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分析的钻井工程辅助决策方法研究与应用
2018-05-09和鹏飞
和鹏飞,王 伟
1.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监督中心 (天津 300452)
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采油厂 (甘肃 庆阳 745100)
钻井是石油勘探开发业务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于地质、地貌情况的多变性和复杂性,钻井工艺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多种理论知识的指导,更重要的是通过钻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资料的分析处理,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不断完善和优化钻井工艺技术,达到提高作业效率、降低成本、减小作业风险的目的[1-5]。
中海油自2004年引入WellView系统,2005年正式上线;2011—2012年WellView升级[6]。截至2016年底存储有5 907口井的WellView静态数据,包括主要的井史数据资料。2011—2012年基于WellView开展了钻完井时效持续改进DIP等系统的开发[7]。2013—2014年引进Sitecom实时数据系统和动态模拟计算E-Drilling系统[8],模拟培训系统,截至2016年底Sitecom数据库存储达到近2 000口井的工程施工曲线。在上述发展过程中逐步购买了Landmark、Drillwoks等商业化软件,主要用于设计阶段的模拟分析。
目前中海油已经建立了钻完井数据库,存储了已钻老井的历史数据,但对于数据的开发和对后续作业井的指导方法仍处在摸索阶段。
同时中海油研究总院、各分公司也配备相应的钻完井工程设计软件。油气田开发初期的经济性评价、ODP编写与下游实施阶段所用的数据分析软件和侧重点略有区别。以项目组为基础的钻完井工程实施单位,对于软件的应用主要在基本设计、施工设计编写中进行钻进水力摩阻、下套管悬重、井控溢流量分析等基础计算,而且此类计算是静态单点计算。对于进入工程实际实施过程中,即整个建井周期中,现场作业基本以经验法为主,缺乏有效和系统的数据支持方式。
面对WellView系统数量庞大的井史资料和Sitecom丰富的实时曲线数据,以及各类工程软件,如何对施工作业过程做的更好,数据的更深层次分析处理、综合利用以及对钻井全过程的协同与管理,不能进行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以及模拟计算,对钻井作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不能给现场提供指导性的建议、对钻井作业过程形成直接的参考,急需研究一套技术方法。同时,工程软件的侧重点和模型方式各有不同,一套软件无法实现所有需要,如何充分发挥软件能力,做到数据模拟的精准性需要进一步摸索。
1 技术方法与实践
以现场施工过程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坚持风险管控和时效管理两个原则,形成了全井段摩阻扭矩动态跟踪与预测、全工况水力(包括ECD)跟踪与预测、地层压力的随钻跟踪等多项主要数据分析技术。具体技术要点和应用情况。
1.1 全井段摩阻扭矩动态跟踪与预测
保证悬重扭矩在钻具及设备能力内,保证钻具等安全[8-9];分析套管直接下入的可行性。正常钻进期间的模拟计算与实际对比、摩擦系数等的反演、下部井段的摩阻水力预测(下套管悬重循环泵压的预测)+从Sitecom数据库选取相似邻井进行对比、作业后对比反馈。下套管悬重的模拟计算:通过对起钻前最后一趟钻反演摩擦系数,按照井型、井况对摩擦系数进行附加,以此计算实际套管串中实际下入悬重,同时采用Sitecom已钻井数据对比。
锦州25-1S-E1H井。根据实际钻进过程Sitecom实时数据曲线,读取2 000 m、2 100 m、2 200 m、2 300 m钻进扭矩,软件设置其他边界条件如钻压等与实际一致,拟合结果见表1。在实际现场所用钻具组合、井浆性能、井身结构等参数基础上,在扭矩拟合过程中,主要通过调整摩擦系数进行分段拟合,拟合误差率控制在5%以内,如E1H井拟合表明裸眼摩擦系数0.18~0.19、套管内0.16,以此预测2 400 m、2 500 m、中完2 576 m的钻进扭矩,见表1。
读取2 000 m、2 100 m、2 200 m、2 300 m的旋转钻进悬重和倒划悬重,设置边界条件一致进行拟合,见表2。预测2 400 m、2 500 m及2 576 m的旋转悬重。旋转悬重的拟合主要是对实际钻进悬重的钻压校正,因为实际钻进过程中钻压波动,而软件预设钻进为定值,因此需要校正为与软件预设钻压一致条件下的钻进悬重值,此外在软件中大钩悬重的输入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根据分段拟合综合判定校正大钩悬重值。
表1 钻进扭矩跟踪拟合及预测
表2 旋转悬重预测
利用数据库记录的1 925 m短起后下钻悬重数据(860~1 925 m),反演摩擦系数套管内0.1、裸眼0.12,如图1所示。参考钻进扭矩拟合反演摩擦系数,以及后续井况比当前略复杂等情况,模拟三组不同摩擦系数的非旋转上提下放悬重,见表3。全管柱悬重分布如图2所示,根据经验法非旋转悬重推荐参考0.2、0.25摩擦系数组。
图1 下钻过程摩擦系数反演
实际钻后显示,中完深度2 575 m,实际钻进扭矩17.7 kN·m,模拟误差率2.82%;实际倒划上提悬重70 t,模拟误差率3%;实际旋转钻进悬重62 t,模拟误差率4.52%。
表3 模拟非旋转悬重
