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中的卡尔·马克思
2018-05-08刘周岩
刘周岩
卡尔·马克思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经欧洲中央银行授权,德国特里尔市于2018年发行了一款特殊的欧元纸币。这款紫色钞票的材质和全部工艺都和普通欧元无异,同样是合法货币,只不过面值被规定为零欧元。钞票正面的人像,印刷的是卡尔·马克思。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在特里尔市并在此度过了17年的时光。这款零欧元纪念钞票正是故乡纪念他诞辰20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马克思说过,最好全面废除货币,我们推出这样一种零欧元钞票,应该是对他很好的纪念。”特里尔市的官员如此解释。除德国外,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纪念活动在世界各地也相继开展。
相比于死后的殊荣,马克思生前可谓落魄。尽管有恩格斯的资助和报刊稿酬,马克思的小家庭仍生活得入不敷出。晚年,马克思和妻儿居住在伦敦的一套廉价公寓中,同时饱受肝脏疾病的困扰。尽管马克思本人终年也不过65岁,但爱子、爱女、妻子还是相继在他之前离世。作为犹太律师的儿子、普鲁士贵族的女婿,在柏林大学接受教育并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马克思,走向窘迫并非因为先天条件的缘故,而是他主动选择的为众人抱薪、为自由开路的人生道路的苦涩副产物。
因為屡次发表激进言论并从事革命活动,马克思相继被普鲁士、比利时、法国等国驱逐。1849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的第二年,31岁的马克思来到伦敦,以无国籍人士的身份在此度过余生。后半生中,马克思愈发地与世隔绝,专注于建造他的思想大厦,每天早晨9点到晚上7点在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中度过,回到家中后还要继续几个小时的研究和写作。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本人因胸膜炎在伦敦去世,约有20人参加了他的葬礼。而此时他的许多著作仍从未正式出版过,如早年完成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晚年完成的《资本论》第二、第三卷等。
幸得恩格斯等人接续其工作,马克思的手稿被陆续整理出版,他的思想终如他生前所望,被应用于对社会现实的改造,尽管改造的方式与烈度也许超出了他的想象。对马克思的接纳或排斥而造成的不同阵营间的对抗、联合,以及一幕幕假马克思之名上演的悲喜剧,几乎构成了他死后100多年以来世界历史的主轴。
马克思思想在后世激起的惊涛骇浪的功过是非自有人评说,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今天,理解其思想的来处同样重要。按照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观点,人类历史上任何时代的政治、宗教、哲学和艺术,都是那个时代的生产方式的结果。换言之,即使是追求客观“真理”的哲学家,其思想也自有其源流并深深根植于所处时代。他们是后世思想的“因”,更是前世思想的“果”,没有人的思想出现于真空之中。这对于马克思自己或许也不例外。
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在西方哲学史的坐标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受到哪些先哲的影响?德国人、犹太民族,这些身份标签与他的思想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为探讨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西方哲学研究者赵林。赵林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珞珈杰出学者,全国高校教学名师,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研究,著有《黑格尔的宗教哲学》《西方宗教文化》《中西文化分野的历史反思》等。
2018年4月10日,德国特里尔旅游信息中心工作人员手持零欧元纸币。经欧洲中央银行授权,特里尔市发行了一款特殊的零欧元纸币,纪念马克思诞辰两百年
黑格尔的继承者与颠覆者
三联生活周刊:马克思在世界历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他也被赋予了多重身份,思想家、革命家……乃至于精神领袖和导师。“德国哲学家”或许是马克思相对本原的一个身份。德国素有光辉的思想传统,有众多在人类思想史上留下印记的哲学家,在你看来,马克思在德国思想家中有何特别之处?
