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因势而新

2018-05-08邓伟秀

理论观察 2018年2期
关键词:苏联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邓伟秀

摘 要:苏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过严重失误:苏共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正确把握时代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适应由封闭到开放的变化,试图用行政手段控制人的思想,必然力不从心;不能把握教学对象的发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徒具形式,教学效果呈递减之势。总结苏联的深刻教训,要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因势而新。

关键词:苏联;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2 — 0005 — 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1〕 “势”有形势、态势、趋势等含义。思想政治工作“因势而新”,就是要因应国际国内不断变化的形势、时代发展的历史趋势、青年发展的未来态势等深刻变化,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更新、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教学效果。

从历史上看,包括思想文化体制在内的“苏联模式”对我国有过巨大影响,中苏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内容、实施方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走入历史已经20多年,意识形态的崩塌是其失败、解体的重要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分析、总结苏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严重失误,吸取其深刻教训,对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一、 苏共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脱离实际

列宁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一国胜利论”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调整过渡,堪称坚持、发展、应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的杰出典范。斯大林领导苏联长达三十年,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随着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党内不同意见的对手被清除,斯大林的思想成为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权威解释。党内国内出现明显的教条主义倾向。斯大林以后的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等苏共领导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平平,缺乏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结合苏联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魄力、能力。他们经常把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导师的一些设想当做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把他们的一些词句奉为经典。正如俄罗斯学者瓦列里·博尔今所说:“150年前诞生的伟大思想到本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僵化,我們的思想家违背时代的要求,长久以来并不无成效地把它变成了一种教条。他们坚待认为经典作家的思想是完美无缺的。”〔2〕

苏共教条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突出表现在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上。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发生了深刻变化。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经济危机的破坏性有所减缓。建立了社会福利制度,缓和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共领导人不是实事求是地研究、分析,而是继续机械地套用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已进人了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在较短的时期内就会为社会主义所取代。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四大上强调:“适应新的条件,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作为一个体系的稳定。资本主义的总危机在继续加深。”〔3〕在几年后的苏共二十五大的总结报告中,仍然重复这一的论调。

苏共对于苏联社会主义的看法同样脱离实际。勃列日涅夫从赫鲁晓夫“苏联20年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急躁冒进错误上有所后退,提出苏联只是处于“发达社会主义”阶段。这一论述被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正式肯定,认为“是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成为各类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1970年代的苏联,是苏联战后发展的一个高峰。经济总量位于世界前列,国际上形成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峙的局面。但苏联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人民日常所需的粮食和肉、奶等食品经常供应不足。“一提到苏联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马上映入眼帘的就是商品短缺、住房紧张、到处排长队等现象。”〔4〕更重要的是,苏联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技术水平、经济效益方面还有巨大差距。1980年代初,苏联每单位的国民收入所消耗的电力比美国多20%、钢多90%、石油多100%、水泥多80%。苏联社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1∕3,工业劳动生产率为美国的55%,而农业劳动生产率还不到美国的15%。〔5〕显然易见,把建立在这种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社会主义称之为“发达的社会主义”,依然高估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水平,也无法赢得对资本主义的竞争优势。

以此指导编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必然脱离实际。既无法科学说明当代世界的发展变化,也不能有效回应大学生关注的各种现实问题。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后,调整了对西方的关系,打开了国门,人们通过多种途径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了更多的了解,在相互对比中对苏联现实的社会主义产生了各种困惑。亚历山大·季诺维也夫在《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悲剧》中认为“苏联的意识形态机器所强加的价值体系明显地与已经沾染了西方思想的千百万人的生活经验不相符。”〔6〕一位教师抱怨:“最讨厌听我们的广播,整天说我们怎么样,我们如何,全是瞎吹牛”。“我在讨论中经常给大家介绍我国赶超美国的宏伟计划,说劳动人民的福利不断提高。现在我该说些什么呢?我再也不相信了。”〔7〕大学生们把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科学类课程称作“神学”、“废话”。“学生们习惯于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没有根据,这是一个教条式的僵硬体系,它不能解释、也不能预见事件的进程。”〔8〕大学生们对苏共灌输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出现与苏共离心离德的倾向。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向苏共中央报告:“对大学生来说, 尽管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与党格格不入的状况却是共同的。”〔9〕

