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与管理机制探索:基于物流管理专业视角
2018-05-09
(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天津 300384)
1 引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各高校管理学科纷纷实施教育与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并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管理人才培养上提出的“造就全面管理者,而非职能部门的专家;倡导面向实际、注重一般管理和基于相互影响和经验式教学”等新型教育理。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始新一轮管理学科人才培养问题研究,其中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教学整体改革的难点与重点。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选取高校管理学科作为研究主体,以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典型事例。期望通过深入剖析,以点带面将研究成果复制到管理学科的其它专业,进而对管理学科教学模式创新起到示范作用。
2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管理学科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更为多样化,但是不同教学手段的组合更多地是停留在操作层面,未能够从顶层进行设计,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与学生探索自然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以及科学精神培养有机地贯穿在一起。其结果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的停留在“专业技能”的训练。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构建了课内外、校内外与海内外“三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及管理机制体系示意图
如图1所示,“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分支发展迅速,因此课程体系在设置过程中,在体现高起点、国际化、系统性、前瞻性等特点的同时,课程体系强化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夯实基础,众所周知,物流管理专业是在经济学科基础上演绎和发展起来的,因此除了要注意加强人文、法律、自然科学通识等相关课程学习以外,我们注重强化学科基础课程,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等。二是注重前瞻性,即拥有战略家的视野,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准确把握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动态与趋势,将是21世纪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必备素质。三是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即课程的设置紧紧围绕社会对物流管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需求,从课程的设计到课程的内容,真正体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四是课程内容模块化,即强调从课程的设置到授课的内容、方法的灵活多样。在注重知识系统性的同时,通过已有的模块化特色课程,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增加课程的信息量。使整个教育与教学过程,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完成对问题的探究与思考。
(2)促导大学生全面发展是模式的精髓。通过构建“海内外、校内外、课内外”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我国目前提倡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换句话讲,为了适应国内外普遍提倡的“塑造全面管理者,而非职能部门的专家”这一现代管理教育理念,给予学生在未来企业管理中全面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而非某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以培养学生从全面管理的角度来发现、分析、解决管理者所面临的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
(3)注重学生参与和教学管理集成化。由于现代管理理论绝大部分产生于西方国家,这些理论在我国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教育与教学的活动中,方能够学到理论的真谛和学以致用。所以,我们架构这一模式,特别强调学生要参与到教学的全部过程。另一方面,这一模式更多地吸收了现代管理思想,在强调便捷、灵活、快速对应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提倡优化各种教育资源配置,实施集成管理,即呈现整体资源观,实现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高效利用,且彼此之间资源共享的态势。
3 例证分析: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对“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诠释
物流产业作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获得迅猛发展。为了适应物流产业对“2+1”型(即“英语+专业”+“小语种”)物流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改革的总体思路:以国际化视野的高级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以扎实的物流管理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良好的外语沟通为手段,以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现场管理能力为核心,构建一个系统理论授课与专题讲座、课堂模拟培训与现场教学、课堂讨论与国际交流相结合,形成课内外、校内外和国内外“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多样化和多渠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
(1)课内外有效衔接。这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升华为素质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多年的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四种卓有成效的方法。一是案例教学与系统讲授相结合,即在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中以中外企业物流管理中的经典案例为切入点,分析研究与比较成功或者失败的根源,促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一般性的物流管理的观点与结论。二是实验室教学,即目前课程依托自建的ERP管理模拟实训软件、商务模拟实验室以及学校管理学科实验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功能开展课内实验。三是撰写课程论文,即主干课程的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特别是考核方法的改革,在课程建设中增加了撰写课程论文的考核环节。在推进过程中,特别强调动态管理,将学生出勤、课堂发言、论文提纲的撰写等各个教学环节紧密结合,保证了改革的成效。四是教师科研与学生参与的衔接,即通过选拔优秀本科生参与到授课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并通过完善本科生科研的领导与管理机制,有效地推动本科生科研,在帮助学生把握科研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治学态度和求知精神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校内外深度结合。从培养国际化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专业定位出发,意味着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这一点要求尤为突出。因此,在推进改革过程中着重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聘请企业管理者定期开设专题讲座,如结合丰田风靡世界的“精益化管理”,为学生开设丰田准时化生产专题讲座等。二是依托校企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即为了提高学术研究的前瞻性、科学性、实效性,依托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将校企联合延伸和拓展,为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横向委托课题的研究。并依托横向课题研究引发的关联效应,带动纵向课题、论文的申报与发表,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三是有计划、有组织的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大学生科技立项活动,即充分利用目前学校开展的“大学生科技立项”活动,广泛参与国家层面(如挑战杯)、省部级层面(教育部及省市级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技项目)、学校层面(每年科技月的大学生科技立项活动)等,这种多渠道、多层面和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立项活动,不乏是有效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3)国内外无缝对接。