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职业女性化与女教师的职业发展

2018-05-07蒋睛霞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职业发展女性教师

【摘要】从全球范围看,教师职业的女性化都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在一所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广大女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值得珍视的宝贵财富。然而,女教师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并未掌握充分的主导权,反而遭遇到诸多现实困境。因此有必要充分认识女性的重要地位,多方位地为女教师排忧解难,以促进女教师发展。

【关键词】教师 女性 职业发展 妇女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0-0139-02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全球妇女峰会上提出:“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没有妇女,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没有妇女解放和进步,就没有人类解放和进步。”[1]妇女能顶半边天。在一所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广大女教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值得珍视的宝贵财富。

一、教师职业女性化的历史由来

从全球范围看,教师职业的女性化都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这里有必要重点剖析一下这种趋势得以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变迁脉络。

第一,工业革命兴起。产业资本的发展对于大量劳动力的急迫需求,导致社会分工高度细化、社会职业快速分化,有特殊技能的劳动力和管理阶层的薪酬大幅提升。这种社会生产方式和结构的变迁,诱导着就业市场同步变化,大量男性劳动力和就业人口纷纷转向工业劳动力市场谋求发展,相较于女性,男性有了更多元化的职业选择。

第二,学校教育发轫。普遍性的学校教育,始于工业革命之后。由于大工业生产对高水平熟练劳动力的需要,人才培养的模式也相应地从前现代、前工业社会师傅带徒弟式的作坊式教学,转变为将处于同样年龄段的受教育对象集中在一起进行建制班教学的方式。这一方面使青少年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性价值的群体被识别出来[2],并被赋予额外的意义,受到特殊的呵护与照顾。另一方面,学校的大规模招生和同年龄段分班制、集中化教学也对大规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强烈需求。资本主义兴起阶段的学校教育制度,本身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附属制度,通过学校教育教导孩子在工业社会中生存最适宜的文化价值和最有竞争力的工作能力。

第三,女性登上讲台。在前述社会变迁和学校环境变革影响之下,男性脱离家庭走向职场,部分女性也开始在严格要求的都市学校或偏远的郊区学校谋求工作机会。对校方来说,雇佣女性作为教师反映的是男性教师的匮乏。因为此时男性视学校的教职为一种兼职性的工作。而随着教学工作越来越正规化、专业化、标准化,同时也需要教育者自身耗费和投入更大的精力和冗长的工作时间,这些要求使得男性被吸引加入教师队伍更加困难,女性则成为有力的补充。二十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已婚或未婚女性进入学校教育领域,女性教师自此成为教学工作的主力。

二、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与上述教师职业女性化的发展趋势相背离的是,女教师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并未掌握充分的主导权,反而遭遇到诸多现实困境。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性别与职位升迁、薪酬增长之间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一直备受争议。女性在专业技术领域工作人数和比例都有明显增长之势,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寻求向上晋升的机会,而她们也被认同具备晋升的条件和可能性。然而,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区隔”依然存在。这种区隔既表现在横向层面,即或明或暗地分成“男性的工作”、“女性的工作”,女性往往被集中在某些职业范畴之中,特别是一些低技术评价的职业群体中。这种区隔也表现在纵向层面,即男性主导了整个组织结构的顶端,女性在工作位阶上总是处于被领导的中低位置,而男性则占据管理阶层。绝大部分女教师工作一辈子仍停留在原有位阶,无法获得晋升。

女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不明确,也与特定的人事制度安排相关。以我国高校为例,近十余年来,全国有30余所高校推行了师资博士后制度。在这一制度下,教师角色的定位出现了非常畸形的状况。一个新入职的教师,究竟是一个专业技术教师,承担相应的教学工作量?抑或是一个科学研究人员,从事博士后流动站的研究工作?如果是前者,在短暂的考核期内最终仍要以科学研究方面的既定要求作为决定去留的重要判断依据。如果是后者,在考核期内却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视同本单位本部门正式教师一样使用。这两种极端的背后,实际反映了女教师职业归属感的淡化和职业生涯的模糊化。

第二,职业薪酬结构有待完善。在劳动力市场上,两性同工不同酬的状况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这是两个方面的固有偏见在作祟:其一,认为女性从事的是半专业化的职业,其劳动强度、技术含量、个体自主性、社会地位和对劳动力自身的资质要求都更逊一筹,因而女性的平均薪酬意愿也低于男性。其二,在社会文化传统中,女性并不承担着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责任,赚钱养家被视为男性的份内之事。女性即便外出务工赚钱,也不过是补贴家用。

