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图书漂流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索

2018-05-08李翘

卷宗 2018年4期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摘 要:本文阐述了图书漂流活动在高校图书馆中开展的意义,对当下高校图书漂流活动中反应出的制度缺失、宣传形式单一、缺乏固定支持、内容方式滞后、单纯洋为中用等弊端进行了分析。探索了在完善的管理制度前提下,运用新兴传播媒介,拓展多样性的创新手段,构建虚拟化图书漂流平台,同时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使信息共享文化树立后,不断放开约束制度,构建良性循环模式,最终实现图书漂流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漂流;可持续发展

图书漂流活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是书友将自己的书籍贴上漂流标志后投放到公共区域,无偿地提供给他人分享的阅读方式,拾取的人阅读之后,再运用相同的方式将该书重新投放到公共区域,我国的图书漂流活动起始于2004年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兴起。[1]此后随着国内各类图书漂流网站地建立,图书漂流活动以其高尚、新奇的活动方式受到了广大青年读者们的追捧,从而又被赋予了时尚意味。各大高校图书馆作为青年读者的聚集地,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近年来不断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图书漂流活动,从而逐渐成为此类活动最重要的组织者和支持者。因此,寻求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漂流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了需要重要探讨并解决的问题。

1 高校图书馆图书漂流活动的意义

1.1 对信息共享的推进

图书漂流活动不仅改变了传统图书的流通方式,更改变了人们对于图书、文化、知识的传统心态。传统的图书馆,无论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多么先进,一旦涉及馆藏图书的“安全”问题,读者只能望洋兴叹。[2]高校图书馆每天都有众多师生前来借阅,虽然工作人员尽职尽责,但流转性仍然难以令人满意。在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能够加强图书的流动性,更广泛的传播信息资源。

1.2 对资源利用率的提升

在高校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丰富了馆藏资源,极大地增强了图书的使用率,为在校大学生节省了部分经济资源。更节约了纸张,减少了树木的砍伐,兼收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善果。通过参加这种倡导节约的活动,从而增强了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1.3 对交际方式的创新

图书漂流作为高校阅读推广的一种具体形式,在令师生们获得极佳阅读体验的同时,更让参与者于日渐失落人情温暖的当今社会获得毫无压力的与爱阅读的陌生人交流的机会,建立友谊,引起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知识增值。在高校中营造出崇尚阅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培养大学生成为学习型人才。

1.4 对在校生道德的培养

图书漂流有助于个人诚信道德的培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更为融洽的气氛。在大学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更够让学生们学会信任、共享、自律,通过相互间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个人素质品质,促进高校学生群体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创建文明校园,诚信社会做出贡献。

2 高校图书馆图书漂流活动中反应的弊端

基于图书漂流活动的意义,各高校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图书漂流活动,但效果并不理想,活动中反应出了许多弊端。

2.1 制度缺失,漂流难以为继

“图书漂流活动是该依靠品德还是依靠制度?”这个图书漂流组织者们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影响回漂率的本质因素。一些研究者,如谭震锐,陈婉婷认为,不要太过在意回漂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发起者的浪漫形式和参与者之间的信任。[3]雷蕾认为,图书漂流拥有相应的规则和制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回漂率,但是却违背了图书漂流“自由”的原则和“分享、信任、传播”的宗旨,图书漂流活动本身是基于“诚信”才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回漂率的问题,相信随着图书漂流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提高,这些问题都会有所改善。[4]而笔者认为高校图书漂流在发展初期不能仅依靠情怀与理想,要清醒的看到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经济环境下,部分人员趋于浮躁和功利化,国内高校尚未全部形成相对完善的诚信氛围,[5]因而并不具备完全自由的图书漂流条件,必须重视统一、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

高校学生中,普遍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阅读人群所占比例较高。但文化水平与道德修养并不存在绝对的因果关系,读者群体素质不一,爱读书并不代表高素质。在国内高校图书漂流过程中,由于部分读者缺乏足够的责任心,经常发生放漂书损坏的情况,难以重新进入漂流活动中。且目前读者的道德素质不断地遭到人性“贪欲”的侵蚀,深受中国传统文化里“窃书不算偷”意识的负面影响,未达到理想化,[6]导致被读者据为己有的漂流书籍比例很大,使图书漂流活动无以为继。

2.2 形式单一,宣传效果不佳

以天津商业大学图书漂流活动为例,2016年参与图书漂流人数为623人,仅占全校学生的2.6%。而在图书馆进行随机访谈的学生中,75%并不知道图书漂流这项活动。由此可见,由于受到传统思维的束缚,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组织的图书漂流宣传活动仍多沿用“集中宣传—举办活动—总结报道”的传统宣传方式,孤立的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或者仅仅与读书日等活动相结合,并没有将视角扩展至其他能够充分吸引年轻人目光的活动中,挖掘图书漂流契机。即使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对活动加以宣传,也大多是采用新闻报道等方式,“新瓶装旧酒”,缺乏创新的号召模式,没有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难以吸引当今年轻人的目光,不能达到良好的活动宣传效果。