图2 模拟非旋转悬重全管串分布
1.2 全工况水力(包括ECD)跟踪与预测
跟踪分析各种工况下水力情况,利用E-Drilling软件动态跟踪ECD,保证井筒各处ECD在三压力窗口范围内;预测下部井段的泵压等参数。E-Drilling动态跟踪全作业工况ECD点,关注点位于管鞋和井底。采用Landmark拟合上部已钻井段的水功率分配,调整配比,利用钻井液密度设计曲线、邻井类似井钻井液流变参数,预测下部井段的泵压等参数。同时从Sitecom数据库选取相似邻井进行对比,作业后对比反馈。LD10-1-3井为南海西部区域的一口高温高压井,利用E-Drilling软件动态跟踪了212.7 mm(8-3/8″)井段的管鞋和井底ECD,根据地漏试验管鞋漏失压力系数2.39,对跟踪数据结合地漏试验和三压力预测曲线,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
图3 跟踪ECD与三压力关系曲线
锦州25-1S-E1H井,预计完钻钻井液密度1.38 g/cm3,2 400 m井深对应取1.37 g/cm3;流变性参数参考现场提供值。根据钻井液性能选取流型为赫巴。调整底部钻具水功率分配与实际一致,拟合2 000~2 300 m实际排量下的泵压,计算2 400 m至2 576 m约定排量下的泵压见表4。
选取本区域与E1H井井型、井深相近的已钻进,做资料统计分析,实际作业过程工况参数见表5。
表4 模拟排量下的泵压
实际中完深度2 575m,实际排量2 900 L/min,实际泵压14.7 MPa,模拟误差率4.29%。
1.3 地层压力的随钻跟踪
在随钻过程中,利用有限的数据,获得最精准的地层压力,目前常用的方法是Dc指数法[10]。开钻前选择邻井或者近区块已钻井的测井资料和压力资料,优选伊顿指数,在随钻过程中利用上一开已获得的测井资料来校正指导下一开,用地漏试验数据等辅助校正。
渤中19-6-1井。实钻跟踪:本井为渤中19区块6构造的第一口探井,无邻井实钻资料进行参考。在本次地层压力跟踪中选取Dc指数法。其中伊顿指数根据渤中22-1-2井选取,首先对渤中22-1-2井测井资料以及地层压力资料进行分析,伊顿指数为0.5,Dc斜率 0.000 172、截距 1.004 503。在渤中19-6-1井二开跟踪初期选择此伊顿系数。实际二开跟踪使用的正常压力系数为1.03,如图4所示。
表5 实际作业参数
图4 渤中19-6-1井二开Dc跟踪压力曲线
钻后校正:二开中完后,根据测压结果和测井声波数据校正地层压力曲线,结果如图5所示。实测压力数据看,本井上部压力系数为0.98,并证明伊顿指数取值合理,实时跟踪地层压力结果显示跟踪结果与实测压力结果基本一致,Dc指数跟踪地层压力方法可以较好的跟踪计算地层压力。
图5 钻后校正地层压力曲线
215.9 mm(8-1/2″)井眼作业中使用二开校正后的压力系数和原伊顿指数。钻进至3 546 m,气全量由2%~3%升高至21%,Dc指数开始偏离正常趋势线,循环排气,逐步提高钻井液密度至1.50 g/cm3,气全量逐渐下降至7.5%,循环调整钻井液性能并逐步提高钻井液密度至1.52 g/cm3,气全量下降至6%,之后背景气稳定在5%以内,但是持续有单根气出现。所以地层密度略大于钻井液密度1.52 g/cm3。实际测压数据显示3 521 m处测压力当量数据为1.518 g/cm3,Dc计算该处地层压力当量为 1.512 g/cm3,实测值与计算值基本一致,如图6所示。
图6 实际地层压力曲线与dc指数曲线对比
2 结论
1)分析与实践表明,利用Landmark等软件开展钻井工程水力、摩阻预测的有效方法是先拟合后预测,目前尝试了拟合误差控制5%以内的方法,效果显示预测误差在5%,但总体误差呈现放大趋势,具体量化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2)泵压预测过程中,对于后续井段每段钻井液密度的设计和流变性要有较准确的把握,如此才能有效提高准确度。
3)地层压力监测中采用Dc指数法时,初期采用邻井的数据校正、每一开次根据实测的测井资料校正,对于后续的跟踪精确度有较高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汪光太,关 岳,高魁旭,等.钻井历史数据分析利用的新视角与启示[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3,29(11):19-23.
[2]钱浩东,龚 俊,彭 轼,等.国内钻井数据库现状及发展应用前景[J].钻采工艺,2010,33(1):100-102.
[3]王建军.基于Hadoop的钻井工程实时数据分析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16:20-22.
[4]叶学芳,何 跃.石油钻井信息系统中多维分析的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27(11):16-19.
[5]侯树刚.基于CCSD先导孔钻井数据的数据挖掘[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4:32-35.
[6]方长传.WellView油气井信息管理系统指导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3:1-5.
[7]侯 伟.深水钻完井DIP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56-58.
[8]张 能.钻井专家在线辅助决策系统的应用[J].石化技术,2015(7):176-177.
[9]董德仁,齐月魁,何卫滨,等.大位移井钻井摩阻预测及井眼轨道优选[J].石油钻采工艺,2005,27(6):14-16.
[10]董星亮,曹式敬,唐海雄.海洋钻井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