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佛教文化对金庸作品的影响
2018-05-08黄国英
黄国英
佛教文化自传入中国后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古至今,很多文学家的作品中都能够看到佛教文化的影子。金庸是中国武侠文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作品中能够看到很多佛教文化的痕迹。金庸对佛教文化比较推崇,他从佛教文化悲天悯人的角度出发,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慈悲思想的人物形象。金庸开创性地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使武侠小说上升到文化的境界。同时,他将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本文从金庸的作品出发,探讨佛教思想在金庸作品中的体现,尝试诠释金庸武侠世界中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一、佛教文化教人弃恶从善
西汉时,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由冲突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兴起,中国文学不可避免地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金庸的武侠小说包罗万象,吸收了大量传统文化,其中既有道家文化,也有佛教文化。金庸本人对于佛教文化是十分了解和推崇的。金庸的很多作品都是借用佛教典故来表达主人公对于天下苍生的悲悯之情,如《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在金庸的武侠作品中,少林寺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仅表现在天下武学尽出少林。在《天龙八部》中,扫地僧大智若愚,寥寥几句话便使得萧远山放弃了对慕容博的刻骨仇恨。《倚天屠龙记》中,谢逊一生杀戮无数,最后在少林寺佛法的感召之下,幡然醒悟,放下屠刀,出家为僧。金庸从来没有在自己的作品中直接宣扬佛教思想,而是通过佛教思想对主人公潜移默化的影响来感召人们弃恶向善。
二、塑造的人物形象闪耀着佛性的光辉
在佛家眼中,人生无常,无常即苦,众生世界苦海无边。能够“斩无明,断执着,起智慧,证真如”,人们才能超脱人欲苦海,回头是岸,找到心中的“净土”,用之为苦海慈航。小说中,人物凭借他们的慧眼与意志,身在苦海却能自我超度,甚至自救而救人。《倚天屠龙记》就是一部佛光普照的作品,主人公张无忌天生怀有一副慈悲心肠。在很多人眼中,张无忌是一个内心软弱、优柔寡断的人,张无忌的“无为”看似与道家的精神暗合,但骨子里内心单纯而善良,藏着佛根与慈悲心,他在江湖上一边惩恶扬善,行侠仗义,一边悬壶济世,治病救人,被看成当世活佛。世间众生,不论美丑善恶在他眼中都是平等的,他始终心怀悲悯。江湖上所谓的武林正道身上几乎都沾满了张无忌父母的鲜血,但是张无忌能够放下仇恨,竭尽全力去化解各个门派之间的纷争。出于慈悲与可怜之心,答应娶相貌丑陋且性格古怪的殷离,张无忌并没有因为殷离外貌丑陋而嫌弃她,做到了佛教教义当中常说的众生平等,色即是空。如果说主人公张无忌的慈悲心怀是天生的,与佛教无关的话,那么金毛狮王谢逊,性情暴躁,杀人如麻,人命在他眼中不过草芥,他的双手沾满无辜人的鲜血,在历经世事沧桑后,最终也在佛法的晨钟暮鼓感召之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顿悟人生而毅然皈依佛门,其最后归宿有助于揭示小说主题。紧随其后的下一部小说《天龙八部》也是这种主题的延伸。
《天龙八部》是金庸作品当中与佛教文化直接相关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的题目就是出自大乘佛经。这部作品中没有神话故事,但是金庸借助佛家典故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复仇和权力的故事,也暗含了佛教教义当中的因果轮回。段正淳年轻的时候风流潇洒,家世显赫,他徘徊于众多女性之间,处处留情,最后导致这些女人争风吃醋,甚至互相伤害,最后也害了自己的儿子段誉。四大恶人当中的段延庆、叶二娘都是被仇恨蒙蔽双眼,为了复仇不择手段,最后也害了自己。游坦之为了复仇,不惜自毁容貌,最终走向疯狂。慕容博和慕容复这对父子为了权力,不断阴谋复国,搅得江湖不得安宁,也是直接导致萧远山和萧峰家庭悲剧的直接原因。爱情、复仇和权力构成了贯穿整部作品的三条主线,最后织成了一张大网,书中的所有人物都没有办法逃离这张大网。处于网中的人物,既是织网者,同时也是受害者,这张网隐喻了命运。作者运用佛教文化的因果循环揭示了命运的本质:每个人的命运结果都是有原因的,每个人都是命运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命运的受害者,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果。
在《天龙八部》中,没有极端的善與恶,有的只是赤裸裸的人性,这时武侠故事就变成了人生故事的外衣。如何破解人世间的贪嗔痴三苦,跳出因果循环的怪圈?金庸在书中给出的答案是佛门的大慈悲,既然人生充满了贪嗔痴三苦,与其在自己编织的网中苦苦挣扎,不如放下,苦乐随缘。少林寺当中的扫地僧就是佛教文化的化身,他洞察世间一切而不为所动,充满智慧却不高高在上,萧远山和慕容博之间的血海深仇在扫地僧的教化下如冰山消解,化于无形。在扫地僧身上,人们可以看到金庸对于佛教文化的崇敬之情,达到扫地僧的精神境界可以看作金庸的心愿。
段誉出身大理王室,段家是一个佛教世家。段誉在江湖上闯荡的经历可以看作是他的修行。在闯荡江湖的过程中,段誉经历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见识了俗世社会的争权夺利,段誉眼中的江湖没有规则,没有荣誉,有的只有血腥和利益。萧峰象征了佛教的众生平等,不仅仅是汉人,契丹人也可以成为顶天立地、义薄云天的大英雄。为了找到当年杀害自己双亲的凶手,萧峰一度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但是他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心爱的女人被自己一掌打死。虚竹本身就是一个和尚,但有趣的是他想当和尚,最终被逐出少林,与世无争却多有福缘。虚竹就如他的名字一样,具有广阔的胸怀,不执着于权力,在诱惑面前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本心。
三、结语
金庸将传统文化与武侠精神相结合,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武侠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金庸创造了一个文学史上的奇迹,他的作品覆盖范围之广是空前的,可以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不是一个佛教徒,却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佛教思想,他作品中的佛教思想可以看成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之后的一种本土化的佛教文化,而这种本土化的佛教精神渗透到他的每部作品中,为他的作品提供了灵感和创作的素材。在金庸的作品中,义薄云天的侠客虽然身在江湖,却往往心系国家的安危。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候,总有侠客挺身而出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成功之后便远离庙堂,游荡于山水之间。这种侠客精神的本质就是佛教当中的万事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