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教用”结合的老年教育新模式探索
2018-05-08蒋文宁
蒋文宁
【摘 要】发展老年教育事业是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有效措施,应建立多元化的办学体制,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建立老年教育资源共享网络,实现老年教育形式多样化,借助现代高科技,创建“养教用”结合的老年教育新模式,搭建高效的老年人社会参与平台。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老年教育;“养教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G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8)03-0042-04
全国老龄委数据显示,从2015到2035年,我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从2.12亿增加到4.18亿,占比提升到29%。发展老年教育事业是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有效措施,不仅能满足老年人口激增后对老年教育文化的大量需求,而且是实现积极老龄化及保障老年人尊严与养老权利的关键。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国人对待老年人的态度,普遍为重养、轻教而不用,养老偏于消极化。“养教用”相结合的老年教育模式,是对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所作的一种探索。
一、关于“养教用”结合的老年教育
《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第三条(二)提出:“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整合利用社区居家养老资源,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各类社区居家养老场所内,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教育。积极探索在老年养护院、城市社会福利院、农村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中设立固定的学习场所,配备教学设施设备,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展示学习成果等形式,推进养教一体化,推动老年教育融入养老服务体系,丰富住养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所谓“养教结合”,就是将老年教育融合到养老生活的各个场景当中。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历来忽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不重视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可用撤退理论予以解释。撤退理论亦称为脱离理论或休闲理论,该理论认为,老年人身心衰退是他们脱离社会的生理基础,这种脱离可以是主动撤退也可由社会启动,因此,老年人应该退休以贻养天年。撤退理论符合人的生理规律,但不符合终身教育理念,忽视了老年人的宝贵智慧、经验财富及精神需求,也不适应科技进步带来人类寿命延长的新趋势。英国社会学者彼得·拉斯里特提出的第三龄理论认为,人生的第一龄是通过接受教育而不断社会化阶段;第二龄是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和赡养老人阶段;第三龄是人生积累了丰富阅历,发挥潜能,实现自身价值,达到巅峰阶段。该理论肯定了老年人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了其参与社会的积极性,从而改变了人们对老年人的偏见。[1]“第三龄理论”固然积极,但未免过于激进而缺乏对老年人的体恤,因此,本文拟提出“养教用相结合”的老年教育模式,即打破以往单一、消极的养老理念,将老年教育视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重视老年人的智慧与经验并其视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使老年人不但能够活到老、学到老,而且能够“用”到老,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尊严与幸福感。要强调的是,“养、教、用”三位一体,应和谐兼顾、相互促进。
二、国内老年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老年教育投资主体单一
我国老年教育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属于政府办学模式,而社区、企业、慈善机构及社会团体主办的老年教育不多。民间资本投资的老年教育和自发组织的老年教育还没有形成规模。据本课题组所作的问卷调查统计,群众自发组织的老年人文化活动在所有活动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多,城镇只有17%的老年人文化活动为群众自发组织的,农村有22%。由于未能形成多层次的教育投资结构,政府单一的投资不能满足老年教育的需求。
(二)老年教育优质资源短缺
我国各类教育资源十分丰富,除了中小学、高等院校、电大、夜校、党校外,还包括老年大学、社区学校、各种专业培训机构和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阅览室、职业培训中心、职工俱乐部等。但是这些教育资源相对条块割据,没有很好地整合并对老年群体开放。各级各类学校也没有建立为老年群体提供教育服务的义务与责任。即便是老年大学,也是独立于其他成人教育及普通高等教育外的教育機构。
各类老年群体之间、社会各类文教科技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等还没有建立起老年教育文化的社会化网络。养老机构的教育文化服务欠缺。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教育文化需求强烈但是满足程度不高,精神生活普遍空虚。部分养老机构为规避风险,限制老年人活动,不重视老年人的教育文化需求,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具备专业素养的工作人员。
(三)老年教育教材陈旧
我国还没有建立系统的老年教材体系。老年教育内容比较随意、陈旧,未能贴近老年人生活、满足老年人需求、适应老年人爱好。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部分课程既不适合老年人的实际情况,也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兴趣与需要。老年教育内容单一陈旧,一般只涉及文娱、科普和保健等粗浅的内容,较少包括经济、社会、文学、宗教与哲学等系统的人文科学体系。忽略了老年人退休前的心理准备教育,缺少老年人退休后生活目标、角色转变与新的职业规划等辅导,以及如何面对生命终结的教育与心理辅导。