赵林:德国是一个出思想家的地方,比如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创造了很多思想的成果。但是以思想来改变社会的人物,在德国屈指可数。而德国有两位伟大人物,一位是马丁·路德,一位就是马克思,他们两个不仅是思想家,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理论最后导致了整个西方社会甚至全人类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不是一般理论意义上的思想家可以比拟的了。他们中一个用宗教改革思想改变了近代德国和西北欧,甚至整个西方世界的社会面貌,导致了现代化或者说资本主义的发生;另一个则创立了一种社会变革理论,这种理论后来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的政治格局,导致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我们且不说这些结果该怎么做评价,这是见仁见智的,而只是说能够用思想直接导致社会的巨大变化,这是很少有思想家能够做到的。所以我觉得马丁·路德和马克思是德国思想传统上最伟大的两位人物。
三联生活周刊:用思想改变社会,这是他们的本意吗?
赵林:对马丁·路德来说不是他的本意,他并没有想要分裂当时统一的基督教世界,他更没有想到会导致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变革,这都是他始料未及的。他要是在几百年以后能够活过来,看到他的宗教改革思想最后导致了这样翻天覆地的结果,会大吃一惊的。马丁·路德属于保守人物,他发动宗教改革的目的是要回归早期基督教的纯洁信仰,而不是开创一个新世界。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是不同的,甚至背道而驰。
但是马克思不一样,他的思想动机就是要用理论开创一个新世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理论一旦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将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马克思已经意识到他的理论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他本人是充分自觉的。虽然他长期在大英博物馆里边过着一种书斋的生活,但是他实际上在自觉地指导着这场革命运动。马克思设计了一个比他所处的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虽然这种设想在当时还具有一些理想的色彩,而且后来随着他本身思想和人生的成熟,到晚期也做了很多修改,但是马克思对于这样一个发展方向始终是充满自觉的。从年轻的时候《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一直到老年的马克思,始终如此。“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这句名言今天仍然被篆刻在柏林洪堡大学的主楼入口处。
三联生活周刊:一定意义上中世纪被马丁·路德终结,并促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马克思则要去终结资本主义。从路德到马克思的300年中,至少在思想的层面完成了从宗教世界到共产主义世界的发展,这期间德国和欧洲思想发展的主要脉络是怎样的?
赵林:从思想史的发展来说,德国的思想在近代达到了很高的水平。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客观上导致了新教世界的崛起,尽管这并非是他本人的主观意图。从17世纪以后,欧洲就开始出现了一个比较自觉的理性主义浪潮,表现为启蒙运动。17世纪到18世纪,从英国最初的启蒙到后来变为轩然大波的法国启蒙,是那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一些事件。18世纪德国思想的发展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进行的。
用理性来取代以前的信仰,用新兴的科学精神来取代传统的宗教虔敬,这是非常重要的变革。启蒙运动的批判首先是从对宗教的批判开始,因为当时宗教是所有问题的根基,宗教是整个社会的基础。这样的批判到了德国,走向深刻化。整个德国古典哲学,都是企图以理性的方式来完成这样一场对天国的批判。我需要强调,这里所说的“批判”并不是彻底颠覆的意思,而是一种理性的检讨。
在对宗教的批判上,德国人要比法国人深刻。法国启蒙运动实际上是要彻底颠覆基督教,连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甚至走向了所谓“战斗的无神论”,剑走偏锋、惊世骇俗。但是到德国就不一样了,德国人认为宗教里边有很多重要的东西还要保存,因为德意志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的民族,不能彻底地把这个传统剪断,否则它就不是德意志民族了,这是德意志特色的启蒙。这样一来,德国的思想家们就把英、法所代表的近代的理性精神和德意志传统的宗教信仰,非常好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德国现代化的重要精神根基。
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当德国古典哲学家和青年黑格尔派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以后,他就开始对政治和法进行批判了,就像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些著作里面所表述的那样。从法国启蒙运动一直到德国启蒙运动不断深入的批判,主要是针对宗教也就是针对天国的批判,矛盾并没有指向现实的人类社会。而马克思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对天国、对神的批判,转向对现实的社会制度、对法和政治的批判。这个转折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非常合逻辑的。启蒙思想家颠覆了虚幻的天国,下一步的工作自然就是要对这个虚幻天国赖以维系的异化的人类社会进行颠覆,这就是从启蒙运动到共产主义的逻辑发展脉络。从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社会的批判,这是一个理论不断深化的过程。马克思本人很清晰地展现了这条思想发展的逻辑脉络,所以我说他很清楚自己的理论会导致什么样的社会结果。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赵林
三联生活周刊:如你所说,在马克思以前,德国古典哲学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工作,于是在马克思这里转向对社会的批判,政治经济学取代了神学。如果我们把这个转折放大来看,它的细节是怎样的?众所周知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德国古典哲学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再到马克思,这条关于批判的脉络是如何进行的?
