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MART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设计探索

2018-05-07刘莉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摘要】SMART原则是目标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是指制定的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可以衡量的,可以实现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设计中引入SMART理论,可以较好地实现可量化的教学效果,使教学过程更加可控,有效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关键词】SMART原则 教学设计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9-0196-02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SMART原则是管理学大师Peter Drucker提出,首先出现在他的著作《管理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书中,SMART原则是目标管理中制定目标的一个经典原则。其具体含义是:(1)Specific目标要具体化;(2)Measurable目标可衡量的;(3)Attainable目标可达到;(4)Relevant目标之间是相关的;(5)Time-based目标必须有明确的截止期限。此原则是20世纪80年代引进中国,使企业中员工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对中国企业管理产生了很大影响。

而关于教学设计,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1988年)中界定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另一位美国学者,肯普给教学设计下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

综合上述两个概念,可以看到,运用SMART理念到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学设计,二者有机结合,不仅对课堂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影响着教学理想的实现。在具体操作中,Specific,即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不能笼统;Measurable,指教学效果必须是可以衡量的,要么量化,要么行为化,以此作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依据;Attainable,即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必须是可以达到的,可操作的,学生能够接受并通过努力完成的,避免过高或过低的目标;Relevant,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活动设计的前提。教学目标的每个项目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各个子目标之间具有相关性,绝不允许矛盾冲突;Time-based,目标实现必须有时间限制,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据文献数据库统计,我国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课程研究的文献数自2007年以来,每年都超过10000篇,但大部分是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团体辅导、体验式教学等去分析,而运用SMART原则的项目管理法进行教学分析的,搜索结果仅为3篇,其中有陆茹萍的《SMART原则在教学目标中设定中的应用与探索》,该文主要是将SMART和教师的教学目标相结合提供了思路;白琳等《运用SMART原则设计‘计算机应有基础教学目标》,何如涛的《尝试借鉴‘SMART原则高效实施化学教学》这两篇文章,主要谈了如何将SMART有效用于工科的教学。因此,SMART视角下进行心理健康课探索的,此类研究文章仍为“0”。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经观察发现,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表面上看着热热闹闹,实际部分教学目标却存在空泛、模糊,偏大、偏全的情况,这种喧嚣取代了有质量的思考和深刻的改变,以至于一学期32学时的心理健康课下来,师生心头都慌慌的,不知到底学了什么。尤其是部分高校心理健康课探索体验式教学,实行课内(线下)+课外(线上)的教学方式,这种新形式下的教学方式,如何对课程进行有效管理,如何真正能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和工作。因此,如果以簡明的SMART原则,对心理健康课进行指导和管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有较大改变,从而真正实现心理健康课出实效、见成果。

三、教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以SMART原则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含课内和课外,其总的原则是通过模块化教学方式,强调学生主体的自我探索、体验和感悟,以及让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

(1)Specific目标要具体化。通过全面调查,了解需求,可以通过辅导员、学生问卷等方式,准确地制定Specific的教学内容。这里应注意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是不同的,应作相对调整。以大一新生常见的人际交往中的目光恐怖为例,确立教学目标时就应对存在此类问题、并想作出改变的学生进行单独立项,“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这样的笼统目标不能是Specific具体化,可将“当众发言5次”作为Specific目标,发言的场合可以是演讲比赛、课堂教学、班级活动公开发言、与陌生人交流的目光接触等,这才是真正的具体化目标。

(2)Measurable目标可衡量的,将教学效果落实到一个具体的数值。5次发言,完成这个作业要有据可依,或现场照片,或上交写有具体行动者、观察者姓名的作业,或直接心理课上进行,老师考察。同时可用SCL-90等量表进行对比测量,看到行动改变的效果。如上心理课前自评公开发言,目光与他人接触焦虑分值为10分(以1~10分,焦虑指数递增),待每次行动改变后,通过自评或他评,再量化计分。也可以通过作业,观察学生的改变情况。以这些具体数值和依据,来评估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3)Attainable目标可达到。在目标设定时,一定注意分类制定。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评估课程难度,合理设计目标。目标制定时,可以师生互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4)Relevant目标之间是相关的。教学目标应紧贴教材,紧贴教学大纲。如“目光恐惧”这个目标就应纳入人际交往章节,由此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有序性、连续性。

(5)Time-based,时效性。每个目标的制定与实现,都应有时间要求,或某一章节的4学时,含2学时课堂讲解+2学时课外实践,或自第一次课至最后一次课。在教学设计时,就应标出各章节权重,拟定出完成各章节目标的时间要求,定期检查教学进度,根据实际情况可稍作调整教学计划。

2.笔者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教材的八章内容,结合目标学生的心理困扰类型,分成6个模块重点关注和量化教学。方式上有课内、课外,并有效利用线上教育,采用课前讨论、课外总结的方式,及时把握学生关心的话题,及时测量教学效果。模块化教学具体实施过程见下表:

(1)第一部分 心理与心理健康(3学时课内+3学时课外):正式行课前需要做两部分工作,其一,根据新生心理档案,提前了解需要关注的学生名单;其二,线上发起讨论:“你最想本课堂帮你解决什么?”为后期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学时、知识点的调整提供依据。新生心理普测偏离正常值(即需要面谈)的学生,通过课堂随机问答和课间交流,认识目标学生,并在教学记录单上进行分类(初次分类),分别为:自我认识障碍、人际交际困难、自我管理欠佳、情绪管理调整、恋爱和性困扰、心理异常情况等六类,此处的工作既和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又锁定了重点关注的目标人群。

