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上文本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2018-05-07罗石桥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疑问阅读兴趣

罗石桥

【摘要】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这与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深厚辉煌的文化根本不符。对高中生来说,由于手机的广泛使用,学业的压力,大部分人无暇阅读,让高中生爱上阅读,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则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阅读 兴趣 疑问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0-0097-02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涉及文化部分的报告伊始中如此表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文化自信来源于我们对文化的了解、学习和掌握,这就要求我们要多阅读。

《新课标》强调: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大素养。要提升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是最基本又是最佳的途径。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也说过:“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人有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中华文明对于“读书”的推崇,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绵延了千年。如今,书籍在生活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也仍然受到绝大多数人认同。然而,现实却给了我们当头一棒,据权威部门统计2016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8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这与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深厚辉煌的文化根本不符。对高中生来说,由于手机的广泛使用,学业的压力,大部分人无暇阅读,让高中生爱上阅读,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则是重中之重。那如何让高中生爱上文本阅读呢?

一、以趣激读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也认为:“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温儒敏先生说:“培养语文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兴趣是学生爱上阅读的源泉,只有学生对文本阅读感兴趣,学生才会爱上阅读。

1.以师激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鱼”。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新时代的“师者”是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有扎实学识的“四有”老师,是一个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教育者。教师良好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对学生的心灵有很大的影响, 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車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教师要做学生爱上文本阅读的引路人。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道德修养,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思维。在课堂上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和精髓,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饥渴。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经常在书海中遨游,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自觉捧着书,汲取书中丰富的养料。

2.以博激趣。2013年习近平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是民族之本,是国家之基,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家园。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朝代怎样更迭演变,无论东西方文明怎样融合渗透,中国文化始终屹立世界之林。高中语文教材是中国经典文化的缩影。它的选文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阅读这些优秀文本,给同学们声情并茂地讲中国文化,使同学们深深地陶醉在祖国灿烂的文化中,为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到自豪骄傲,无形中激起了同学们对祖国文化的阅读、欣赏、品味。

如学粤教版必修2《逍遥游》时,同学们惊叹于全文新颖独特的构思;惊服于雄奇怪诞、汪洋恣肆的语言;同学们惊艳于作者无己、无功、无名的自由思想。同学们作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去体验文本,从而发现美和欣赏美,深深被庄子的文采和思想所折服。一篇道家的经典之作,就让同学们为之倾倒,各种流派的许多文章更让同学们“神魂颠倒”。

3.以动激趣。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我举行了经典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知识讲座(成语故事、文学典故、奇闻轶事等),开展学生的社团活动、举行“读书节”系列活动(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角色表演等),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储备,在阅读文本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读书节之《红楼梦》专题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阅读:小说以哪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揭示出什么主题?林黛玉性格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最后的结局怎样?在《红楼梦》中,哪个人物最值得大家敬佩,为什么?《红楼梦》的影响很大,人们研究它哪些方面,取得了哪些艺术成就?还引导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还原故事情节。学生参与活动体会到了活动的乐趣,在乐趣中学到许多知识,而这些知识就来源于对文本的阅读。只有阅读完文本,才能领悟书本的内涵,更能在活动中挥洒自如,展现自我风采。与此同时,我还利用春节、中秋节等我国传统节日,开展相应活动。在活动中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

二、以疑促读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我们获取新知识的途径之一,而文本阅读则是解疑的最佳方法。只有敢于疑,多阅读才能使我们的知识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如教学粤教版必修3《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学生感受到了周瑜是一个年轻有为、风流倜傥、胆略过人、春风得意的儒将形象。突然一个叫周杰龙的同学举手,说:“老师,我有点糊涂了。”我笑着问:“怎么糊涂了呢?”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课文的周瑜怎么和《三国演义》里的周瑜不一样呢?”整个课室顿时鸦雀无声,我微微一怔,“周杰龙同学真有心,能够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勇于质疑,善于思考,值得我们学习。”课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个问题怎么办?”同学们异口同声:“阅读,查资料!”“好,有疑问就要及时解决。明天我们再一起议议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是怎样的。”第二天,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说了自己的看法,一个同学说:“我们被‘既生瑜,何生亮旷世名言给骗了,它勾画出了一个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周瑜。”一个同学说:“《三国演义》这本书被章学诚称为‘三分虚构,七分真实,我看是‘三分真实,七分虚构。”另外一个同学说:“历史上真正的周瑜却是东汉末年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是一个品行高洁、忠勇侠义、智勇双全、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大英雄,是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中国古代美男子、伟丈夫。”还有一个同学说:“在史书《三国志》里,陈寿对于周瑜的评价很高,多次以‘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盛赞之,并评价其:政治上高瞻远瞩,忠心耿耿;军事上‘胆略兼人,智勇双全;人格修养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我知道课后学生们带着疑问非常用心地去图书馆查阅相应的资料。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的确,我们读书要有疑,追求真理更要敢疑。疑,这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查阅资料,进行文本阅读则是解疑最好的方法。学生只要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阅读,就能打开知识的大门,探索知识的宝藏。

三、以踐拓读

语文教学中,我一直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积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拓展文本阅读。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想透彻地认识事物或追求真知,还必须亲自去做,亲身去体验,这就是所谓的“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做过,做过不如做过多”。如在去年的“巩文创卫”中,我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利用我市的某一景点,在实践中拓展学生对景点文化的阅读。首先,让学生阅读这一景点的相关资料,翻阅我市相关的历史书籍,了解这一景点文化。其次,带领同学们实地考察。在考察中,同学们记录下景点的点点滴滴,包括景点、来源传说、历史地位、文物典籍,风俗习惯,掌故文化等等。然后,把自己一开始了解的文化和自己实地考察所掌握的资料进行比较,查漏补缺,对漏的内容再查阅书籍,进行校对,特别强调要阅读景点博物馆珍藏的书籍,这样自然又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个人收集所有资料后,全班同学再汇总,撰写好景点知识文本,然后再和景点对接。邓小平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只有从实践中来,又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知识。同学们以“学习——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为主线,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拓展学习。实践拓展了同学们的文本阅读,提高了同学们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用自身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利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在广泛的阅读中勇于质疑,善于思考,并在实践中运用、反思,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史蕾. 生本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D].沈阳师范大学,2013.

[2]卢锋. 阅读的价值、危机与出路[D].苏州大学,2013.

[3]李本友.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张华. 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

[5]高湛. 以人为本,三维对话,实现高中语文教学和谐高效[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疑问阅读兴趣
探疑,让英语阅读教学有“深度”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