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味杜甫诗歌中别样的苍凉

2018-05-07左曲美

读与写·下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江山百姓杜甫

左曲美

摘要:杜甫的诗是社会现实的折射,他们深刻的描写了贫富悬殊、战乱灾难、生民疾苦。那些诗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而贯穿这些诗篇的总体风格就是苍凉,即他的沉郁顿挫。

关键词:杜甫;百姓;江山;苍凉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081-01

在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中,唐诗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而唐诗中,杜甫是除李白外,又一颗璀璨的明星。他被后人尊为诗圣,这是由他诗歌独特的视角和选材决定的。可见他的诗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人们反复的品味的。我尤其喜爱杜甫诗歌中的那浓重的别样的苍凉。因此,在教学中,我把体味杜甫诗歌中的苍凉作为一个重点,引导学生去深入学习。

1.心系百姓

杜甫的诗歌是中唐历史的呈现,在他的诗歌中,我们能看到国家的战乱,看到百姓的颠沛流离。杜甫伟大也就伟大在他用自己的诗歌来反映百姓的疾苦,反应战乱给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这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诗人伟大的担当。这也是世人称他为诗圣的原因之一。他写了著名的"三吏三别"。以《石壕吏》为例,在这首诗里,诗人夜幕十分,投宿石壕村,诗人亲见酷吏深夜捉人。而这一家,只有一个老翁和一个老妪。三个儿子都被征去戍边,一个儿子捎信来,告诉家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活着也是苟且偷生。因为有孙子,儿媳不忍离去。衣不蔽体,来了人也不敢出来。老翁一听见动静,赶紧跳墙逃去,只剩下老妇人了,残忍的酷吏连这个老妇人也不肯放过,也要带到军营中,为军士们准备饭食。在悍吏的呼喝声中,老妇人苦苦的哀求,但终无济于事。深夜里,老妇和老翁道别。这一分别,也许就是永别。此去必定是凶多吉少。在这首诗里,我让学生捕捉唐代存在什么加深百姓疾苦的制度。学生们很容易就找到了。在唐代有很重的劳役和兵役。尤其是兵役,这一家的三个儿子都被征去戍边打仗,且两个儿子都战死了。这给这个家造成了多么深重的灾难呀。官吏不管百姓的死活,依然在这样的家庭征调民夫。连老妇人也不肯放过。如果不是老翁跳墙逃走,那么,被征调就是他了,很有可能他的命运也会如他的儿子一样。杜甫就是这样靠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记录百姓的疾苦,无声的传达着对执政者的控诉和讽谏。他的诗中没有歌舞升平,没有歌功颂德,只有百姓的疾苦和自己深深的同情和忧虑。这正是他诗歌苍凉所在,也因此,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2.心系社稷

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他很少单纯为自己的得失哀叹。他的心里,永远是国家社稷和百姓疾苦占第一位。他生逢乱世,安史之乱,让大唐岌岌可危,由盛转衰。虽然诗人也颠沛流离,但他一心念的是国家的安危。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中,当诗人听到官军打败了叛军,收复了河南河北,先是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极而泣的表现,接下来简直是喜若狂,有诗为证:漫卷诗书喜欲狂。一个狂字,真是形象的表现出诗人对这一佳音的极度惊喜,也说明诗人在这之前,一直忧心如焚,担忧国家的安慰。有诗为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在这首诗里,诗人看到国家山河破碎,城池荒草丛生,忍不住热泪盈眶,离别让人心惊。战火连天,家人杳无音讯,生死未卜,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诗人为国家忧虑,白发丛生,且头发越来越少,连簪子也插不住了。杜甫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喜与忧,就是以国家和社稷的安危为转移。当国家收复失地之后,你看一向沉稳的诗人,突然变得孩子气了。喜极而泣,漫卷诗书,放歌时一定得有酒来助兴,要不无法畅快淋漓的宣泄自己心中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突然忽然变得好像年轻了,大好的春光正好相伴自己回归家乡。真是归心似箭呀,诗人心中已经展现了一幅回归家乡的情境:从巴峡顺风顺水的穿过巫峡,到了襄阳很快不就到了洛阳了吗?此时,诗人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自己的家乡去。这位心系江山社稷的偉大诗人,用自己的笔,道尽内心的喜与忧,还有无尽的苍凉。

3.颠沛流离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没有哪一位诗人像他一样漂泊流浪,居无定所。他诗歌中的苍凉也因此更加浓重。在他的《登高》中,诗人漂泊到夔州,由于国难家愁的双重打击,杜甫内心极度的忧郁悲凉。变相登高望远以抒怀。时值深秋,万物萧疏。秋风迅疾,摧残着一切的生机。天空辽阔,高猿长啸,更添几分悲凉凄怆之情。江水清澈,白沙与飞鸟相映衬。无边的落叶萧萧而下,肃杀至极,也极映衬了诗人内心的悲凉。滚滚的长江奔涌而来,势不可挡。而是人自己顿觉渺小异常。万里漂泊,深秋为客,年过半百,疾病缠身,独自登台,心伤之至。内心愁绪无以排遣,想借酒消愁,无奈不得不因疾病缠身而戒酒,只有自己内心的艰难苦恨,化成白霜,染白双鬓。此时的诗人,是流离失所,万里漂泊,不得已投亲访友。生活极其艰难。诗中就折射了无尽的悲凉。在他的另一首《登岳阳楼》中,更是传达了诗人的漂泊和苍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常年的漂泊流浪,诗人没有亲人朋友的一点消息。唯有自己又老又病的身躯和一条小船。一想到国家此时正是战火连天,国难家愁一起涌上心头,诗人忍不住老泪纵横。诗人自己的苦难已经够自己承受了,但他还是一心念着国家。在颠沛流离中,他悲吟着,哀叹着,同时有对国家的安危牵挂着,煎熬着。个中辛苦,化成苍凉,流露于字里行间。

总之,杜甫的诗是社会现实的折射,他们深刻的描写了贫富悬殊、战乱灾难、生民疾苦。那些诗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而贯穿这些诗篇的总体风格就是苍凉,即他的沉郁顿挫。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钱谦益.钱注杜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仇兆鳌.杜甫详注[M].中华书局,1979.

[4]宋恪震.也谈"沉郁顿挫"探源[N].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2(1).

猜你喜欢

江山百姓杜甫
如诗如画的江山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醉了江山醉了我
杜甫改诗
百姓看家“风”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绘一纸江山,醉一场迷梦
江山明月在,我发我的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