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爱之:一个在真格基金传奇般的存在
2018-05-08
规则感、自信、超越同辈的成功,以及令人羡慕的 “家庭与事业的完美平衡”——有人将之归因于方爱之的天赋异禀,或是过人的幸运。但实际是,方爱之付出了数倍于常人的努力,虽然她丝毫不觉得过程痛苦,也不认为这可被视为一种美德而书写。在“喜爱”与“要强”两股力量的驱使下,一切都在顺其自然地发生着。
加入真格基金,是方爱之职业生涯中的一场意外。哥大毕业后,方爱之的第一份工作是摩根大通投行部分析师。工作了两年后,她一天比一天急迫地感到,她想回中国,因为“纽约每天报纸都在写中国的变化”。
2011年,方爱之在斯坦福的师弟、时任红杉资本副总裁的胡丹打电话给她,说徐小平想见她。方爱之让徐小平非常满意。曾担任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会主席的方爱之,能链接他看重的广泛学生群体人脉,更重要的是,“边听边记”的方爱之,表现出的专业感和职业性,是徐小平急需的。毕竟,他是一位投了80个项目还“连excel表格都没有”的感性派。
但面对徐小平的邀请,方爱之一开始是犹豫的。后来方爱之进一步地意识到,天使投资作为创业者最早的陪跑人,完全符合她对“影响力”的期待。“OK,那我来试一下。”28岁的方爱之尚不知道,她即将踏上一条异常适合自己的道路。
加入真格的第一件事是,徐小平要求方爱之要回复完每天邮箱里收到的所有商业计划书(BP)。“我们要真正地帮助创业者,没通过的也要给他们提建议。”
最初,BP保持在每天30封左右,但增长迅速,高峰时一度达到每天200封。即便经受过高强度的工作训练,方爱之也认为这属于不可能任务——每份BP她要从商业模式看起,找资料分析行业,前后耗时巨大。
“你是对的,但这不是天使机构的打法。”徐小平说。他提出了一个完全颠覆她设想的思路:“其他都先不用看,直接翻到创始团队那一页。”
这是徐小平高举的“看人理论”:“在人与事之间,真格只看人。”方爱之照做,但内心充满了疑惑,“不研究赛道?不看数据?不分析商业模式?”对一个做投行和并购出身的人来说,数字是最可信的。
2013年,一位叫刘楠的创业者找到徐小平。刘楠是一家母婴淘宝店的店主,有人想收购她的店,她打电话向徐小平寻求意见。一聊完,徐小平就向方爱之大赞刘楠的项目,但方爱之研究了运营数据后觉得平淡无奇,甚至“不觉得有必要见面”。向来好脾气的徐小平少有的“有点生气”,他要求方爱之:“你先去见见她!”
果然,等方爱之见到刘楠本人,瞬间被圈粉。“她自己也有孩子,对母婴和电商十分了解,非常好的KOL。”并且,刘楠的人格感染力超强,“不管她说什么,你都会觉得她的想法特别棒”。聊了不到15分钟,方爱之就决定投资。2014年3月,蜜芽宝贝(后更名为“蜜芽”)正式上线,当月GMV即过千万,如今估值已超百亿。这一回合下来,方爱之对“投人”心服口服。
正因将投资聚焦在看人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真格以不到10人的团队,每年投资超过一百个项目。作为一家天使投资机构,在成立不到 7 年的时间里,真格基金已经跑出了14只独角兽。
真格基金的过去7年,伴随着中国天使投资从个人向机构化转型的漫长过程。而方爱之,正是将真格机构化中的关键人物。在同事们心中,方爱之对“规则的偏好”是“天生的、近乎本能的”。但和很多强规则型人不同之处在于,方爱之完全不是“为了控制欲而制定规则”。规则感于她,是让机构体系流畅、高效运转的武器。在方爱之的经营下,真格保持着一种近乎乌托邦的文化:开明、平等、有爱。
关于方爱之的“拼”,有一些听起来让人不可思议的故事——2014年生第一个孩子当天,方爱之和H capital的陈小红发了很长时间的工作微信。如果不是她最后告诉对方“我快生了”,陈小红完全不知道方爱之处于临产状态。对此,方爱之平淡地解释:当时腹痛难忍,发微信聊工作是为了“转移一下注意力”。
“坐月子”期间,她仍每天在微信和邮件中工作,在线上或家附近召开例会,安排工作,在这期间还完成了对两个项目的投资。”其中之一就是原壳牌高管于畅和方爱之斯坦福校友肖广做的车到加油,现已累计融资2亿。为了工作哺乳两不误,方爱之无数次出差都带着孩子一起。有同事甚至以此打趣:“1岁不到的小Baby,飞行航程估计比20岁的我还多。”
在方爱之的带动下,真格在创业者中拥有极佳口碑,尤其是在留学生群体,“斯坦福留学生圈子里会说,融天使轮都会想见到Anna才决定。”有一次,真格组织全公司在澳门团建,方爱之在游泳时发现旁边有个人游得也很快,她就暗自和对方比赛,最终她卯足了劲,“赢了对方”。当然所有的心理活动,只有她一個人知道。遇到优秀的人——无论是她想让他成为同事还是想让他成为真格投资的创业者,方爱之都会竭尽全力地争取。对于看好的创业者,方爱之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