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危机下的日本职业指导教育的发展历史初探1921—1935

2018-05-07贺云飞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日本职业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但好景不长,随之而来的是更为严重的“战后恐慌”。经济危机导致失业者迅速增加,日本为解决这一问题,以职业机关为首开始倡导职业指导运动。但此时的职业指导运动主要以职业介绍所为中心开展,学校对此漠不关心,于是,文部省于1927年公布了尊重学生个性及开展职业指导相关事项的训令。这一训令因受到日本国情及社会状况不符等因素的影响,收效甚微。自1927年训令的颁布及及日本职业指导协会设立以来,文部省开始热衷于学校的职业指导研究。本文以日本小学校为中心,主要探讨这一时期小学校的职业指导教育的开展状况。在学校职业指导中,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以成功就业为目的,谋求学校职业指导要具有职业选择的基础调查、职业情操培养、职业指导、就业指导、就业后的辅导五项功能。

【中图分类号】G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9-0215-0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趁列强无暇东顾之机,扩大在亚洲的市场,向交战国大量出口军需用品,纺织业、造船业、钢铁业和化学工业等显著发展,使得日本迅速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强国。但好景不长,一方面由于欧美的独占资本对亚洲市场及日本市场展开的攻击,加之纺织工业因中国民众的排日运动而无法向中国市场输出,日本稍有起色的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纺织业陷入困境;另一方面,日本资本主义企业因雇佣以封建生产关系为基础的贫困廉价的劳动者,伴随着工业产品的高速度生产,主要依赖国外市场的产业界生产过剩,国内市场相对狭小,供过于求。因此战后的日本资本主义迅速陷入危机,逐渐向1927年的经济危机迈进。在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大企业迅速壮大并合理化的同时伴随着中小者企业破产、裁员等状况,失业者迅速增加、劳动者及农民因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的影响,生活水平愈加恶化。面临这一社会现实问题,日本以职业机关为首开始倡导职业指导运动。

一、经济危机时期的职业指导

1921年4月,日本凭借1919年于华盛顿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劳动会议出台的《失业相关条约》而制定了职业介绍法。在职业介绍法中,指出以劳动者的就业援助及失业对策为目标的公益职业介绍设施应在全国设立。但是,职业介绍法并不包含学校内职业指导相关的条例,仅有内务省社会局长出台的《职业介绍法相关注意事项》中的《针对青少年传授适合终身从事的最适合的职业》略有叙述[1]。

日本于1920年在大阪市设立了第一所少年职业咨询所,并于1921年在东京市中央职业介绍所内开设性能诊查少年咨询部,开展青少年的择业、就业咨询工作。关东大地震给在风雨中飘摇的日本经济于致命一击。1924至1925年间,经济迅速恶化,各大企业大量解聘员工,失业问题日益深刻。由于成人失业问题越发严重,大量青少年为辅助家计而必须走向劳动市场。经营者限于经营困难而招收廉价的少年劳动力的趋势愈演愈烈。1925年1月,在职业指导机关的带领下,于大阪召开针对青少年的职业辅导协议会,并提出开展针对求职少年的调查、职业指导实行的办法等决议。同年7月,内务省社会局·文部省普通学务局颁布了《关于青少年职业介绍的提案》的决议。此决议指出:“精通学生的本质、能力的学校和熟悉职业状况的职业介绍所之间保持联络并相互提携,为毕业后的直接求职者选择适当的职业提供指导”[2]。决议是内务省针对当时因失业问题而导致的社会紊乱而提出,但是关于学校的教育方针却未提及。当时的职业指导以职业介绍机关为中心开展,学校对于学生的职业指导漠不关心,但在1927年文部省训令的颁布及因金融危机而导致的越来越严重的就业难问题的影响下,学校不得不开展学业指导活动。

文部省在1927年颁布的训令提出尊重学生的个性及职业指导的相关事项:第一,学校要调查学生的品行、兴趣、特长、学习情况等,收集教养指导方面重要的资料;第二,学校针对学生的个性、长处为其提供适当的择业或升学指导;第三,学校应和上述教养指导相关的学生本人及家人保持密切联系[3]。训令指出在学校教育方面进行职业指导的必要性,并对学校职业指导的推进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和平主义、民主主义风潮,受此影响,日本国内也掀起了一场社会民主运动[4]。此时训令受到一战后的“自由主义的教育思潮”影响,强调在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前提下进行职业指导的必要性。但是,首先由于日本奉行与民主主义相反的绝对主义的国家教育,并且在绝对主义的国家体制下强调顺从的“国民精神、职业知识、勤劳习性”的涵养,因此训令与日本国情不符;其次,训令以自由主义的“择业自由”的思想为基础强调进行发挥学生优势的职业指导,但此时日本社会经济极度萧条,职业指导与社会真实情况不符;最后,这一训令是解决日本当时入学难、激烈的准备教育及入学后中途退学人数增加问题的对策之一,指出了关于学生毕业后出路的进学指导的必要性。但日本社会要求名校毕业的就业条件,使作为解决入学难问题的进学指导的成效并不令人期待。出于上述原因,文部省于1927年颁布的训令对于当时学校的职业指导及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显著。