赵林:黑格尔的整个宗教哲学最重要的结论,就是告诉我们,过去人们顶礼膜拜的那个神(Gott),那个创造世界包括人类的神,说到底就是精神(Geist)。神就是精神,这是黑格尔宗教哲学乃至整个哲学最核心的思想。所以黑格尔的整个哲学是以精神现象学为前导的,他的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都是精神本身不断地发展、演变、自我否定、自我实现的过程。
费尔巴哈对于黑格尔哲学的重要发展在于,他指出精神就是人的精神,而黑格尔的精神是无人格化的精神。黑格尔的伟大创造是说神就是精神,费尔巴哈则强调精神的主体就是人。而马克思紧接着说,人就是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就是那一系列具体的经济、政治关系的总和。如果说黑格尔把对神的批判变成对精神的批判,费尔巴哈把对精神的批判转变为对人的批判,那么马克思则把对人的批判——对费尔巴哈的抽象意义上的人的批判,变成了对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的批判。这样就把神学的批判转向了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我再一次强调,这里所说的“批判”不是指彻底颠覆,而是指一种理性的检讨和思考。
三联生活周刊: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可以说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基础和来源。马克思一度是所谓“青年黑格尔派”,后来转向对黑格尔的批判,但他的哲学里始终有非常鲜明的黑格尔的影子。你认为,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的最核心的思想特點是什么,哪一部分是特有的黑格尔元素?
赵林:我觉得马克思受黑格尔影响最大的一个思想特点在于,他的思想是充满历史感的。黑格尔的历史感是指他始终强调过程,一系列对立的东西,都是在过程中实现统一,然后再走向新的对立,走向新的统一……所以一切都一定要强调过程。这一点康德是缺乏的,康德的整个思想是比较静态的分析,没有历史过程作为背景。
辩证的思想只能在历史中展开,在过程中展开,否则的话它就是谬误。按照形式逻辑来说,A就是A,A不是非A。黑格尔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告诉你,A既是A,又是非A。这从形式逻辑看来肯定是矛盾的,但是如果你把它放在过程里边,它是充满了合理性的,因为它现在是A,以后可能就不是A了,不能静态地分析,而要动态地、辩证地看问题。马克思在这方面深受黑格尔的影响,他也特别强调历史的过程,充满了历史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和黑格尔果然是一脉相承的。
三联生活周刊:那么马克思在哲学思想上和黑格尔的最大分歧之处是什么?
赵林:黑格尔是从精神中引出整个世界,精神是起点也是终点,马克思认为这是整个头足颠倒的。马克思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精神只是中间的一个环节。所以马克思要把黑格尔颠倒的世界重新颠倒过来,这是他们之间的一个重大差异。
三联生活周刊:这可以理解成是所谓“唯心”与“唯物”之间的区别吗?
