。师:李明的同桌是谁?生2:是张华。师:那么你能用一句话表示出张华和李明的关系吗?生3:张华是李明的同桌,李明也是张华的同桌。生4:张华和李明相互是同桌。师补充道:我们也可以说张华和李明互为同桌。(板书:互为)现在你理解了什么是“互为”的含义吗?就这样通过举例,学生很快明白了什么是“互为”的含义,也就能够轻松地理解接下来要学的“互为倒数”的含义。
生活资源为数学应用提供广阔天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并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應用能力的目的。
例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教师根据生活中经常做的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方程应用题: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相同的菜……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作者单位:永州市柳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