二、经济危机后的学校职业指导

1927年3月开始的日本资本主义金融危机越发严重,并卷入以1929年10月美国交易所危机为契机的世界金融危机中。金融危机导致的物价崩溃、生产低下、贸易萎缩、大企业强化劳动强度并大量裁员、中小企業破产等,致使失业者大幅度增加。1930年失业量突破300万,并且这300万中不包含半失业农民。据当时的社会局调查,50人以上的工作场所中,从1930年1月至12月间解聘的劳动人数达到733044人[1]。

自1921年职业介绍法颁布以来,作为社会政策之一的介绍所数量逐渐增加,少年职业介绍所数量也在同步增加。但是因日本资本主义特质而制定的社会政策的贫困,对职业介绍机关亦有影响。福原诚三郎在论文《回顾少年职业介绍事业的过去及展望未来》中指出:“职业指导机关的职员无任用资格限制,小学教师相对而言具有活动能力,但其待遇较差,无任何身份保证条件下的长期工作者很少”[2]。表1反应了1933年3月东京市高等小学毕业生的就业方法。并且,根据东京市青少年职业介绍所于1936年12月开展的“夜间中等学校学生的职业调查”显示:在有职业的11585名学生中,因亲人等介绍就职的学生有8016名,占69%;由学校介绍结业的学生为1325名,占12%;通过职业介绍所就业的学生有695名,占6%;通过招聘广告就业的学生有562名,占5%;其他途径就业的学生有987名,占9%[3]。由此可见,学校及职业介绍所在学生就业时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自1927年文部省训令的颁布及日本职业指导协会设立以来,文部省热衷于学校的职业指导研究,组织职业指导调查协议会,致力于学校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在学校职业指导中,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推进适合职业的指导。以成功就业为目的,谋求学校职业指导具有以下五种功能:职业选择的基础调查、职业情操培养、职业指导、就业指导、就业后的辅导。

1.适应学生资质,为学生提供适合职业的基础调查

由于日本最初开展职业指导理论研究的学者多为心理学家,心理学家在个性心理学和职业心理学的基础上,认为学校职业指导的主要思想是分析学生的资质及职业,谋求学生的个性与职业相结合,提供适合学生资质的职业指导。然而,这样的学生资质分析及职业分析,即使在当时被认为是“科学的”“客观的”,但产业界苦于经济萧条,无充分发挥学生资质的职业场所。

2.职业精神、职业情操的陶冶

对于职业精神的陶冶,正如刚出台的职业指导调查协议会报告所述,在修身课[1]及日本史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在日本国体观念的基础上、课程本身之外的职业精神涵养的指导。同时,在学生实习及课外作业中,纠正所谓的低薪资、长时间劳动的“勤劳”,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态度及“正确的职业观念”。

作为学校的具体实施政策,各科目的教材中加入與职业相关的知识,实施职业参观学习、职业调查,并特设基于一定计划的、为传授职业知识的职业指导课。山崎博在1937年发表的论文《高等小学校职业指导教材教授概论》中指出:职业精神的陶冶是以消除根据现实社会的阶级对立而导致的社会有机体学说为目的,旨在陶冶学生以建国精神为主线的“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的知识基于一定的计划授予,在毕业生就业率达90%的大城市高等小学中,特别是在文部省职业指导调查协会报告特设“职业指导课”以来,大多学校都设置了“职业指导课”。根据东京市役所编著的《东京市高等小学职业指导实施状况》记载,到1927至1933年间,东京市全部小学均已特设职业指导课。课程以“正确的职业观念”为主,传授职业意识、各种职业的实际情况、个性及职业选择、失业及转换职业等职业知识。而职业指导课多先由本校各年级担任,后因教师的指导能力欠缺,再由专业的职业指导系担任。

3.职业技能的启发培养

职业技能的启发培养是依据校内实业课的实习及校外的特殊技能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并且实习的重点是应承雇佣者的要求进行的职业准备训练。

日本关西地区当时因职业指导而出名的兵库高等小学的实践报告表明:“就业学生的实际武器是自行车技能,每年招聘条件中最多的即为自行车技能高超。由于此条件并非无理要求,于就业学生而言体力和学习能力应并重,因此学校有锻炼学生此项技能的必要。故此,本校每年举办的自行车比赛中,将学生的自行车技能分为上中下三等,以此来刺激学生能力的提高”[2]。学校的校内实业课依据雇佣者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准备训练,丝毫未考虑正常课程的牺牲。