改革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种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脱离实际的的片面认识、宣传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恢复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近40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是我们宣讲中国共产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好的最现实、最鲜活的案例,是我们积极推进改革开放,无惧与世界上任何国家横向比较的最坚实的底气。当代大学生置身其中,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巨大变化。坚定了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信心。

二、 不能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行政手段无法应对开放挑战

二战前的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斯大林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巩固国防以抵御资本主义国家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对意识形态的控制。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则取得辉煌成就。在内外环境相对封闭,加上官方有意无意的片面宣传之下,很多苏联人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是最优越的,世界上其它地区都处于黑暗和水深火热之中”的片面认识。上世纪30年代曾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对此不无担忧地在日记中写道:“(苏联)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10〕苏联后来事态的演变,证实了罗曼?罗兰的担忧。

苏联试图用行政手段筑起思想的“疆界”,对反马克思主义或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进行封堵。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俄曾关闭了一些旧报刊,对传媒实行控制、审查,还把一批反对苏维埃政权的知识分子驱逐出境。用行政手段解决思想问题,在特定的歷史条件下,确有其必要性。但这只能是临时措施、特殊手段,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苏联大学没有开设西方现代哲学课程。后来大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到尼采、胡塞尔、弗洛伊德、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的学说,便视之为“新思想”而趋之若鹜。对官方长期灌输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则出现了严重的抵触情绪。更有少数大学生出于逆反心理,专门阅读攻击苏共,揭露苏联社会黑暗的书籍。苏联用行政手段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一统天下”,整个国家社会舆论“高度一致”。但这只是表像,只是使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从公开转入地下,并没有真正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赫鲁晓夫时期出现了“60年代人”现象(“六十年代人”指世界观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即赫鲁晓夫“解冻时期”的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像戈尔巴乔夫这样的“60年代人”,并没有真正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会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动摇和背叛。

当今世界越来越开放,各种思想理论交锋交融。在整个世界还是资本主义主导、国际话语体系由西方掌控的格局下,社会主义国家遭遇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潮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利益关系出现深刻调整,意识形态领域里各种思潮潮起潮落,情况比当年的苏联复杂得多。国内外形势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必然反映到我国大学里。当下的大学校园成为各类思想的竞技场,大学生成为各种力量竞相争夺的对象。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充满时代性和富于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回应大学生关注的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要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分析、研究,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对那些披着各色新潮外衣,实际违背、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论学说,要揭露其实质和危害,敢于“亮剑”进行斗争;对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引领,吸纳其合理成分。努力形成一个既有坚定统一的思想基础,又有百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

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思想的传播轻易跨越国境。随着无线广播的普及,1970年代西方有41个电台昼夜不停地向苏联播音,其中多个栏目是针对青年的。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向苏共中央报告说:“大学生都定时收听广播,但他们偏爱西方广播电台,因为西方电台对新闻报道比我们及时,节目编排得比我们有趣,包含许多引人人胜的细节。”〔11〕面对这种情况,苏共领导不是针对存在问题加强相关阵地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充实传播内容,改进传播方式。而是放弃这一思想传播的新领域新阵地,试图通过大量增加出版对青年人没有多大吸引力的政治理论书籍来抵消这种影响,效果可想而知。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他们在信息、技术、话语权等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渗透、“和平演变”的战略一直没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主动迎接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我们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12〕今天的大学生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从吃穿住用行到学习恋爱娱乐,网络贯穿于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适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发展变化,充分运用现代信息、传播、媒体等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占领互联网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新阵地。