在该章3学时的课外学习中,有2学时为团体辅导,1学时为参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团体辅导中,会重点关注名单中严重心理问题学生(有可疑精神异常的学生,及时上报),同时将在团体活动中处在“圈外”的学生纳入名单,并在团体辅导中积极引导和鼓励其参与到团体,尤其是要小组分享时,重点让这部分学生发言,分享感受。

需要说明的是,心理普测是每年新生军训后9月底进行,普测后的面谈工作,则是每年11月开始,由于时间较晚,同时面谈的方式,容易引起学生警觉,从而有较高的掩饰性,难以发现真正有问题的学生。而心理健康课则是每年10月开始行课,课堂的观察,可以及时地看到目标学生的自然状态,包括他和自己的关系,他和他人的关系状态。因此,此项工作非常有意义。

(2)第二部分 自我认识(3学时课内+1学时课外):自画像的原理就是心理投射,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混乱的心、不解的感受等潜意识压抑的感情和冲突,呈现出来。通过课内的自画像活动,看到学生无意识的部分呈现在纸上,再次筛选和确认,并调整目标学生名单。1学时课外,是学生进行气质量表自测。同时一定将目标名单中此模块的学生,与他们一对一进行反馈,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解答他们在成长中自我的困惑。此外,自我认识障碍还有两次分组作业(分组作业,即不同的学生,有侧重的布置不同的作业),一次是课前5分钟分享,让学生分享任何让其感、启发、思考和积极影响的人/事/信息报道等;一次是实践作业——从“友善之墙”,了解如何促成更好的“我”?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看待自己,更好地悦纳自己。

(3)第三部分 人際交往(2学时课内+3学时课外):此部分重点关注有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由于心理困扰的很大一个原因,是来源于人际交往,因此,这5个学时的教学中,也会关注名单中其他学生,积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帮助学生挖掘心理资本,更加积极健康地生活。在3学时课外教学中,2学时为团体辅导,1学时为“石大寻人”。在“石大寻人”的实践活动中,由教师指定,每个小组去认识一个陌生人,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会人际交往技巧的运用。而认识的对象,有大一新生仰慕的学霸、飞翔者获得者,也有人际交往存在一定困难的同学。这样就能“一举两得”,主动认识和被动认识的同学,都能在这个活动中获得人际技巧的提升。

(4)第四部分 情绪和时间管理(2学时课内+2学时课外):该部分教学设计中,通过活动你来比划我来猜、时间月饼的现状和调整,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情绪,调整情绪,有效利用时间。在情绪的课外作业布置中,结合线上的课前讨论内容,抓住学生具体的情绪困扰事件,如“嫉妒‘好室友,怎么破?”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事件。鼓励此模块的学生在课前5分钟进行分享。

(5)第五部分 恋爱和性(2学时课内+3学时课外) :根据目标学生的困扰,有针对性地讲解知识点。如,自画像部分呈现出性别认同障碍,课前线上讨论部分的热点“我是不是同性恋?” 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讲解,能更好地具体化学生所想要掌握的知识点。

(6)第六部分 幸福感(2学时课内+2学时课外):要求目标学生观看Ted视频“我得过的最好的礼物”,阅读“桥的故事”,课前5分钟分享,结合情绪、幸福感章节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正向看待生命与挫折,在给予中获得幸福。

(7)第七部分 生命的意义(2学时课内+2学时课外):教学中着重关注生命中有重大创伤的学生,帮助他们重新认识生命的三个纬度。这部分学生属于严重心理问题,会单独建议他们做咨询。

四、教学研究方法和效果分析

1.研究对象和方法

笔者在任课班级中,选定同一学院同一专业2个教学班进行实验研究。

本研究总体上以实验法研究为主。首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用进行前测(使用新生普测量表SCL-90的数据)。在具体实施过程,采用了辅助研究方法,如个案研究、观察法等。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期末成绩上、课堂参与数(包括网络)、学生前来一对一咨询的数量进行对比,数据反映,2016年秋季学期,实验班心理健康课期末总成绩平均分为84.2,比对照班79.33分高出4.87分;课堂主动参与数(网络讨论数)实验班为人均8.7人次,对照班为5.4人次,高出3.3人次;学生本学期前来主动找任课教师心理咨询(由于是大班教学,排心除理咨询中双重关系的干扰)数量为36人次,对照班级主动前来咨询人次仅为8人次。主要工作的目标学生进行SCL-90后测,各单项分值都有所下降,阳性分明显降低。以上数据对比,充分显示出SMART原则下,心理健康课程真的入脑、入心、入行。

2.研究效果

(1)SMART原则下的教学设计,能更好地搭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高效、有质的互动;(2)SMART的教学设计,更贴切地说是一种私人定制的“穿透式”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帮助排查需要帮助的心理困扰的学生,或在团体辅导中解决困扰,或在长程的一对一心理咨询中解决,切实实现心理健康课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参考文献:

[1]吴涛.高效实用的SMART法则[J].今日工程机械,2010.2.

[2]白琳等.运用SMART原则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J].计算机教育,2010.10.

[3]何如涛.尝试借鉴SMART原则高效实施化学教学[J].案例研究,2014.3.

[4]徐远超.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外教育活动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10.

[5]杨敏毅.对拓展型心理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研究,2008.8.

[6]陆如萍.SMART原则在教学目标庙宇中的应用探索[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3.

[7]闫艳.课堂教学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8]张菁.三维目标:从课程层次到教学层次[J].当代教育科学,2012.11.

[9]张楚廷.大学里,什么是一堂好课[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基金项目: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项目(SXJYC1504);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项目(CSXL-143005);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度教学改革项目(2015JXYJ-12);西南石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专项项目(2015RW022)。

作者简介:刘莉(1982-)女,汉,四川遂宁,讲师,硕士研究生,西南石油大学,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用信息技术增强初中篮球教学效果
关于提高开放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探讨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