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路径研究

2018-05-07于金池

科技创新导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大学

于金池

摘 要:当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已经在我国的很多大学广泛实行,已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大学体育教学手段,其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在体育课上的积极性,从而也有效提高了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但是,由于受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公共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就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路径展开略谈,旨为能进一步的提高与促进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 公共体育课程 课内外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1(b)-0001-02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新阶段的进入,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也越来越关注,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当前,我国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当代大学生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才能够承担起国家发展的重任。尤其是在当前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也在不断时进行着各种的创新与探索,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因此,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公共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也成为了一个十分值得体育教育者们去研究的课题。

1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根据相关调查,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日益下降,大学中的体育课也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内外一体化”应运而生。所谓课内外一体化就是以开展正常的体育课程为基础,调整教学目的,在体育课外的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并且将其计入到体育课程的成绩中,可以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体育课程,从而提高学生在体育课程上的积极主动性,并且按照正常的体育课程让学生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训练,通过在一些学校的实施,取得一定的成果。

2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中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意识。由于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下降状态,许多学校和教师都建议取消体育健康测试,但是取消这项测试是非常没有好处的,对此,学校可以强制性的规定学生参加体育课程,并且必须上完规定的学时,在这样长期的过程中,通过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能够让他们感受到锻炼对他们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具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促进学生在体育课上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学校可以开设新的体育课程,比如赛龙舟、野外生存、自行车等,这些体育课程在以往从未出现过,可以说是体育课的创新,这种新的形式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吸引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从而保证了学生在课上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能够促进落实新课改背景下学生为课堂主体。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新课改的实施,当代的师生关系与以往已经截然不同。大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大学的课堂上,教师的权威是体现在组织学生参加活动上,这样的教学方式颠覆了以往教师和学生一上一下的地位分配,让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像是朋友,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而公共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就极强的体现了这一特点,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体育课程和教师,通过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热情。

3 当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资源比较分散。教学资源不仅包括教材、视频、课件和图片等,还包括教师、体育设备等,教学资源的分散主要体现在教师和体育设备上,一般情况下,体育教师只有在上午和下午的前两节课才是上班时间,能够为学生进行指导,如果在这个时间段之外,就不愿意再牺牲个人时间来进行教学;另外是体育器材室一般也是只有在体育教师的上班时间才会开放,不在这个时间段内,就可能拿不到体育器材。但是学生一般都是在上完下午的课之后才有时间锻炼,或者在晚上锻炼,刚好和体育教师的上班时间错过,从而限制了课内外一体化的实现。

(2)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一直以来,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都是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了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便将其也划入了课程之列,体育课程也有了成绩的及格和不及格之分,久而久之,体育课程的进行对于学生来说变成了修足够的学分,扭曲了体育课程原本的目的。

4 大学的公共体育课程上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对策

(1)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在公共体育课程上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学生感到放松、自由,充分体现出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是课堂引导者,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从而实现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拥有较好的身体素质的目标。

(2)采取有效措施整合教学资源。首先,学校可以安排体育教师在下午四点之后在运动场所为学生作指导,采取轮班的形式,同时,这段时间算是教师的工作时间,学校要给予体育教师相应的报酬,另外,延长器材管理员的工作时间,保证在学生运动的时间内能够自由使用体育器材。齐全的工具和良好的教师资源都能够使得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3)在体育课程上以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为中心进行教学。在体育课程上,不可以离开肢体的运动,否则体育课就失去了其意义。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也更加愿意学习运动技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4)体育教师和有能力的学生共同组织体育俱乐部。晚上,大学的操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在跑步、打羽毛球等,但是这些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够长久的坚持下去,因此对学生的体育锻炼的进行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建立相应的俱乐部,可以招募学生,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并且可以安排友谊赛,通过参加俱乐部,喜爱运动的学生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有利于将体育锻炼坚持下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运动的积极性。

(5)完善体育设施。大学普遍有这样一个现象:在操场上运动的一般都是男生,大部分女生本就不喜欢运动,操场上的体育设施又都是力量型的,比如单杠、吊环等,都不是很适合女生的器材,对此,学校可以相应的安排一些羽毛球场,开设形体舞、健美操等课程,让男生和女生都投入到体育运动中。

5 结语

总而言之,好的身体素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并且能够让他们受益终生。所以,通过上述当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中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重要性以及其所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学校方面与教师们的共同关注,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处理这些问题,以便更好地促进课内外一体化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上的实施,为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李国锋,张刚.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以江汉大学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142-143.

[2] 陈珂.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4):110-111.

[3] 夏贵霞,舒宗礼,夏志,等.湖北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体育学刊,2010,17(2):73-77.

[4] 趙丽,张国强.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实践研究——以忻州师范学院为例[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2(2):72-75.

[5] 陈华.试论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人文观及其价值内涵[J].运动,2014(2):66-67.

[6] 杜建强,韩正好.运动处方教学在大学生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运动,2013(9):91-92.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大学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午睡里也有大学问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