教师的薪酬结构广受社会关注,而女教师地位的弱势主要就表现在薪酬水平偏低。如前所述,女性大量进入学校是工业革命叠加战乱频发所导致的男教师供给锐减后的结果。从事教学工作的女性数量大幅增加,也使竞争加剧,这使得雇佣女性任教职的成本要远低于雇佣男性,女教师成为“廉价”劳动力来源。女性的独立,特别是在不依赖于丈夫或不必经由其许可的前提下行事,需要自身拥有一份稳定和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这是现代女性满足自身需求和追求独立自主的基本前提。

第三,职业家庭之间存在张力。家庭因素是影响女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其一,许多女教師并非基于个人兴趣爱好而选择从教,而是被原生或再生家庭的主导性意见所支配。因为社会传统看法总是倾向于认为,教师职业风险较小,工作自由度较高,工作时间较自由,工作强度较低,栖身于学校之中,反而更有利于家庭目标的实现,即照顾家庭和教育下一代。这种来自家庭的职业角色期待,至少不会让女教师在充足强劲的兴趣动力基础上展开工作。其二,已入职的女教师还要面对结婚、生育和传统观念中强加于女性的诸多家庭责任,这将极大限制她们的职业发展,扼杀其职业潜能的成长。社会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偏见:“女性是与家务劳动、厨房、儿女联系在一起的;男性是与工作、成功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的。”[3]结婚、怀孕、产褥、哺乳、养育是绝大多数女教师都要经历的人生历程,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形成一定的心理压抑甚至精神扭曲,进而使她们在面对学校中的教学和科研管理压力时,往往形成某种自卑和依附的倾向,未战先怯甚或“不战而降”。

实际上,对于女教师来说,教学和科研工作与自身作为家庭中之一员的角色完全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婚姻既是一种限制,同时也是女性自由意志的选择结果。一方面女性可以通过家庭成员的支持而免除后顾之忧,这些支持可以是家务劳动的减压、财务的支持或精神的慰藉;另一方面,身为母亲的教师所拥有的教学经验,也更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移情于学生身上,产生更好的教学管理效果。

第四,职业态度改进存在瓶颈。传统社会舆论对于女性的职业选择和职业状态,往往持一种“过渡性”的刻板印象,即认为所谓职业女性终究只是女性漫长生涯中的一瞬,其人生理想和真正价值的实现,终究还是要被纳入到婚姻和家庭之中,并以最终成为母亲而告完满。加之不少女性实际上从事着半专业性、低薪酬、慢升迁的职业,这也使得确有相当比例的女性在职业态度上与男性相比存在差异。但就整体而言,从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经济的巨变让女性得以跻身教职工作,突破家庭私人领域的束缚与困锁,开辟自我成长的新的空间。社会和家庭环境对女性职业态度的影响深远,但大多数女性对于工作仍十分投入,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丰富而更趋积极。女性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钟爱和投入,较之男性教师更是不遑多让。

女教师在工作、家庭、照料子女这三重责任之间灵活转换,用更加富有弹性的方式和更有经济效益的策略,使自身在三者之间长袖善舞、左右逢源。比如,提早到校、运用午餐或其他时间、将学校工作带回家等等,以期完成自身各项工作责任。不论是坚守本位者还是力争上游者,女教师都是善于利用有限时间实现平衡发展的高手,其职业态度也是全力以赴的。在这一点上,我们说女性教师对自身工作的珍视和积极的职业态度,丝毫不亚于男性。