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性潮流,主干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学院的3+1、2+2等多种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将人才整体培养、教育与教学管理,全部置身于国际化视野下,真正实现了从课程内容、专业师资,再到科学研究项目全方位的与国际接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具体讲:一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优化课程内容,如课程改革在推行全日文丰田“精益化管理”专题讲座过程中,充分利用与国外合作大学的关系,引进了大阪产业大学经营学部的课程讲义,将日本闻名世界的这一管理模式原汁原味引进。二是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即一方面主讲教师们充分利用与国外大学学术交流的机会,开展校际间国际合作项目,提高团队教师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依托教师开展的国际科学研究项目,每年选拔优秀学生参加中日校际间大学生学术交流活动。应该说,这一国际交流平台不仅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采取双语授课的优势,学生能够流利的使用日语进行学术交流与辩论,而且也展示了中国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三是定期开展短期国际学访活动,即每年暑假利用学院组织的为期2-3周的短期学访,使学生有机会进入当地的企业进行生产实行、学习国际沟通和跨文化公司管理的技能。不但提高了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且对于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物流管理有了直接的感官认识。
4 基于教学模式创新的管理机制探索
为了保障上述“三位一体”课程教学运行系统高质量、顺畅运行,在建设过程中,从多个层面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具体讲:
(1)依据教育规律组织教学,按照市场化运营实施教学组织管理。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将课内外、校内外与国内外有机结合顺畅运行是改革的难点。因此,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创新组织管理方式。一方面针对三种教学方法(课内外、校内外和海内外)各自内部的运行仍采取以往的垂直行政管理,保证日常教学管理高效运行,另一方面为了和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在教学管理中运用“网状组织管理”,提升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具体讲:一是教学组织方式实施柔性化组织管理,如《企业物流管理》课程打破传统的知识授课体系,而是按照企业物流现场管理需要,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的重组。通过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从而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进行快速反应。二是教学组织管理架构网状化,由于三种教学方法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组织管理形式,同时由于存在重叠与交叉的部分,故传统的“刚性”组织管理架构已经难以适应,而网状教学组织结构带来的边界模糊化,能够削弱组织架构刚性边界的弊端,增强组织结构的动态化和弹性化。从而有效解决了外聘专家授课时间的弹性安排;生产实训内容与教学内容的衔接与变动性;市场人才需求变化要求主干课程内部各个教学模块重新组合快速响应;教师和企业科研合作的动态组合、教师与国外大学之间的长期科研合作等一系列错综复杂问题,最大限度地将独立的三种教学手段中各项教学任务顺畅地融合在一起,体现出管理的弹性以及虚实的结合。三是各个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双向对等传递,所谓的对等性就是实现同级之间、隔级之间信息的双向沟通。在目前这一模式中更加突出强调教师和企业之间、教师与国外大学之间横向对等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应该说,信息传递方式的多样性带来的最大作用就是使信息利用更为充分及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三种教学手段间互相沟通与协调,提升教师、企业专家和外教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融合与衔接,从而整体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与质量。
(2)延伸了“专业素质链”与“专业课程链”,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这也是改革与实践的重点与创新点,课程探索与改革从顶层设计,构建了新型校企联合培养方式。一方面,实施基于特定教育合作项目(课题)的动态联合,项目完成联合解体,这是一种短期的联盟。另一方面,依托重点实习基地,教师与国外合作大学、教师科研团队与企业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这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二种小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均是以物流专业主干课程为核心,实行上下游的延伸。即如果向下游的延伸体现为学生在企业的生产实习中将专业知识、课堂的模拟实训与现场的管理能力培养与训练在企业生产实习中获得检验与修正。如果向上游延伸体现为骨干教师为企业开展岗位培训、开展专题讲座、企业实训等,并和企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解决生产一线问题,实现了产学研的深度结合。
(3)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机制与考核方式创新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课程中有意识的选派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且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任教师授课,保证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同时定期选派一部分优秀的团队骨干教师前往国内外重点大学进行短期的学术访问。这一措施的功能在于:促进国内国外两种资源高效利用,且彼此之间资源共享,实现整个教学环节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开展主干课程考核方式变革与创新,例如在课程考核环节中,改革考核方法增大创新性实践环节所占分数比例(4:6),不仅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而且有效的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另外,在主干课程的闭卷考试题型中加大主观题的比例,这样能够充分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效果。同时在考试方法改革中还试行课程论文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一来,通过闭卷考试能够有效监测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课程论文能够比较真实的考察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采取半开放性质的命题课程论文,能够有效地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充分利用国际合作办学平台,开展教学改革与科研合作。主干课程建设中采取了如下创新性改革措施:一是实施“双语”授课,即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分别采取“一站式”授课方式或“分段式”授课方式,以满足社会对“2+1”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二是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如风靡世界的“丰田精益化管理”,在课程实训中被原汁原味的引进;三是积极为学生搭建校际间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即依托教师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科研合作,不仅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同时利用教师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积极为学生搭建校际间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我们每年选拔优秀学生参加中日校际间大学生学术论坛。应该说,这一国际交流平台不仅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成效,学生能够流利的使用日语进行学术交流与辩论,而且也展示了中国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参考文献]
[1]叶军.管理学科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商论,2016,(8).
[2]丁云华.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O2O教学模式与管理机制探索.高教探索,2016,(1).
[3]魏晓东,等.PCAP科学素养测评的框架、特点及其对我国科学测评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6,(7).
[4]余敬,等.国外管理学科的特色与发展趋势[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