2.3 缺乏支持,难以形成合力

通过对天津各高校图书漂流活动的采访调研,发现由于缺乏特设的图书漂流空间并且策划组织部门多为学生社团,因而无法建立长效机制,用于进行长期的图书漂流活动,进而只能在特定时期举办短期活动,导致长时间无人问津,以及学生社团人员的更新频繁,致使参加的读者在活动之后找不到活动的组织负责人。

針对图书漂流活动,各高校间各自为政,很难突破空间的局限,彼此之间缺乏互相交流、学习以及合作的机会,一盘散沙,不能做到书籍资源的共享整合,难以形成合力,进而让漂流书籍为全体高校学生服务。

2.4 内容滞后,不能与时俱进

艾瑞推出的《2016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行为研究报告》中指出:2016年数字阅读PC用户规模达到2.17亿人,移动用户规模达到2.65亿人。比较2015年数据可以看出:PC端数字阅读的覆盖人数变化不大,而移动端的用户规模则仍呈增长态势,使用时间上基本以移动端为主。2016年超过95%的用户使用过数字阅读服务,35岁以下的用户覆盖了近九成,其中,24岁以下为数字阅读的主流阅读人群,占31.8%,其中大学本科学历占比最高,达到59.8%。由此可见,近年来关税调整、正版图书涨价等因素,我国应试教育下,学校对于学生近乎强制性缴纳一部分花销来订阅课本的体制,以及互联网、移动信息客户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对于没有经济基础的高校读者群体,他们更愿意花少量的钱去购买电子图书,导致其自身所拥有的除课本外的纸质版图书越来越少。因此,放漂书量来源单一,数量不大,质量不高,无法支撑图书漂流活动的需求。

2.5 洋为中用,导致水土不服

中外文化及信仰存在差异。在中国的藏书文化层面,人的学问和修养可以用藏书来衡量,中国知识分子传统思想里的藏书情结难以使其与他人共享藏书,所以图书漂流这种外来的文化产物还难以让大多数人接受。国外图书漂流红火的国家一般是基督教国家,他们的用书文化,相信让别人读书对社会有益,最终也使自己受益,这种信仰支持图书漂流。而中国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文化也难认同这种理想主义色彩浓厚的行为。[7]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共享文化,投漂积极性不高,使图书漂流仍是小众行为。

3 对高校图书馆图书漂流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分析

基于以上问题,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建议:借鉴参考一些读书网站的成功经验;由图书馆统一制作漂流标签和漂流号码,标记图书;加大宣传力度,以吸引学生关注度等。但这些建议笔者认为并不足以保障图书漂流活动发展的自由性与持续性,应在完善的管理制度前提下,寻求多样性的创新手段,构建图书漂流的虚拟化信息平台,同时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教育,使信息共享习惯成为社会氛围后,不断放开约束制度,构建良性循环模式,最终实现完全自由的、可持续发展的图书漂流活动。

3.1 建立管理制度,保障图书漂流有序进行

《韩非子·六反》中提到“故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仁之为道,偷乐而后穷。”要保障图书漂流活动发展的自由性与持续性,在一开始必须建立完善的漂流书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在图书馆的支持下,建立特定的图书漂流室并设立固定的开放时间,实现由图管会安排管理员值班,结合图书管理模式予以管理:首先,使用《中图法》按照采编模式对漂流书进行分类编目管理、标记漂流书目,按类别,按要求进行图书漂流。然后,利用图书馆的图书管理系统作为跟踪体系,对漂流书进行放漂、在漂和回漂的记录管理。最后,借用校园卡的功能做为漂流卡进行漂流者登记记录。

从而使任何破坏图书漂流的行为都能受到社会、自然,包括人本身的制约,切实改善其回漂率低、流动速度缓慢及随意性较大等问题,达到保障图书漂流活动有序进行的目的。

3.2 开展丰富活动,拓展图书漂流多样性

各项社会活动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只有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图书漂流这项活动中来,才能让图书漂流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了吸引更多学生自愿参与进来,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类型丰富的图书漂流活动,将传统活动方式和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相结合,不断创新,大力提升服务质量,为实现图书漂流活动的自由性和可持续性开辟道路。

第一,以学校为中心,尤其是各高校图书馆为主要发起阵地,联合学生社团与志愿者,在活动筹建和日常管理中,以高校图书馆相关老师为总负责人,实施学生自主管理,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与责任感,充分发挥口头宣传优势,使活动更加深入学生群体,以点带面的在全校范围内拓展图书漂流活动。同时,召集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漂流图书的征集、分类、编目、信息录入、排架、上架等前期工作,使更多学生了解图书管理的相关基础常识,为今后更好查找、利用、整合资源打下基础。