三、促进女教师发展的若干做法——以华东理工大学妇女工作为例

促进女教师的发展,有赖于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尊重女性、发挥女性创造潜力的良好氛围和制度环境。在笔者所在的华东理工大学,女教师比例已经占到46.9%。多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妇女工作,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第一,要充分认识女性的重要地位。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广大女教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校是一所以理工类学科为主体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长期以来,女教工为学校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学校值得珍视的宝贵财富。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公众的潜意识中仍然倾向于将“贤妻良母”作为女性的最高褒奖,将女性的性别分工判归私领域。这种观念的不断强化和复制,给当代高校女教师造成了严重的认识误导和心理困扰,她们往往既缺乏突破传统女性角色藩篱的勇气,又担心被拒之于“成功女性”的门外。为此,学校妇委会高度重视鼓励与呵护女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她们创设创业的良好氛围。为了表彰在我校各项工作中追求卓越、开拓创新、爱岗敬业、成绩突出的女性人才,工会(妇委会)在全校女教职工中开展校三八红旗手(集体)、巾帼文明岗、比翼双飞模范佳侣等的评选活动,弘扬先进,激励广大教职工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当好全国改革开放和教育综合改革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充分发挥女性的智慧和优势,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优秀女性的典型引领作用,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要带着满腔热情做好妇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新一届全国妇联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做好党的妇女工作,关系到团结凝聚占我国人口半数的广大妇女,关系到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力量,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他还多次指出,做好妇女工作,“要对广大妇女充满感情,真诚倾听她们呼声,真实反映她们意愿,真心实意为广大妇女办事,在广大妇女中产生强大感召力。”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一名女教师,往往既要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同时又在家庭中担当母亲、妻子、儿媳的角色,在她们的个人家庭发展与教学科研事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那么,作为高校妇女工作者,就应当将关口前移,充分调研,主动了解她们的困难和需求,主动为她们排忧解难。工会(妇委会)以服务需求、促进发展为宗旨,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开展文体培训班活动,迄今为止已开展12年,培训班的内容也从一开始的排舞和瑜伽发展到艺术、体育相结合的15个类型的20个左右的培训班,此项活动已成为具有华东理工大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的传统活动,更成为传承我校校园文化、增强教师凝聚力的主要载体。同时,针对我们学校的不同群体,我们组织开展各类联谊会活动,开展了包括女教授联谊会、青年女教师联谊会,单身青年教师活动等,积极主动地开展“玫瑰之约”活动,提供各种平台,为我校女性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发挥一份力量。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会(妇委会)适时地举办“知识女性、优雅生活”系列讲座,为辛勤工作在一线的女教师们普及插花、丝巾、化妆、养生等方面的知识。许多人把这系列讲座当作一剂放松心情的良方,讲座也对女性有着放松心境、陶冶情操的奇妙效用,也能适当地缓解和释放工作压力。妇委会与女教授联谊会联手启动“彩虹工程”,旨在为女教授们和女大学生之间提供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为女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与疏导的平台,让女大学生们在遇到困惑和困难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女教授们通过邮件、电话、面谈等多种方式与结对子的女大学生们进行交流与沟通,从学习、生活、思想等多方面帮助指导女大学生,积累了很多经验,也从中获得了很多启发 。

三是要通过校内各项民主与协商途径反映问题,为女教师排忧解难。教代会、妇委会是维护女教工权益的主要平台。多年来,我们运用这两个平台,在学校有关妇女权益保障和相关政策制度的废改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行诸多政策不利于女教师的发展,比如规定女教师55岁退休,使她们在教学科研经验十分丰富的阶段突然终止职业生涯,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对女教师自身的充分发展也是一种限制。此外,高校在制定教学、科研、人才引进等政策时,也较少考虑到女教师的特殊性。比如各类科研项目的结题时间,很少考虑到女教师的生育周期问题。凡此种种,我们都通过制度平台有着顺畅的沟通反馈机制,并尽力推动校内各项“妇女友好型”决策的出台。

四是要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这关系到家庭和睦,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长。”子女的培养和教育问题,始终是广大女教工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校工会每年都会举办“关注孩子成长,分享家长智慧”幼升小、小升初论坛,帮助学生家长了解华理周边不同小学之间的差异,收集更多幼升小、小升初有价值的信息。同時近年来,我们面向全校女教职工,积极设立妇女之家、妈咪小屋、慧雅苑儿童书库,让女教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收获她们的高度肯定和评价。我们还通过开办多个亲子互动课程班,邀请女教工携带孩子共同参加,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式氛围,促进女教工及其子女身心健康发展。校工会以“六一”儿童节为主题,以亲子、家庭活动的方式在奉贤校区开展活动,让教职工家属深入了解华理文化,增进了学校与员工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共建共享美好世界》,《人民日报》2015.9.28(3)

[2][法]菲力浦·阿利埃斯:《儿童的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第225页

[3]周周:《障碍与超越:美国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策略解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

作者简介:

蒋睛霞(1984-),女,江苏南通人,华东理工大学校工会干部,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女性研究。

猜你喜欢

职业发展女性教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策略研究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