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抢救性保护的工程化管理

2018-05-08吴佳兴

卷宗 2018年4期
关键词:抢救性工程化遗产

吴佳兴

工程化管理是指将作用目标视为一项完整的工程,并对该工程的整个流程进行全过程管理,其管理模式包括概念设想、方案设计、正式运营、项目评估等一系列内容。我国目前的档案文献遗产抢救性保护一直处于一种较为分散的管理状态,其结果就是很多非技术性的抢救问题得以突显。通过工程化管理,可对档案文献遗产抢救性保护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管理,使得各项抢救性保护更加规范,减少保护中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坏和影响,发挥各种技术的最佳保护效果。因此,工程化管理对我国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制定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抢救方案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抢救方案是将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抢救理念落实到抢救工作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制定抢救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进行总体设计和规划;其任务是以保护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原则进行科学的整体策划,制定系统和详尽的抢救措施,核定实施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等,它在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抢救工作的全过程中具有纲领性的地位。因此,在制定方案前要进行摸底調查,弄清楚哪些是亟待抢救的、数量有多少、抢救力量和水平怎么样、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在实施抢救与修复前,档案馆应以馆藏档案文献遗产为对象,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要求,通过对馆藏档案文献遗产的损坏情况的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整理相关原始数据,进一步明确档案文献遗产抢救范围,采用结合实际的抢救方法,编制抢救馆藏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方案,努力实现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的目标。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对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应分轻重缓急区别对待。在制定抢救计划时,应根据调查结果明确标定抢救的先后顺序和针对性,保证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优先抢救和不同档案个性化处理的原则。基本原则是先抢救破损严重的档案文献遗产,后抢救破损轻微的档案文献遗产;先抢救年代久远的档案文献遗产,后抢救年代较近的档案文献遗产;先抢救利用率高的档案文献遗产,后抢救利用率低的档案文献遗产;先抢救有重要利用价值的档案文献遗产,后抢救利用价值一般的档案文献遗产,以缓解档案馆各方面的实际困难,集中力量抢救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此外,对于粘结成砖的档案文献遗产,可放缓进行,但对于将成碎末的档案文献遗产,需要抓紧抢救,以防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和遗憾。

2 建立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抢救信息库

一是建立各类基础资料和信息库,包括档案文献遗产的载体情况、保存现状、损坏程度、老化状况、形成时间、信息内容、记录形式、稀缺程度、重要与否等基础数据以及各种抢救材料种类、产地、品种、规格和价格等相关信息;二是设立专家数据库,将我国档案抢救与保护方面的专家纳入其中,在制定抢救性保护计划和具体的抢救操作中可以针对不同的抢救对象,请有关专家进行鉴定和指导;三是将已抢救的档案全部纳入信息库中,建立一个完整的抢救过程数据体系,同时提供已有的抢救实验方法和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实现抢救信息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和服务的网络化。笔者建议建立国家档案局、省和市(地)三级互联的管理动态信息系统平台,对全国的档案抢救工作进行监测管理,以实时数据库、历史数据库、集成信息库为支撑,提高抢救和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3 建立抢救档案

抢救档案是把档案文献遗产抢救前的状况以及整个抢救工作过程中的抢救方法、抢救材料、抢救原则、抢救细节、抢救时间、抢救人员、验收人员等所有详细资料随同抢救完成的档案文献遗产一并归档。建立抢救档案的意义在于:第一,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档案文献遗产原件不被后人在再次抢救中随意改变物质组成或原有形制;第二,如果档案原件的原貌被改变了,那么什么时候改变的,改变的依据是什么,都可以通过抢救档案查询到有关信息;第三,一份科学完备的抢救档案可以为后人在再次抢救中提供档案原貌的第一手参考资料;第四,抢救档案保留了抢救信息和抢救经验,便于同行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由于抢救性保护的对象大多为制成材料濒危的档案文献遗产,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极有可能需要再次修复。此时,抢救档案对于准确把握档案文献遗产的原貌、制定再处理方案进而实施妥善的修复就显得极为重要。现在,国家图书馆已经把在抢救前制定抢救方案和抢救后建立抢救档案作为该馆抢救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并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的抢救信息管理系统,值得档案部门借鉴。

4 制定抢救材料和方法标准或规范

目前,我国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工作缺少相应的规范或标准,因此,制定抢救的标准与规范已刻不容缓。通过制定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材料和方法标准或规范,起到保证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抢救质量与安全的技术控制作用,将先进的共用关键技术和普遍认可的保护方法转化为技术标准,把已经在抢救实践中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修复材料上升为修复材料标准或规范,重点是制定档案修复材料通用标准、修复技术标准和修复用具等通用标准、不同类型档案保护修复规范与技术标准以及通用的抢救流程、修复要求与试验方法和管理技术等标准。

5 完善档案保护教育培训及资质认证制度

签于目前档案文献遗产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和知识结构的良莠不齐,一些档案馆主要的修复力量来自于临时性的修复人员。这些临时性的修复人员一方面缺乏相关的保护知识,另一方面很难得到系统的修复培训,因而在抢救性保护的操作过程中容易造成盲修或者保护性损坏。因此,全面推广对档案文献遗产抢救与保护的系统培训,提高广大保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并颁发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对修复从业者做到凭证上岗,可有效提高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质量,减少保护过程中带来的人为损坏。具体实施时,可依托国家档案局教育培训中心、中国档案学会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和一些具有相关师资力量的高校,培养档案文献遗产抢救与修复的专业人员,提高现有档案抢救与修复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并按有关的上岗要求对档案抢救与修复从业人员实行资质认证制度。

猜你喜欢

抢救性工程化遗产
工程化原子重力仪综述
太原市阳曲县西殿村龙山时期陶窑遗址抢救性搬迁保护技术研究
遗产怎么分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抢救性手术治疗1例
千万遗产
“弋阳子弟”踏歌来
——弋阳腔传统曲牌抢救性录音
软件测试工程化模型及应用研究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工程化应用进展
解译全景世界,工程化遥感解译又出新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