赵林:“唯心”“唯物”这组概念之间的对立是17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当然也可以套用到17世纪以前的观点,哪些比较符合唯心主义范畴,哪些比较符合唯物主义范畴。整个西方哲学的主流传统是唯心主义,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主义,一直到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毫无疑问是唯心主义。到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到莱布尼茨,实际上也是一个唯心主义传统。直到18世纪的法国人喜欢标新立异,他们敢于剑走偏锋,颠覆传统,比如百科全书派的一批主要人物,像狄德罗、霍尔巴赫,公开打出了唯物主义的旗帜,在当时是有点骇人听闻的。这些人说自己是无神论者,很引人注目,但其实只是当时的极少数人。而德国素来是唯心主义的故乡,从马丁·路德开始注重的就是精神的自由,是内在的自由,所以这个民族天然具有唯心主义气质,这个民族的整个哲学当然带有浓郁的唯心主义色彩。康德和费希特都宣称自己的哲学是唯心主义,谢林的主要著作名为《先验唯心主义体系》,黑格尔甚至把自己的哲学叫“绝对唯心主义”,这个名称是很狂妄的,既不是主观唯心主义也不是客观唯心主义,而是主观加客观,一网打尽,所以叫绝对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在他们看来是很荣耀的东西。
直到费尔巴哈,开始颠覆,走向唯物主义。到马克思这里延续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是以物质性的实践活动作为哲学的出发点,而不是以精神的实践作为出发点,这是马克思对黑格尔以及一切唯心主义哲学传统的根本颠覆。但是这个唯物和唯心和我们后来的教科书里所表述的概念并不完全一样,100多年来,特别是经过苏联的中介,一些哲学概念的含义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871年巴黎公社。赵林认为,巴黎公社的最终失败使马克思思想发生变化
犹太人马克思
三联生活周刊:马克思不仅是一位德国哲学家,而且是一位犹太裔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父系五代是犹太人拉比,直到他父亲一代才中断了对拉比职业的继承,犹太人构成了马克思身份与思想的一个重要维度。在德国近代以来的思想家中,犹太人身份也构成一条分界线,非犹太人比如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犹太人比如马克思、弗洛伊德、列奥·施特劳斯,他们在许多问题上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倾向。犹太人身份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有怎样的影响?
赵林:犹太人在西方一直受排挤,是弱势群体。马克思在欧洲各国生活,也感受到过这种歧视。但犹太身份对马克思的影响并不是让他局限在现实的犹太问题上,犹太民族和基督教民族之间的关系不是他关心的重点。他关心的是更普遍的问题,是阶级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犹太民族的解放也是建立在无产阶级解放的基础上,民族歧视某种意义上是阶级歧视的一种具体表现,这在他写的《论犹太人问题》中有所表述。
但是犹太思想传统对马克思的思想有重要影响。提到马克思的思想来源,通常的说法是三大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还有就是空想社会主义。现在西方学界比较主流的一个观点是,在第三方面,也就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对现实的批判方面,其实有很强的犹太文化的痕迹。
为什么这样说?要从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差异讲起。在基督教以前,犹太教已经存在了好几百年,在公元前5世纪甚至更早的时候,犹太教就已经初具规模,《旧约》中的“摩西五经”等经典都已经完成了。由于犹太民族是一个受苦受难的民族,长期受别的民族奴役,所以他们的宗教表达了强烈的社会解放要求。摆脱外族的统治,过上自由的幸福生活,不再受奴役,这是犹太教的核心理想。他们始终想让上帝兑现诺言,把他们带到一个流着奶和蜜的地方去。这种理想与其说是一种宗教理想,不如说是一种政治理想,是想谋求社会解放。
公元1世纪,基督教从犹太教里面脱胎而出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眼光或者说语境的变化。基督教摆脱犹太教的标志,就是把犹太民族期盼现实社会解放的政治理想变成了来世灵魂得救的宗教福音,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因为当时犹太民族处在罗马人的统治之下,弱小的犹太民族事实上已经彻底丧失了通过社会革命推翻罗马人统治的可能。耶稣和他的追随者们开辟了一条新的路线,就是把希望从此生搬到来世,从现实的社会解放变为来世的灵魂得救。这样就给那些受苦受难,又不可能改变自己现状的人以莫大的心理安慰,这是基督教超越犹太教的最重要的特点。
马克思则是把基督教颠倒了的東西重新颠倒过来。基督教把犹太人对一个美好世界的理想从此生搬到了彼岸,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则要把这个美好世界从彼岸重新搬回此生,这就是否定之否定。马克思批判压迫和剥削,就是要在现实世界中实现一个公义的、平等的、自由的社会,这种社会解放的理想与犹太教的政治期望是一脉相承的。
尽管在基督教世界中也有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例如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他们分别写了《乌托邦》和《太阳城》,勾勒了一个美好社会的理想蓝图,实践方面的先驱有托马斯﹒闵采尔领导的德国农民起义和再洗礼派建立的明斯特公社,再往后又出现了17世纪英国掘地派运动,18世纪法国大革命期间巴贝夫等人的空想共产主义暴动,一直到19世纪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对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进一步完善。但是犹太人期盼现实解放的这样一种政治理想,同样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产生了极大影响。马克思是个犹太人,犹太教具有强烈的弥赛亚主义色彩,活着的时候就要进入千禧年,这种理想一度被基督教打断,但在近代共产主义理论和运动中又得到复活。
三联生活周刊:马克思后半生将绝大部分精力用于《资本论》的写作,专注于探讨一些比较具体的经济问题,似乎由哲学家更多地变为了经济学家。怎么看待这种身份转变和他的思想发展之间的关系?