(四)老年教育形式单一
根据老年群体的需求和老年教育的实践,老年教育的形式大致分为补偿教育、继续教育和闲暇教育三类。补偿教育主要是为年轻时没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提供进入大学学习和取得相应文凭的机会。继续教育是为使那些体力、精力良好的退休老年人提供继续学习机会,以帮助他们继续就业或开创新事业。闲暇教育不以升学、谋职为目的,只是帮助老年人培养闲暇生活技能与情趣,发展兴趣爱好,以提高生存质量。目前我国老年教育普遍只停留在闲暇教育,忽视补偿教育和继续教育。即使是老年大学,一般也只是传授老年人文艺技能、科技常识以及养生知识,而缺少深层次的文学、哲学等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
忽视补偿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主要根源是我们一直忽略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我国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就业市场对老年人就业存在排斥,家庭也不支持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普遍老年女性和部分老年男性主要做家务劳动,老年知识分子的社会参与意愿整体偏弱,只有低龄、健康的高知老年男性尚有一定的社会参与意识。
(五)老年教育教学方法落后
老年教育的形式单调,基本还停留在读报、讲座、心得交流、文娱体育活动等初始状态,缺乏新颖性、吸引力和有效性。老年文化娱乐生活相对单调,一些老年人除了玩麻将、看电视外,很难欣赏到高雅文艺精品,群众性的自演自乐活动水平也难以提高。教学方法也较为保守机械,没能采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理论课程,大多照本宣科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缺乏时代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课堂气氛沉闷,难以调动老年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年教育普遍由退休教师或干部兼任,由于缺乏老年教育专业师资队伍,老年教育的规范化和教学质量都受到较大的限制。
三、老年教育“养教用”模式的对策思考
(一)重建老年教育理念
推广积极老龄化理念。中央和国家16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意见》,强调“要树立积极老龄化理念,全社会要正确对待和接纳老年人,尊重老年人的社会价值,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我们要改变以往视老年人为社会包袱的偏见以及消极养老的模式,将老年教育作为维护老年人基本权益与挖掘可持续发展资源的重要手段。
老年教育理念应体现对老年人的尊重与人文关怀,包含“健康尊严、慈爱包容、乐天知命、自强不息、积极参与”等内涵。采用“养教用相结合”的老年教育模式,活到老,学到老,以学养老,学有所用,老有所为。不是消极地在退化中老去,而是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衰老,充分保障老年人的尊严与生命质量。与此相应,老年教育教学的评价标准必须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有很大的差别,不应以追求升学率与学历为目的,而要结合有无促进身心健康及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晚年生活是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进行综合评价。
(二)建立多元化的办学体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四章(四十二)强调应“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1.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建立老年教育投资机制,加大投资力度
将老年大学(学校)以及老年人基础文化设施的经费纳入中央财政及地方政府的经费预算;各级政府应对老年教育行使行政服务职能,大力资助老少边穷地区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共同解决老年教育文化发展所需的经费和资源问题。
2.完善老年教育文化的硬件设施
政府应将老年大学(学校)及老年教育文化场地纳入社会公共设施规划。制定全区老年教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市县一級要有合适老年人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等非营利性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以上场所要指定老年人专区并向老年人开放,并统一按标准配置相应的书籍、文教器材与电教设备。根据人口比例配置老年大学,并根据社区人口分布情况建设社区老年学校。为了方便老人出行上学,在老年大学设置公交车站点,增开老年大学专线车。大力推进农村老年(大学)学校的普及,可将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后闲置的校舍改造成农村老年(大学)学校。
3.大力扶持各种老年教育文化的公益性组织和自组织
加大民办老年教育文化机构的政策扶持与激励力度,推动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办学,建立由政府组织主体、市场化组织主体、社会人公益性组织主体以及自组织主体等共同构成的多元化老年教育文化投资主体。
(三)建立老年教育资源共享网络
打破不同类型教育资源条块割据的局面。充分利用闲置资源,使老年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如中小学、职业学校、高等院校以及各科研院所都向老年教育开放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全国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兴办老年大学,根据老年人口分布情况,整合电大、职校教育和中小学资源兴办老年社区大学或老年职业学校。建立包括社会老年教育文化机构、活动场所、养老院、福利院、医院、社区办、中小学、大专院校等在内的全社会联网的老年教育文化中心(站)。打造老年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及教育网站,开拓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空间。电脑已经成为老人们生活中寻找快乐、吸收资讯和拓宽交际的重要工具。但据调查显示,近一半的老年人会用电脑或手机上网,但其中非常熟练的只有3.6%,比较会的有12.8%,一般会的有32.6%,而不会的高达37%,另有11%的老人没有电脑或手机可供上网。
将老年大学(学校)教师纳入正规师资队伍建设范畴,严把老年教师资格审查关,做好培养培训规划,提高教师待遇,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老年教育专业化教师队伍。
