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学校德育中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建构探讨

2018-05-08李志红

卷宗 2018年4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构思学校德育

李志红

摘 要:当前,师生关系总是那么不和谐,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是因為主体间性的缺失。如今想要缓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就要从主体间性方面入手。本文就会详细讲解学校德育主体间性师生关系,首先阐述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然后探讨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有哪些特征,最后探索怎样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构建好主体间性师生关系。

关键词: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学校德育;构思;探索

1 引言

一直以来,师生关系都是教育活动中的一大难点也是一个热门话题,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校教育成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师生关系也成为高校一直研究的对象。传统学校德育中的师生关系都存在主体间性的缺失,正是如此才使得学校德育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学校想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就一定要利用主体间性来构建学校师生关系,其实也就是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2 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基本内涵

主体间性一直都是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师生关系基本都是老师和学生在教育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主要包含包师生之间所处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德育中的师生关系不仅包含最基本的师生关系,还有通过知识和价值观以及道德规范和人格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特性而形成的另外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

老师和学生都是学校德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主体,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学校德育中关键的人际关系。老师和学生都是学校德育的真正主体,所以主体间性其实就是师生关系的本质。虽然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都表现在多个方面,但是师生关系的本质还是主体间性。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主体间性关系结成了主体间性关系,他们才能对方看作和自己是相同的主体。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师生关系才会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关系,而且他们之间也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虽然学校德育过程中的老师和学生肯定会有传授和接受知识的关系,但这种严肃的关系必须在良好情感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德育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仅仅存在传授和接受知识的关系,那么老师和学生就不是两个主体,而是变成一个主体一个客体。所以在平时德育过程中,老师要将自己真实完整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真心实意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真诚的帮助和引导,让学生能真正走进老师的真实世界中去。同时。学生也不要排斥老师,有问题要主动和老师沟通,虚心接受老师指出的问题和对问题的指导,这样形成的师生关系才能看作是两大主体之间的共享,才能看作是主体间性师生关系。

3 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

(一)老师和学生之间一定要保持平等。师生之间只有保持平等,才能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做到真正的交流和沟通,才能保证学校的德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德育中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直都是保持平等的。传统的师生关系基本都是老师是主体,而学生是客体。所以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放下姿态端正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和学生处在平等的位置上。在这种平等的教育观念下,并不是代表老师以前的作用都被抛弃或者没有效果,只是让老师和学生以前扮演的角色建立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更好地去给学生传授知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能变得更加和谐。

(二)老师和学生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般主体间性其实就是指主体间的一种关系,所以学校德育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并不是两个独立毫无联系的主体,他们之间其实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认可、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沟通。所以,老师和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不仅在德育过程中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而且双方都要端正心态,卸下防备真正去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相互交流自己的心得以及接受对方提出的一些观点。在学校德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作为自身价值追求者的主体不仅希望自己主体意识较强,更希望接受教育的学生能够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学生的主体意识越强老师存在的价值就越大。同时,学生也希望经过老师的指点和自己的努力能拥有较高的主体性,也希望自己的老师也能有较高的主体性。所以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4 建构学校德育中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构思与探索

(一)想要构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首先要做的就是用生命去关怀彼此。一直以来,德育活动的最根本目的其实就是要激发人的生命力,让人的生命力能够全面展现出来。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更关注的是人的生命价值和需求而不是经济增长的数量多少。而德育过程中不仅关注人们生命力的展现,更加重视人们内在情感的表达。所以想要构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就要让老师和学生完全敞开自己的生命,积极接受外在生命的新世界,将自我生命和外在生命世界紧密融合起来,进行对话和交流,让对方能够进入彼此的世界里, 通过生命个体的交流和对话,让他们之间能够更加理解和宽容,相互欣赏各自的优点以及包容各自的缺点,并且在这样的状态下共同进步建立双方共有的社会生命世界。

(二)想要构建良好的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就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探索。其实一直以来道德教育都是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随着科技进步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道德教育来越远离我们的生活。如今,道德教育被看作是辅佐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工具,所以也使得德育教育也远离我们的生活了。当前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被严重割裂了,他们之间的互动也变得特别少,所以导致当前师生关系走向恶化状态,也使得学校德育教育难以进行下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对道德规范、行为准则都有自己的理解,而这些观念老师和学生之间都可以去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将自己对道德教育等观念的理解大声讲出来。所以,我们不难发现要想缓和师生关系就让他们都走进日常生活中去,将抽象的教育理念变得更加具体化,让他们之间的交流没有障碍。

(三)老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传统的学校德育基本都是将老师作为唯一的主体,这样的德育方式仅仅重视单方面的知识输出,并没有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反应引起重视,这样的教学模式就使得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不平等关系,也容易导致师生关系出现不和谐的画面。所以学校在德育过程中要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让学生能够成为真正的主体,能够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现,这样老师也能真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和学生能够真正地去交流、沟通,了解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及时改正自身的不足。通过平等交流,师生关系才能变得更加和谐。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构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对学校德育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只有构建良好的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也能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更能让学校的德育教育顺利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鹏.《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建构:学校德育困境的现实转向》

[2]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中师生关系的异化与建构》

[3]王君.《学校德育中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建构》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构思学校德育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浅谈“摘抄”在作文教学中的妙用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