第二,利用各种媒体,不仅运用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校园播放屏幕、学校BBS、学校和图书馆网站、校报等传统媒体,还应运用新兴传播媒介的传播优势,如微博的病毒式传播;微信公众账号的推文推送;QQ群、微信群、朋友圈的转发功能等,及时更新相关拓展活动信息,加大阅读重要性、道德诚信等方面的推广宣传力度,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营造舆论监督氛围,加强诚信建设,倡导文明读书理念,逐渐培养一种特定的共享文化。

第三,通过融入学校各类主题活动,如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世界读书日”、宿舍文化节、志愿者活动日以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等,使图书漂流与图书捐赠相结合,扩大图书漂流的影响力。以图书漂流为平台,定期举办漂友阅读交流会、知识问答比赛、优秀读书笔记主题展以及邀请知名学者举办讲座等,使其在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对放漂书籍进行分类优化,制定针对高校学生课本的专用漂流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群体节省购买课本的费用,让他们能够购买更多其他感兴趣的书籍,扩大知识面,加强知识储备。同时,可以将“课本漂流”作为连接不同年级的同学之间关系的桥梁,促进不同年级同学对于学业、就业等各方面信息的交流,让低年级的学生吸取学长们的经验、教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达到推动高校学风、校风建设,营造高校良好的学习、科研、生活氛围的目的。

3.3 构建虚拟平台,扩大图书漂流范围

依照图书漂流网站(www.bookcrossing.com)的经验,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官方网站(www.nationalreading.org.cn)为基础,联合各高校与网络电子书供应商及数据库商,构建高校图书漂流虚拟信息平台网站。汇总放漂书籍信息,包括每本放漂图书的类目、基本信息、所属高校、放漂人员、漂流情况的记录以及读书心得体会等,方便读者之间的阅读交流、信息分享、思想集粹。设置各高校镜像入口,扩大漂流范围,增强各高校图书馆间交流学习与合作,打破各为一体的局面,在制定并遵循统一漂流制度及交流规则的条件下,依托天津市各高校馆际互借平台,进行本市校际互漂,實现资源共享,让知识流动起来。对于线下主题活动资讯的发布,扩大相关主题活动的推广范围。在此虚拟平台中建立虚拟图书漂流室,让学生可将购买的电子图书如同纸质图书一样进行图书漂流,进一步丰富信息资源共享。

在移动化、社交化阅读方式为主要阅读需求的环境下,通过强大的社交互动传播分享功能,以期拥有同样的庞大用户群体及用户高黏着性等优势,同时建立多终端虚拟平台,包括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移动端APP,以及借鉴豆瓣阅读、ZAKER等社会化阅读端模式建立移动客户端,使图书漂流活动普遍化、长期化、常态化。

3.4 培养共享习惯,树立图书漂流文化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全民阅读”能够对公众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一样,不断坚持、加强对阅读活动的推广,让全校学生切实感受到阅读和信息共享的发展对自身提升的重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品德修养,逐渐在全校范围内培养成一种特定的共享习惯。

对于漂流的图书,可以允许捐书人在书的扉页填写自己的姓名以及自身对漂流书籍的感悟,以此带给参与者以责任感和荣誉感,吸引学生们参与进来,逐步养成图书漂流的习惯。当对图书的循环利用成为一种共识,营造出了全校信息共享的氛围,学生们都能自觉自愿的参与到图书漂流中来的时候,就能够在本质上解决图书漂流活动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形成“良性循环”,达成“分享、信任、传播”的活动宗旨,最终达到树立图书漂流文化的目的。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仅只追求物质水平的增加,更对精神生活的丰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以高校图书馆作为固定载体,依托于各项创新手段,建立于新型虚拟平台上的图书漂流活动,不仅仅在图书流动的时候让图书的价值得到放大,为更多的学生读者服务;更能激发读者的诚信与责任,使其精神世界得以满足。因此必须大力支持和发展高校的图书漂流活动,充分保证它的自由性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会清.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的意义和途径[J].图书馆学研究,2007,10:66-68.

[2]张颖.图书漂流与图书馆理念革新之探索[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v.22;No.18906:82-83.

[3]谭震锐,陈婉婷.试论结构化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与图书漂流的关联[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06:32-35.

[4]雷蕾.看图书漂流[J].图书情报工作,2007,No.35102:139-141.

[5]李慧.高校圖书馆参与图书漂流活动的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6:62-63.

[6]马志杰.高校图书馆“图书漂流”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09:50-53.

[7]蔡红.关于图书漂流及其对图书馆的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6,06:99-101.

作者简介

李翘(1990-),女,天津,学士学位,助理馆员,主要研究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信息检索、信息资源整合等方面。

猜你喜欢

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