(四)建立科学与人文并重的老年新课程体系
老年教材建设既要符合老年人的身心特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又要注重科学信息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开展老年人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养生保健、心理健康、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家庭理财、闲暇生活、代际沟通、生命尊严等方面的教育,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品质,实现人生价值。
老年课程设置丰富多彩,包括休闲娱乐课程、医疗保健课程、科学与职业技能课程、文学艺术课程、哲学与心理健康课程等。休闲娱乐课程,如太极拳、门球、汽排球、广场舞、交谊舞、棋牌、钓鱼等;医疗保健课程,如医疗卫生常识、养生、营养保健等;科学与职业技能课程,如计算机、烹饪、园艺、民间工艺制作等;文学艺术课程,如名著欣赏、人物传记、历史故事、回忆录写作、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摄影等;哲学与心理健康课程,如哲学、宗教、伦理学、死亡教育等,帮助老年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老病死、人生价值、代际冲突等问题。老年教育应摆脱重实用而轻人文的倾向,帮助老年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建立丰美的精神世界。
(五)实现老年教育形式与方法多样化
发展多元化的老年教育办学形式,在老年大学(学校)入学资格、上课时间、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充分照顾到老年人的特点,对老年人不设限制。第一,建立“无围墙老年大学”,开放高等教育机构的老年教育功能,要求“大学开始向成人群体,包括老年人开放,并允许老龄学员以非注册学员的身份旁听大学课程和公开课讲座”,[2]老年人可免费人学。地方政府主办的所有课程都向老龄学员开放,包括工商管理、艺术工艺、信息科技、创业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等。第二,多建立“社区老年学校”,以方便老年人就近学习;针对老年人需求聘请专家、学者在各个社区举办流动讲座。第三,依托各地大学建立老年人寄宿学校,即在大学附近兴建“退休村”,供老年人居住并就近学习,寻找精神寄托。[3]第四,充分利用电大等网络教育资源以及闭路电视、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创办“老年远程教育”, 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老年教育信息化体系。在广播和电视等媒体录制老年教育节目,利用手机微信订阅老年教育公众号,满足不同居住地和不同文化层次老年人对学习的要求。第五,发展民间教育机构非正规教育形式,如老年俱乐部、老年读书会、老年文化中心、老年培训班、老年旅游教育社等。
打破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法,探索“养教用”一体化教学方法。第一,寓教于乐。开展活泼生动、丰富多彩的老年教育活动,如读书、辩论、演讲、旅游、表演、比赛、作品展、志愿服务等,建立不同类型的学习团队与协会。第二,寓教于养。整合学校及社会教育资源,在社区老年人看护中心、托老所、福利院、农村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中增加教育服务功能,将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教育活动融合到养老生活之中。例如,早晨,教托老所的老年人练太极;下午,教托老所的老年人唱歌、玩电脑;睡觉前,让敬老院的老年人轮流讲故事。第三,学以致用。在对老年人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后,为他们提供实践或继续工作的机会。如对身体健康的老年人进行医学护理培训,使他们能到医院或养老机构护理其他老年人;对有一技之长或学历高的老年人进行知识及技能更新的继续教育,使他们能够成为专业老年教师或某行业的技术顾问。第四,借助网络,大力推廣远程教学与信息化教学,提高老年人利用互联网学习的能力。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降低互联网进入和使用门槛,鼓励髙龄人群、低学历人群等新技术的晚期接受者尝试使用互联网工具,将是下一阶段推动我国网民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重要条件”。[4]开发更多令老年人喜闻乐见的网络课件,教会老年人使用电脑、电化教学工具、社交软件与通讯设备,将是未来老年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六)搭建高效的老年人社会参与平台
各级老干部局应增加为老年人提供就业信息与就业介绍的职能,通过建立各类老年人才信息库和老年人就业指导信息网,开展老年人才招聘会,举办老年职业培训班,帮助老年人再就业。政府应把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纳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调整产业结构,为老年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对科技文教卫生领域的老专家实行返聘;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成立各种文化艺术社团,鼓励老年人参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交流以及文艺创作;鼓励老年人积极投身关心教育下一代、社会治安、公益慈善等事业中,建立老人护理义工储蓄机制,鼓励老年人在精力充沛时为照顾其他老人做义工,以换取将来自己所需的陪护服务。总之,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宗旨是用其所长、量力而行,使老年人在为社会发展继续做贡献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满足与快乐。养中有学,学有所用,用而亦养,真正做到学养用三位一体。
【参考文献】
[1]Browning C.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Ageing. In:V.Mini-chiello et al,eds. Gerontology: A.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Sydney: Prentice Hall, 1992:75—117.
[2]王旭.英国老年教育及其借鉴[J].成人教育,2011(12).
[3]谢虔.国外老年教育比较研究与经验启示[J].新经济,2015(12).
[4]中国新闻网.中国网民规模增长减缓 降低互联网接入门槛成关键[EB/OL].http://www.chinanews.com/it/2012/01-16/36 068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