三、未能把握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徒具形式

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已经相对成熟、定型。苏联党和政府制定了许多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法规和文件,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较为完备。课堂以外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项活动。但是,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却在逐步递减,最后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出现意识形态崩塌。苏联后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虚假繁荣。造成这一状况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共未能把握作为教育对象的青年学生发展变化的趋势和特点,不了解青年学生的困惑和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

二战前的苏联总体处在革命与战争的年代。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可以凭借高涨的革命热情,在共产主义美好理想的感召下克服各种困难,忍受各种不便。强调阶级斗争严酷性的运动式的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是当时普遍采用并相对有效的宣传鼓动方法。非常时期产生了很多让人感动的英雄,典型教育法也是教育青年的一个有效方法。无论是战争中涌现的马特洛索夫、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等英雄,还是实现工业化的生产模范斯达汉诺夫,都成为当时苏联青年学习的榜样。

到了战后的和平时期,必须适应时代主题的转换,分析每一代青年学生的特点,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勃列日涅夫上台不久,在一次讲话中就指出:“载入史册的十月革命的伟大日子离我们越久远, 没有经历过严峻的生活考验的男女青年加入我们党的队伍越多, 思想教育的任务就越重要。”〔13〕并提出“整个思想教育工作应当搞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不要官样文章,生搬硬套。”〔14〕但这一要求也像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很多工作一样,光说不练,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内容和形式,都没有多大变化。有些高校请老布尔什维克给大学生讲革命斗争故事。演讲者激情澎湃,号召青年要珍惜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听报告的很多大学生却反应冷漠、无动于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条件已大不一样了,我们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不日新者必日退。”〔15〕苏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训可谓是这一论断的生动注脚。

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一代青年都会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困惑。上世纪50-60年代,随着西方电影、音乐等流行文化传入苏联,许多大学生出现追逐西方时尚,向往西方生活方式的趋向。从音乐电影到偶像明星,从服装发型到言行举止,不一而足。这种情况,有西方借文化交流影响苏联青年的原因,但同样不可忽视的因素是,苏联的经济文化体制僵化、产品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张扬个性、追逐时尚是青年人的天性。战争环境下他们可以压抑自己的需要,物质贫乏的年代他们也无法追求。但在号称已经是“发达社会主义”的苏联,不去研究青年人的需要,漠视青年人的合理需求,一味简单指责,粗暴压制的做法,只会激起青年的反感,助长其叛逆。青年人的追求当然需要引导,但如果不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恐怕也难以奏效。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需要我们用心、用情去了解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做好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要认识时代急剧演变造成的日新月异的大学生的代际变化及其发展趋势,更要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阶层、家庭之间发展不平衡而造成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多方面的巨大差异。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因事而化,更好地为大学生解疑释惑,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势而新。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01).

〔2〕〔俄〕瓦·博尔今.戈尔巴乔夫沉浮录〔M〕.李永全,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400.

〔3〕勃列日涅夫言论 第12集(1976年)〔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48.

〔4〕〔美〕拉扎尔·沃林.苏联的农业(1953-1964)〔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

〔5〕隋啟炎.苏美经济比较〔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222.

〔6〕〔俄〕亚历山大·季诺维也夫.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悲剧〔M〕.侯艾君,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52.

〔7〕〔俄〕鲁·格·皮霍亚,杨春华.苏联政权史〔M〕.张道庆,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218.

〔8〕〔9〕〔11〕沈志华,叶书宗.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就青年学生的情绪呈苏共中央的报告(1968年11月5日).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1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44.149.162.

〔10〕〔法〕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M〕.夏伯铭,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13.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421

〔13〕沈志华,等.苏联共产党93年1898—1991 苏共历史大事实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670.

〔14〕左玲珍.勃列日涅夫言论(第17集).〔M〕.高文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42.

〔15〕习近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EB/OL〕.〔2014-08-08〕.http://cpc.people.com.cn/n/2014/0808/c164113-25428563.html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苏联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武装保护苏联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雾在做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