赵林:实际上在马克思那个时代,哲学的概念仍然带有古典意义,它基本上是包罗万象的,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全部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哲学,政治经济学也包括在哲学之中。只是我们按现在的学科划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属于经济学,他的哲学属于哲学,社会理论属于社会学,但在他自己看来未必有这种身份上的变化。
2.德國哲学家黑格尔。3.宗教改革先驱马丁· 路德。4.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
早期马克思从宗教批判转向对法和政治的批判,这是水到渠成的,是德国古典主义发展的逻辑延伸,他作为一个敏锐的思想家必然会走上这条路。但是到巴黎公社以后,马克思的思想确实受到时局影响,有些变化。1871年巴黎公社本来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次尝试,但以失败告终。马克思从那以后,就认为在单个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该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而进入共产主义,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他于是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要在最发达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才能获得胜利。再往后,他甚至认为革命的方式不一定合适,不一定能解决问题。马克思晚年实际上越来越倾向于改良。按照他在《资本论》中的政治经济学观点,生产力水平发展到相当高的时候,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自然而然会发生一些变化,来适应新的生产力,不一定非要通过激烈的革命,社会水到渠成地就能过渡到共产主义。所以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具体的经济学问题的研究上。
当然马克思自己晚年的这种想法,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看来,是修正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列宁这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列宁提出一系列理论解释为什么革命会在资本主义最薄弱的俄罗斯爆发。第二国际里面伯恩斯坦这些人,他们很多人的思想跟马克思晚年思想其实很吻合,但是被认为是修正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偏离。“马克思主义哲学”跟“马克思的哲学”,并不是一回事。
三联生活周刊:在哲学史的长河中,马克思于前有所“承”,于后也有所“启”。他创立的理论直接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生,不过对于那些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而言,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遗产是什么?
赵林:我想是两点,一个是关于实践的思想,一个是人道主义。马克思之后的很多哲学家认为马克思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关于实践的概念。黑格尔实际上也强调实践,但他的实践是精神的实践,而马克思的实践是物质的实践,是直接涉及人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
另一点就是人道主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早年马克思就表述了很多关于人的看法。过去都认为马克思通过对法、对政治的批判,谋求的是社会政治的解放,实际上马克思更关注的是人的解放,是人性的解放。从这个意义上,对法、对政治的批判也不过是一些手段和过程,最终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这就导致了人道主义的观点。马克思的思想涉及阶级的关系,也涉及民族的关系,但是最终都归结到人上面,最终的核心落到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这种人道主义,对后世哲学有重要的影响。
三联生活周刊:马克思认为,思想意识都是由特定年代的具体社会存在决定的。马克思本人生活的年代距今也已两百年了,我们在今天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认识马克思?
赵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本来就是马克思的观点,对于马克思本人也适用。他不是天马行空地突然蹦出来的旷世奇才,他是从西方的思想文化背景中产生的,是顺接着一系列思想的逻辑脉络自然而然出现的,和他所在时代的现实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像马克思这样的天才人物,确实比别人有更加敏锐和深刻的思维能力以及勤奋、博学,使得他能够看到同时代绝大多数人看不到的一些东西。但他仍然是不可能超越他的时代的。
尽管马克思的思想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他的双脚始终都站在坚实的大地上。须知马克思双脚站立的大地,是19世纪的德国文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