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移动应用开发类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8-05-09陈荣征

电脑与电信 2018年3期
关键词:校企互联网+融合

陈荣征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广东 佛山 528041)

1 引言

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移动互联网获得迅猛发展,各类智能终端纷纷接入网络,大大提高了移动终端的应用开发需求,智能终端软件的平台化趋势使得移动应用开发前景广阔[1]。目前移动互联网行业具有以下两个明显趋势(如图1):

图1 行业发展趋势

(1)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得个性化定制、按需制造、众包众设、异地协同设计、微电商等“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将出现以生产者、产品和技术为中心的制造模式加速向社会化和用户深度参与转变。

(2)PC互联网业务,如电子商务,加速向移动端迁移,PC将成为少数人使用的工具,移动端将全面覆盖PC端业务,并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业务形态和更为便捷的服务,成为企业主要的获利途径。

为满足高速发展的移动应用开发人才需求,全国各类高校在改进现有教学体系同时,将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纳入到高等教育,以实现对移动应用开发人才的系统化、定制化培养。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普遍存在诸如:缺乏“互联网+”的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没有针对性;师资力量欠缺;硬件设施和实训基地建设不足;课程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加强对移动应用开发类课程一体化的教学改革研究,有助于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 移动应用开发类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

(1)构建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本着“立足Android技术路线,积极向iOS技术路线和HTML5/混合式技术路线拓展”的思路,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合作,对主要就业岗位进行工作分析,科学地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如图2)。

图2 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2)优化教学设计,形成“标准引领、分层递进”的课程教学内容

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企业需求和职业工作岗位为依据,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使校内教学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以岗位定课程,以工作任务定学习情景,以学习情景定教学项目,以教学项目定学习单元,学工一体,从而将教学内容融入工作过程。在教学中,及时跟踪新技术新方法,引入新工具,补充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提升学生知识迁移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通过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最终形成由“行业标准、技术标准、职业标准”引领,由“专项任务驱动到系统化综合项目实践”的分层递进式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协同创新驱动移动应用开发高技能人才培养(如图3)。

图3“标准引领、分层递进”的课程教学内容

(3)重构“双方参与、全程多维、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课程育人模式

在“专业与行业、产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项目(案例)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理念指导下,运用互联网技术,深化校企合作,进行移动应用开发类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以工学结合一体化,项目牵引为主导,校企共建专业、共享知识体系,共建教学资源,搭建就业桥梁,形成“双方参与、全程多维、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课程育人模式(如图4)。

图4“双方参与、全程多维、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课程育人模式

(4)创新“情境化项目教学为主,移动教学为辅”的课程教学方法

依据高职学生和课程的特点,以情境化项目为载体,以实际工作岗位为导向,以移动应用开发能力培养为目标,不断改革完善课程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项目开发为主线,每个学习情景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6个步骤来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2]。同时,基于移动云计算平台,积极探究利用微信公众号、微课、翻转课堂等创新移动教学的方法。通过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5)搭建融入“数字化校园+云计算+大数据”的课程移动学习平台

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云计算和大数据”搭建课程移动学习平台,数字化校园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先进的网络和硬件基础设施,统一的信息共享发布与用户身份认证服务。云计算技术,为移动学习提供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和应用软件。大数据技术对学习者行为以及学习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智能推荐的个性化服务。移动学习平台上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实时快捷地互动交流,从而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

(6)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标准

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建立教师、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标准。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追溯到每堂课的教学效果、每个项目的完成进度等细微的分析维度,从而可以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精准评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进行精准量化。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手段,企业可以看到学生从开始入学到毕业实习,整个过程的专业能力发展情况,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筛选毕业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招聘成功率。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全部通过数据来做支撑,使其有据可查,可信度高,从而大大提高了移动应用开发类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实施“融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实践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3],以“行业、企业和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课程、专题、项目、活动和创新创业实践”为实践载体,以“创新普适教育、创新专业教育、创业普适教育、创新实践、创业实践”为组织形式,融合贯穿CDIO工程教育方法学和国际创业教育内容标准,营造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情境[4],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移动应用开发类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机融合(如图5)。

图5 融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实践创新

4 结语

“互联网+”战略背景下,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融入“数字化校园+云计算+大数据”的课程移动学习平台,提出校企深度融合的“双方参与、全程多维、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课程育人模式,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标准,创新“融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通过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实践,最终完成移动开发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有效提升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同时,进一步促进了产教融合,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高技能移动应用开发类人才资源,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朱静宜.“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开发类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6(09):37-40.

[2]李伟,郭奇青.“互联网+”背景下移动应用开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8(01):25-27.

[3]王钊灏,陈文丽,洪微,等.基于“移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8,37(01):189-191.

[4]余美华.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移动应用开发课程教学[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02):239-240.

猜你喜欢

校企互联网+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