伴随着校内实习的开展,1935年开始进行校外职业场所实习,校外实习作为获取职业技能经验的方式之一,是学校职业指导的重要一环。在当时,学校职业指导指出职场实习的教育意义有如下两点:其一,根据学生在实际社会中体验劳动生活,来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其二,通过体验实际的职业生活来反省自己,并对职业选择提供参考。当时的高等小学在这样的教育目的下让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实习,实习场所除饭店等特殊场所外并无限制。但是,当时的大工厂并不接受实习生,仅有中小商业者因夏季人手不足而接受低薪资、临时的实习生。

4.择业及就业指导

为进行职业指导而开展的基础调查、职业精神及职业知识的陶冶、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对职业生活的理解,均以培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资质的职业为目标。但是,学校指导的实际情况是在承认“适性适职主义”的同时,又由于社会经济危机导致的就业难问题,故以帮助学生就业为中心而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当时,由小学的职业指导实践家组成的东京市职业指导研究调查会,反省了就业指导即为帮助就业的现状,强调职业指导是以职业陶冶及“适性适职主义”为基础而开展的将择业指导作为重点的活动。这里的职业陶冶是指:“一方面,无论学生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培养学生强壮的身体、坚韧的意志及奉献精神,以及职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职业陶冶是职业指导的精髓,接受职业陶冶的学生就会获得就业资格。在就业难的今天,给与学生充足的就业希望”[1]。这样职业陶冶过程必须由职业指导开展。

然而,这里的职业的一般陶冶是支撑上述“正确的职业观”、旨在培养隐忍服从且盲目的职业者,完全不考虑学生在职业生活中如何解决矛盾、解决矛盾所需要的新的基础能力培养等问题。值得肯定的是,它反省当时贯穿帮助就业思想的职业指导,站在教育的立场重新思考职业指导问题。特别是以神户市为中心的关西地区的高等小学,东京的研究团队强调择业指导,指出了职业指导即以就业指导为中心,致力于对学生的就业准备教育及就业介绍,将学生就业率的提高作为学校职业指导成果的倾向很强。

5.就职后的辅导

教师为帮助学生就业、竞争就业率而过度劳动,而学生的工作地点多数为小企业。因学生的就职地点为小企业及零售工业,劳动条件恶劣。今田谨吾在论文《室内工厂中少年工问题》中写道:“学生们早上5点起床后直接去工作直至早饭时间,这时已工作2小时;早饭后到午饭期间一直工作,午饭后休息15~16分钟;晚饭是7点,饭后工作到晚上9点或10点;下班后洗澡,就寝时间为晚11点或12点;在非常忙的时期会工作到凌晨2点至3点,学生直接在地板上睡觉;早上要身心疲惫的去工作,一月只有1号、15号可以休息;但是,由于他们就寝地为商店,因此即使是休息日也没有地方休息,并且他们的饮食条件十分恶劣”[1]。就业儿童中,不能忍受这样恶劣条件的大多数学生选择了转换职业,有部分选择忍耐不转换职业的学生也会被雇主逼迫不得不转换职业。对此,学校深刻地认识到就业后辅导的必要性,积极开展职业指导的学校以学校为主体致力于学生就业后的辅导。

三、结语

日本在大正初期引入欧美的职业指导理论,并于大正末期至昭和初期在社会设施、企业、研究所及学校等地积极地开展职业指导活动。本文以日本经济危机为背景,主要论述了在这一背景下日本小学校的职业指导教育的开展状况。在经济危机时,职业指导教育主要以职业介绍机关为中心开展;经济危机过后,学校出于文部省训令及就业难问题的影响不得不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此时期的职业指导教育带有帮助学生就业的倾向,存在片面追求就业率而忽视了学校正常教育活动,并且不顾及学生的就业环境等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日本学校教育的发展,并为之后的职业指导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些许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日]清原道寿.職業指導の歴史と展望[M].東京:国土社,1991.

[2][日]風早八十二.日本社会政策史(下卷)[M].東京:日本評論社,1941.

[3][日]福原誠三郎.少年職業紹介事業の過去を顧みその将来に望み[J].職業指導,1935.

[4][日]增田幸一.職業指導20講[M].東京:三省堂,1935.

[5][日]今田謹吾.屋内工場における少年工問題[J].社会事業,1930.

[6]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日本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7]瞿葆奎,钟启泉.教育学文集——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贺云飞,女,满族,籍贯:河北省承德市,硕士研究生,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外国教育史。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日本职业
日本元旦是新年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黄金时代》日本版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
加大职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